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动物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同域分布物种间对时间利用的差异是物种共存机制之一.为了研究喀斯特石山生境中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的活动节律,进一步探讨这两者的时间生态位分化,2015年9月—2016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著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著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著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著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原宝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63-67
2009年2—5月,对广西龙江河畔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flavimanus)的春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测量了101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57个,未利用样方44个.频次分析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表明:避风性、坡度、坡位、灌木距离、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对生境选择无影响(P>0.05),郁闭度、食物丰富度对生境选择有影响(P<0.05).主成分分析法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8.285%,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赤腹松鼠春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隐蔽性因子(郁闭度、避风性、坡度、坡位和灌木距离)、干扰因子(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因子(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和地理性因子(坡向).贡献率分别为26.31%、21.01%、13.44%、8.91%和8.61%.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生境选择情况,2017年2月—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花面狸进行了监测,分析了其活动节律,并利用占域模型分析了其生境选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除桃红岭保护区外花面狸的年活动节律均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总体上夏季活动最频繁,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活动最少; 但九岭山保护区的花面狸春季活动最频繁.2)花面狸呈现出明显的夜行性,活动高峰期为18:00~6:00,且春季和冬季、夏季和冬季的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 重叠系数在春季和夏季最高.3)占域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九岭山和齐云山保护区花面狸占域率的主要因素是植被增强型指数(EVI),占域率随EVI的增大而增大; 对桃红岭保护区花面狸占域率影响相对较大的是坡度,且占域率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7.
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在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白头叶猴全雄群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从中探讨群大小和组成对白头叶猴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全雄群一天中活动时间有48.7%用于休息,23.3%用于移动,18.5%用于觅食,用于玩耍、理毛和其他行为的时间较少,分别占日活动时间的7.2%、1.9%和0.4%.除用于玩耍时间外,它们用于其他活动的时间分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旱季里全雄群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玩耍.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全雄群和两性群群大小和组成的差异明显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8.
2005-2006年,在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野生川金丝猴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移动和休息构成了川金丝猴日活动的主体。川金丝猴用于移动和取食的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76.5%,其次是休息行为占14.4%,理毛行为占6.4%,玩耍行为1.3%,警戒行为1.1%。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花费在各种行为的时间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取食行为和交配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冬季,休息和理毛行为显著增多;而移动行为、玩耍行为和警戒行为显著减少。每天上午和下午,川金丝猴分别有一个取食高峰。夏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8:00-9:00与16:00-18:00;冬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9:00-10:00与16:00-18:00。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昼间均有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夏季在13:00-14:00时间段,冬季在11:00-13:00时间段。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群昼间均有2个明显的移动行为发生高峰,夏季在9:00-11:00和15:00-16:00时间段,冬季在8:00-9:00和15:00-16:00时间段。移动高峰期川金丝猴群在取食点之间进行长距离的群体迁移。冬季理毛行为高峰发生在11:00-12:00与17:00-18:00时间段。夏季理毛行为的高峰发生在下午14:00-15:00与16:00-18:00时间段。 相似文献
9.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
笼养勺鸡繁殖季节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笼养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繁殖季节的日时间分配为 :静息 4 7.0 % ;游走 30 .4 % ;觅食 11.1% ;理羽 8.6 % ;繁殖 1.3% ;其他 1.6 % .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占 98.5 % .白天静息活动在早、晚所占比例较少 ,12∶ 0 0~ 16∶ 0 0比例较大 .游走、觅食、理羽等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 ,而在早晚较大 .繁殖活动主要在 12∶ 0 0~ 18∶ 0 0进行 .雌雄鸟在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仅在饮水、沙浴、攻击等行为活动时间雌鸟显著多于雄鸟 .不同繁殖时期的时间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早期用于繁殖的时间明显多于晚期 ,而在晚期用于理羽的时间显著多于早期 ,其余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对笼养条件下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进行观察,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收集相关行为数据,以探讨影响其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因素,为松鼠猴的科学饲养繁殖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松鼠猴一天的活动时间分配中,45.74%的时间用于移动、18.77%用于休息、15.93%用于觅食、9.17%用于晒太阳和9.12%用于玩耍。在3个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青少年组的移动和玩耍时间明显高于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成年雌性的觅食时间高于成年雄性和青少年个体;晒太阳在3个性别年龄组中没有差异。在日活动节律中,上午和下午分别出现2个移动和觅食高峰,中午出现休息高峰的同时出现一次觅食小高峰。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直接观察与录像机监控相结合的方法,对笼养条件下松鼠夏季的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松鼠夏季的昼夜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松鼠的活动时间为5:00~22:00,有两个活动高峰期和一个亚高峰期,即6:00~8:00、10:00~12:00、17:30~19:30;雌兽的巢外活动、取食和饮水的时间量分别为(12 773.00±2 207.32)s、(6 928.59±1 314.21) s、(75.59±8.95)s;雄兽分别为(14 865.82±2 859.87)s、(9 006.18±1 888.51)s、(93.24±16.65)s;取食频次雌兽(77.82±18.90)次、雄兽(76.88±14.59)次;饮水频次雌兽(14.71±3.57)次、雄兽(20.00±2.76)次;出入巢频次雌兽(25.29±2.59)次、雄兽(34.94±3.09)次;雌雄同巢时间量为(27 681.18±2924.19)s.巢外活动、取食和饮水活动时间量,进出巢频次以及饮水频次雌雄差异均显著,但在取食频次上雌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对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鸟兽多样性进行初步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8科11种和鸟类2目5科12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EN)1种、易危(VU)2种和近危(NT)2种.鸟兽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重大工程川藏线建设需求,为降低道路建设和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康定至巴塘段)6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在6种有蹄类动物中相对丰富度最高,其次为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Rusa unicolor),野猪(Sus scrofa),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2)毛冠鹿与中华鬣羚的年活动格局具有较高的相似度,1—4月相对丰富度为全年最低,5—6月逐渐上升,7月达到全年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3)毛冠鹿和马麝的日活动规律相似,均属双峰型,具明显晨昏习性;野猪和水鹿日活动模式呈单峰型,水鹿活动曲线呈U形,午间出现低谷,属于特殊的单峰模式;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活动规律不明显。4)毛冠鹿和野猪在旱季和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分化。5)水鹿和马麝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和野猪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行性... 相似文献
15.
张燕婷;吴林芳;张志坚;李玉峰;丁向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1):105-110
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省紫金白溪自然保护区内白鹇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日活动节律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5∶00—16∶00,活动低谷期在12∶00.白鹇在不同季节内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变化,冬夏季差异最为显著,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低(Δ=0.860,P<0.01).在相同季节的不同海拔上白鹇的活动节律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夏季.夏季高海拔带个体活动比低海拔带个体活动频繁,早晨更为活跃;低海拔带个体活动则在午后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并评估红外相机在不同抽样方案中监测差异性和优缺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监测性能和特征,从而为红外相机抽样方案的有效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12年8月至2015年4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按照公顷网格抽样方案和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分别布设35台和32台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及林下鸟类进行连续监测。对比分析2种抽样方案对应季节的监测数据发现:1)在相同相机有效监测日内,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更快速获取兽类物种信息;2)虽然2种抽样方案监测的物种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监测到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3)公里网格抽样方案易于获取大中型兽类的物种信息,独立有效照片的利用率较高,而公顷网格抽样方案相机拍摄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小型兽类的拍摄。 相似文献
17.
探究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园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基于2020年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监测数据,对白鹇和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于三峰型昼行鸟类,活动峰值出现在 6:00—8:00、8:00—10:00和16:00—18:00,夜间和凌晨活跃程度较低;与夏秋季节相比,白鹇冬春季节活动强度较高,活动峰值出现在1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季节差异较大;小麂(Muntiacus reevesi)有1个日活动高峰,活动峰值出现在18:00—20:00,凌晨活动强度降低;与秋冬季节相比,小麂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高,活动高峰期出现在8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季节差异较大;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共同作用,白鹇和小麂在海拔较高、温度适宜、坡度较高的地区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在距离农田较近的区域活跃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佛坪国家级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与同域分布的兽类物种活动节律,于2021年12月—2022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冬、夏两季的兽类物种活动进行了调查。共布设44台红外相机,两季度累计4 363个相机工作日,获得1 150张兽类独立有效照片,共鉴定出18个兽类物种,分属4目11科。计算了冬、夏两季兽类物种相对丰富度(RAIs)。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兽类物种冬、夏两季的活动节律,并将大熊猫与同域分布,且存在生态位重叠的兽类的活动节律进行了重叠分析。研究结果可为佛坪保护区的大熊猫与同域分布动物的时空生态位分化,栖息地利用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浙江绿葱湖湿地公园内人为活动干扰下小麂(Muntiacus reevesi)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模式进行研究,为有蹄类动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红外相机于2021年2月—2022年1月对该地区小麂种群开展连续监测,基于1 896张独立有效照片分析其日活动节律和集群模式。【结果】小麂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冬季与春季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重叠度(Δ)最低(Δ=0.79,P<0.01),小麂在冬季傍晚的活动强度高并且峰值也明显提前。不同海拔梯度的小麂日活动节律也存在差异。其中,海拔[700,900)m与[1 100,1 300)m的日活动节律曲线重叠度最低(Δ=0.76,P<0.01),海拔[700,900)m的小麂只有傍晚1个活动高峰。本次监测共发现7种集群模式,其中最高的为单只独居,占比达92.95%;其次是母仔群,占比3.47%;再次是1雌1雄群,占比2.37%;其余4种(双雌、双雄、1雄1幼、2雌1幼)少见的集群模式共占比1.21%。【结论】在浙江绿葱湖省级湿地公园内,小麂是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主要营独居生活。其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梯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能主要受温度、食物资源、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桂林七星景区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2006年10月,对广西桂林七星景区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有关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探讨影响猕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因素及适应其环境变化的行为策略.结果表明:猕猴每月平均花费41.5%(SD=4.7%)的时间用于休息,27.8%(SD=9.6%)用于移动,11.6%(SD=5.9%)用于觅食,7.0%(SD=2.8%)用于社会性理毛,12.5%(SD=3.8%)用于玩耍.七星景区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季节性差异.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猴群明显增加觅食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移动时间.七星景区猕猴可能采取能量最大化的行为策略以应对冬季喜食食物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