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1990年9月10日,英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应我校自然科学处和自然科学史中心的邀请,作了《李约瑟研究工作介绍》的报告.他介绍了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历史及进展情况,作为这项巨大工程的接班人,他将负责把该书出齐.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李约瑟生平及李约瑟的中国机缘,探讨了“李约瑟问题”的由来及其意义,全面介绍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而深入阐述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1959)涉及的天文学文献以及李约瑟对于这些天文学文献的翻译介绍等工作.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反映了他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李约瑟对于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处理,在文献学上具有意义;他对于许多技术名词和专有名词的...  相似文献   

5.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出版项目是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文翻译出版计划始自1964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将这部著作译成中文出版,并委托张友渔和宦乡负责落实,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具体组织力量着手进行翻译.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翻译出版计划未能顺利实现.1986年12月,[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建的非法人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机构,成立于2006年3月。该中心是为了继承和发展竺可桢、李约瑟、薮内清等前辈开创的中国科学史研究学统与事业,保持和扩大该所在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凝聚和培养更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的著作。作者在评价这位伟大的英国科技史学者为中国科技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就《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辨析,从而纠正了该书中出现的错讹。这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先生逝世20周年。李约瑟先生一生以其卓越的学识、杰出的学术领导能力以及横跨科学与人文的视野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一手规划并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总计有近30分册,《传统植物学》分册刚刚出版,最后两分册(盐业、有色金属冶炼)的编纂工作也正在  相似文献   

12.
周瀚光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他与袁运开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科学思想史》于2000年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见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力作".李约瑟在世的时候曾读到过那部著作的写作提纲.他在给作者的信中,盛赞该书的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进展之一".周先生早年钻研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年转攻古代儒家与科技发展,在学术界较早提出肯定儒家对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观点,最近又推出新著《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对李约瑟否定佛教对科技促进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和批评.此外,他在中国数学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中医逻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3.
张资珙(1904-1968年)是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提供了许多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讨论到阴阳家邹衍时,引用了《史记·平原君列传》的《集解》中一段邹衍与公孙龙的交往记录.李约瑟认为这段史料证实了对自然感兴趣的各个学派都不愿在墨家、名家的思想家们为建立一种适用于科学的逻辑的努力中合作.通过《史记·集解》原文与李约瑟译文的比较分析认为,这段记载恰恰对李约瑟的这个观点构成了挑战.其实,邹衍并没有一概否定“辩”,而是对“辩”的一种即“辞正”进行了批评,他给予“辩”以相当的肯定.进而探讨公孙龙子和邹衍在认知上的不同,指出邹衔这种切近实际而不过于形而上的思维态度,倒是近代以来一般科技工作者常抱有的.  相似文献   

15.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文章在借鉴前人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席文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反对用欧洲早期科学和近代科学为标准,来评价非欧文明,试图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一种全局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解答。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作者30年来(1975~2004年)从认识李约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到对科技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过程,并对“胆水炼铜”、“白蜡虫”和“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经历作了详细的回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F003-F003
2005年1月11日,中国驻英大使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rilisation in China)第5卷第12分册的出版举行招待会,李约瑟研究所古克礼所长在会上向查培新大使赠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的时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前言中提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13世纪或15世纪,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有的著作也用了这种说法,以后李约瑟博士又提出了其他一些观点。反映他及从产对这一问题的关心。作者认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的时间,应是从秦汉到明代中这段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到公元15世纪。文中阐述了形成这一看法的根据,并提出先进与落后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华民族能创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疑问,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20.
《世界知识》2008,(20):70-70
他写的第一个中文是“香烟”,他曾是个裸体主义者,喜欢跳狂野毛利舞……他就是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李约瑟(1900年~1995年)博士。9月24日,这个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架桥的英国人的传记——《炸弹、书和指南针——李约瑟和中国的伟大秘密》在英国正式上市,由西蒙·温切斯特所著的新书以日记、书信等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披露了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