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历来是经济法学甚至包括民法学、行政法学界争执的一个焦点,但是大家还是就经济法的基本理念达成了共识,即经济法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鉴于我国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市场进化模式,当前我国国家干预市场的范围应当严格限定,干预市场与培育市场应当两种手段并存.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的法益追求是经济法区别于传统的公法和私法独立存在的根本理由.在此基础上再界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就不再困难.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是伴随着市场失灵问题而出现的,它的运行、发展、完善也无一不是针对市场失灵问题.因此,国内外对于经济法克服市场失灵问题的研究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并且,由于克服市场失灵是经济法的主要功能,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给予了充分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本文重点阐述经济法为什么要克服政府失灵以及如何克服政府失灵。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关键是利用经济法来寻求经济及社会发展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需要国家干预说"的经济法理论,分析当前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深层根源,指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区域不协调发展及市场缺陷等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最基本的根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需要国家干预。论述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法规制的理论依据并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法规制的具体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争取自由的斗争史。自由是值得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崇高信念和理想,追求自由也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将自由置于经济法的视野下,它体现为"经济自由"。经济自由并非放任自流,市场因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得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而经济法作为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的法律,为国家介入市场经济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自由的内在需要,经济法虽然是限制经济自由的强制性法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但是法律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经济法由两大支柱法律构成,一为市场规制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一为宏观调控法,市场具有盲目性和局限性,通过制定财政,税收,货币方面的法律,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窘境.这两大支柱.源自自由竞争和政府干预的经济思想.两种思想都曾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同时也潜藏了诸多危机.实践告诉我们,只依靠一种经济思想作为指导是行不通的.因此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两种思想的相互支撑,互相弥补方是经济稳定之要义.罗尔斯的正义论,正如同经济法的大脑,可以指导经济运行的两条腿:自由竞争和政府干预,走有序,稳定,持久的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认知经济法的基本前提在于承认经济法的现代性这一基本观念。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起源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有其现实和理论的依据,更有其特定的含义,需要通过解释规则的重构予以明确。在以往的研究中,认知基础的假定失当、理论框架的边界不清这两个基本因素已经严重削弱了经济法起源理论的解释力和指导力。要科学解读经济法的起源理论,首先需要明确国家干预理论在经济法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坚持遵循市场经济法范式所设定的学术规范和研究路径,着力从观念与制度的双重层面加以解读和拓展,是经济法起源理论走向科学性与实践性所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贯穿经济法体系的指导思想。经济法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原则和适度干预原则,前者强调处理好效益、公平以及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后者主张对干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相似文献   

8.
商品经济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导致市场失败,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形成了集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于一体的混合经济体制。这种特定的经济结构迫切需要既尊重市场调节,又体现国家干预的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因而经济法应运而生。经济法作为保障国家干预之法,还起着限制政府违反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经济职权的作用,所以说经济法是矫正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法,是双重矫正之法。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是大萧条之后最为严重的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法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及其解决方法,但是他们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当作相关经济法论述的应然背景,而忽略了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这一根本问题。根据布伦纳等学者的研究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以重庆的实践经验为例,为解决危机提供了两种经济法的干预工具:一是,合理利用土地财政收入改善社会状况,支付社会开支;二是,运用公有资产的市场收益,缓解政府对于税收和借贷的过分依赖。  相似文献   

10.
崇尚个人权利的当今时代,政府干预的模式只是自由经济理念下的有限政府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政府的干预只是市场调节的辅助和补充,并应随着市场的完善而逐渐退却。而现实并非如此,有限政府对于市场的法律干预将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而更加深入,不仅限于宏观的干预,而且会触及微观层面,经济法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颖杰 《晋中学院学报》2005,22(2):44-46,57
学界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直以来都争论不止。本文从经济法的产生及发展的角度来说明,国家适度干预是经济法的手段性原则,科学发展原则是目的性原则,从而构成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并使之更好地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市场中介组织的蓬勃兴起并迅速壮大,形成"国家-市场中介组织-市场"新架构,成为经济法中的一种新型主体。传统民商事法、行政法难以全面调整市场中介组织及其参与的社会公共经济管理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具有必然性。市场中介组织的宗旨、功能、属性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趋同,是经济法的适格主体。市场中介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形成内外和谐的经济法体系。市场中介组织接受政府主体监管并辅助、制约政府干预。市场中介组织对市场主体予以市场规制及自律管理。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就是通过在对市场进行干预和对政府进行限权来平衡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两者动态平衡的结果。现代各国的经济法制度建设都体现了平衡性的原理,我国经济法制度建设也应全面贯彻这一理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资源配置手段:一种是市场,一种是政府。其中,市场起基础配置作用,政府的作用则体现为弥补市场的失灵,并保证政府经济权力的实现。与此同时,政府的经济权力需要加以限制和规范,否则极容易导致政府权力的滥用和市场管理的混乱。经济法是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主要法律,以社会为本位的现代经济法明确了有限干预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职责。  相似文献   

15.
黄胤梅 《科技资讯》2010,(34):217-217
论文在分析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基础上,从适度干预原则、经济效益和效益公平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及其相关规律的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五个方面来浅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是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是市场失灵、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我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的经济法,经济法产生后也推动了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我国逐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经济法更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肯定经济法发展的成就,展望未来经济法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法还不是很成熟,许多经济立法亟待制定和完善。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法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经济法体系的含义和研究经济法体系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市场服务法是经济法体系的一个新成员、新子部门,并分析了市场服务法的几个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经济法理论研究方法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为法哲学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进行阐析。第二类为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以经济学为方法论来研究经济法的成长、结构、效益及创新,其核心思想是效益,即以价值最大化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该流派目前在世界各国受到广泛的关注。第三类为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其从社会学出发的经济法学研究方法是以社会学为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属性、主体、本土资源、法本位等经济法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经济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第四类为法史学研究方法,该类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经济法律思想与制度进行考察,从中发现和总结经济法现象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法的发展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以便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创新。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体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转经济法学就其研究对象,理论要素和理论渊源而言,是一门边缘学科或者交叉学科。此文具体分析了经济法体系的内部结构及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分析了经济法体系的外部关系,分析了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共利益因其概念的不确定性,极易被滥用,成为侵蚀个人利益的借口。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为其存在的基础。经济法对市场干预的依据、保护的内容、救济的对象、协调的界限等都要建立在明确界定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