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各地区的实力分析与排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的单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地理单元,尝试主要利用从经济因子和社会人文因子对中国各地区综合实力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首先选取6类37个变量作为中国各地区实力分析和排序的原始评价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37个指标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斜交旋转后得到5个公因子,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综合实力分析评价和排序。在此基础上,进行样本分层聚类,再结合综合得分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类型划分和空间解释。  相似文献   

2.
绿色GDP核算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的必然选择,针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对2001~2012年中国绿色GDP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绿色GDP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广东等省份。其次,利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谱系聚类对中国7大行政区进行聚类分析,并划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华中、华南、华北、东北四个地区;第二类为华东地区;第三类为西南、西北两个地区。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华北、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排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一直稳居全国前几名。  相似文献   

3.
宁夏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与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观评价了宁夏旅游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从行业实力、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要素着手,分析了宁夏旅游业的优劣势所在.与邻近省区的差距研究表明,宁夏旅游业在全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同行业中都缺乏较强竞争力,同时,在自治区第三产业中却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宁夏旅游业对区内社会经济的贡献率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要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开拓市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改善旅游业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提高宁夏旅游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对宁夏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熵值分析法,对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创新能力进行测算,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四省创新能力的内在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四省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创新综合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在创新综合指数四个子系统内部之间差异也很大,结合四省发展现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四省加强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结构优化程度、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及人民福利、人才及科技实力和环境质量六个方面构建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综合得分最高,太原最低.文章最后对提升中部省会城市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论文借助高等教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1995年和2013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高等教育运行状况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第一,1995年我国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效率较好,同等级类型区相对集中,河北等12个省区高等教育效率最优,北京等18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第二,2013年我国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效率较好,同类型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河南等8个省区高等教育效率最优,天津等23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第三,1995-2013年间高等教育效率变化较大,山东等17个省区的绝对数字下降而其他省区则上升;空间类型上,安徽等12个省区类型等级上升,江苏等7个省区的等级下降,其余省区的等级不变;高等教育效率最优的省区减小为8个,高等教育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省区数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7.
侯平路 《科技信息》2010,(17):98-99,80
文章选取2007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5个交通运输指标(国家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货运总量,货物周转以及交通运输业生产总值5个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此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全国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的区域谱系图;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国省际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的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软件SPSS13.0,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eoDA,Arcview等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探测了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各省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较强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邻接省域趋于空间聚集,并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的邻接省域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省区;四川省是一个旅游综合竞争力显著高值被低值包围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基于业绩指标的中国省区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6个业绩指标,构建了中国省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加权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区两个时段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评,并分析了近期的变化.以提升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为目标,将其与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广西和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湖北等省区进行多指标比较.结果表明,陕西省在国际旅游发展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国内旅游发展上存在一定劣势,旅游业竞争力排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旅游业、科技创新、交通运输业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我国旅游业—科技创新—交通运输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我国八大经济区的3个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八大经济区中,除了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的部分年份外,其他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均滞后于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处于二者之间;八大区域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显著上升的态势,演化特征分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层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我国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总体比较和评价。研究表明,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污水以及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山西、贵州、内蒙古等地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比较严重。总体而言,广东、山东、江苏、河北、浙江、辽宁、山西等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环境保护比较理想的地区是北京、宁夏、天津、青海、海南、西藏等地。  相似文献   

12.
西部省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地区特征,按照构建指标体系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全面性、相关性和相对性原则,建立了由政府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设施、经济实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效益、环境水平、开放程度等5个子系统共45个评价指标,基于SPSS12.0大型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11个省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指出了其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按照聚类分析法将有序样本聚类为3个类型区,并对不同类型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一类地区应提升旅游业经营理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二类地区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三类地区应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加强旅游产品的营销,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及微观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规模、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活力等5个方面,构建了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得分方程,再通过系统聚类法对公因子得分进行聚类.结果表明,能源利用效率对经济活力的影响最大,居民生活水平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次之,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江苏、广东和浙江等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青海、贵州和云南等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山东省外贸“大”而不“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笔者从时空角度出发,抓住贸易特点和地域格局两条主线,分析了山东省对外贸易在全国的地位、发展速度、出口贸易方式、出口贸易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现状,发现山东省对外贸易水平在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偏低、商品结构层次较低、地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并借此对山东省的外贸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构成及功能角度选取指标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山东省17地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把山东省17地市的旅游发展类型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欠发达型.同时,对主成分分析在当前学术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台风大风、暴雨和风暴潮3个方面选取指标,尝试构建了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在GIS环境下对沿海地区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省和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沿海区域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上海市和广西省、江苏省的沿海区域以及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的内陆地区台风致灾因子危险性中等...  相似文献   

17.
在2009年对安徽省、河南省的2216名青少年与2010年对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的1936名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2009-2010年对安徽、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河南、湖北、海南等省(市)的438名教育者的调查,以及2010年对安徽、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的91名科技工作者、41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34名教育科技人事管理部门领导、98名家长、131名研究生、869名大学生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发展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关联性、客观性、现实性、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可行性,为解决基本认识问题,有效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规模、交通运输、居民生活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活力等5个方面,构建了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得分方程,再通过系统聚类法对公因子得分进行聚类.结果表明,能源利用效率对经济活力的影响最大,居民生活水平和交通运输的影响次之,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江苏、广东和浙江等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青海、贵州和云南等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高级别旅游景区的关联性分析--以中国4A级旅游区(点)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把握高级别旅游景区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为区域旅游业发展寻求适度规模和合理方向。方法 选取3种不同指标,分别利用最临近点指数和线性回归的方法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特征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结果 以陕西省为实证的研究表明,4A级旅游区(点)在空间上呈凝聚分布,与代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个指标之间均存在明显关联关系。结论 高级别旅游景区在拉动旅游就业、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作用,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实现旅游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same data source of Landsat TM/ETM+ in 1990s,2000s and 2010s,all urban built-up areas in China are mapped mainly by human interpretation.Mapping results were checked and refined by the same analyst with the same set of criteria.The results show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urban areas in China have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more than 2 times.The greatest area of urbanization changed from Northeastern provinces in 1990s to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n Jiangsu,Guangdong,Shandong,and Zhejiang in 2010s.Urban areas are mostly converted from croplands in China.Approximately 17750 km 2 crop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urban lands.Furthermore,the conversion from 2000 to 2010 doubled that from 1990 to 2000.During the 20 years,the most urbanized provinces are Jiangsu,Guangdong,Shandong and Zhejiang.We also analyzed built-up areas,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 (GDP) and population of 147 ci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greater than 500000 in 2009.The result shows coastal cities and resource-based cities are with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per unit of built-up areas,resource-based cities have the highest population density,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most coastal provinces are lower than central provinces and Guangdong.The newly created urban expansion dataset is useful in many fields including trend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simul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dynamics;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ization,population growth and migration;stud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as well as land use and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