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粘土衬垫系统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通过土工合成粘土衬垫(GCL)和压实粘土衬垫(CCL)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平流量、扩散量及积聚等进行了计算分析并讨论了污染物通过GCL和CCL迁移的各种情况.计算分析结果表明:GCL底部质量浓度比的增长速度比CCL的快得多;通过GCL和CCL的扩散量随时间减小,平流量随时间增加。但二者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步;前lla,污染物通过GCL的迁移量大于通过CCL的迁移量。lla以后,通过CCL的迁移量大于通过GCL的迁移量,这种趋势贯穿于废弃物处理系统的整个有效运行期间. 相似文献
2.
城市固体垃圾的填埋处置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衬垫层在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中居于关键地位。从我国国情出发,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征特性、击实特性以厦在不同状态下的渗透性能等的试验研究,揭示下蜀黄土的渗透规律,确定其用作垃圾填埋场衬垫层的有效方式,为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下蜀黄土这种廉价资源进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的垃圾进行填埋压实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垃圾构造层厚度在0 5~0 7m之间,斜面最佳坡度在1/5~1/4之间,压实机械的行驶方向为坡下至坡上,最佳机械行程次数为3次,垃圾最佳含水率在44%~50%之间。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固体废弃物渗透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场固体废弃物的室内渗透试验,研究了应力状态,应力历史对其渗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固结的情况下,废弃物的渗 系数的对数与固结应力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为进行污水渗透扩散,降雨入渗的计算和垃圾填埋场的沉降速度的估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粘土的强度特性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和边坡坡度的选取,是红粘土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和洞室工程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是室内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最常用的两种试验方法。试验所用的土样取自贵州大学西校区某基坑,采用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测定红粘土抗剪强度,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粘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最佳含水率前,减小幅度较小,超过最佳含水率后,减小幅度较大;粘聚力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压实度下,最佳含水率前的粘聚力远远大于最佳含水率后的粘聚力。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粘聚力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内摩擦角的变化幅度。同一含水率同一压实度下,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得到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比直剪(快剪)试验的结果要大。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垃圾压实的工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生生活垃密度很小。为了延长填埋场使用寿命,有必要对进入填埋作业区中的垃圾进行压实,为此报道了几种压实工艺和不同压力的压实机械对垃圾的压实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压实机械的接地压力,碾压遍数、垃圾推铺方式等对垃圾密度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路基的冲击压实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高速公路路基土石填料的压实,应利用冲击压实工艺,提高碾压速度和压实铺层厚度.该文通过某高速公路路基的冲击压实试验,综合沉降值观测、灌砂法试验、落锤式贯入仪测试、弯沉仪测试及落锤式弯沉仪测试等结果,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高速公路路基的施工积累了资料,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基本性质,利用一维土柱仪进行毛细作用模型试验。数据分析、图形拟合后,得到了压实黄土状粉土毛细水上升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毛细水上升的速率随毛细上升高度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当毛细水到达某截面时,该截面处的基质吸力先平缓变小,后急剧下降,随之渐趋于稳定;该截面处的体积含水率先平缓上升,后急剧增大,随之渐趋于稳定。对毛细水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关系进行拟合统计。通过对比三组不同土柱高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土柱长细比为4.68和9.54时,毛细水上升规律基本一致,故证明当长细比大于4.68时,可按一维毛细作用考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土体的拉伸变形特性,进而更好地去分析与解决土体由于拉伸破坏而引起的裂缝与地表塌陷等工程问题,本文以压实粘土为研究对象,基于自主研发的新型土工单轴拉伸试验装置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探讨了压实粘土的破坏形式与影响因素,以及峰值位移随试验变量的变化规律与拟合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压实粘土单轴拉伸破坏形式不固定,包括拉伸断裂面形状不固定;断裂面为试样薄弱面,断裂面唯一,但薄弱面不一定唯一;断裂面的位置受试样尺寸与拉伸速率影响;拉伸破坏不是纯脆性破坏,而是存在软化阶段。另外,压实粘土的峰值位移受试验条件的影响明显,具体表现在:峰值位移随拉伸段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二者呈现出较好的对数关系;峰值位移随拉伸速率的增加而增大,二者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峰值位移随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大,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峰值位移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研究粗颗粒土的压实特性随级配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大石峡土石坝的筑坝料为研究对象,借助分形级配方程,分别进行了不同级配粗颗粒土的相对密度试验和不同级配不同含水率粗颗粒土的静力压实试验,研究了级配和含水率对试验土料压实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含水率达到最佳时,粗颗粒土达到最大干密度,超过最佳含水率时反而不利于粗颗粒土的压实;由静力作用得到的干密度和动力作用得到的最大干密度随分形维数的增加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在分形维数为2.62时出现极值点,对应的级配为最优级配.将最优分形维数取为2.60,并通过一些工程堆石料的级配曲线验证了其合理性.研究结论可为填方工程中填筑料的加水量控制和级配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老港填埋场的开采为例,说明填埋场开采的整个流程.通过收集相关基础资料,确定开采方法、技术及程序,采用分层开采、反铲挖掘方式,通过挖掘-卸料-返回-筛分等步骤得到筛分细料,同时在开采过程中需对环境安全影响进行评价.认为填埋场开采可有效缓解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而带来的垃圾处置所需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垃圾生物稳定化预处理中填埋污染潜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测定生活垃圾填埋前生物稳定化预处理过程的相关指标,探讨生物稳定化处理对削减生活垃圾填埋污染的作用.结果表明:经44d两阶段(快速降解阶段+后腐熟阶段)生物稳定化处理后,生活垃圾重量减少约70%(湿重).生活垃圾中易降解有机组分明显减少,生物稳定性强的木质纤维素类约占有机物62%(干重);好氧呼吸速率(AT4)下降80%;填埋物的甲烷年排放估算值下降约80%.生活垃圾浸出液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下降达90%以上;总氮(TN)和氨氮(NH4-N)最终质量浓度分别为峰值的60%和20%.说明经生物稳定化预处理后垃圾的填埋污染潜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实地考察,了解到垃圾在收集、填埋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填埋场对周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对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和填埋气体等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阳生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11(1):32-38
传统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阻止水分进入场内,封场后的填埋场变成了一个“垃圾的干墓穴”,越来越低的湿含量降低了场内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延长了填埋场的维护期,增加了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长期潜在的可能性,对填埋场的底部防渗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传统的“干坟墓式”填埋场改进为生物反应器型填埋场,已经将被动的垃圾降解过程改进为由人类主动控制的加速降解过程.但是,生物填埋场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干墓式填埋场限制垃圾渗滤液产生的设计理念.结合垃圾填埋发展的趋势,作推荐了一种新的“湿式”填埋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收集、转运、处置及资源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城市生活垃圾必须采用分类收集才有利于资源化利用;可燃垃圾主要采用焚烧的方法,产生的热量可资源化利用发电;不可燃垃圾进行填埋;部分有机垃圾可利用堆肥技术进行覆盖。垃圾的转运应采用压实密闭集装箱运输。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固体废物处置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卫生填埋法的特点和工程要求,从岩土工程观点出发,论述了城市固体废物卫生填埋处置工程设计、施工的岩土工程问题,包括:场址选择、废物的工程性质、衬垫层研究、设计施工标准制订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目标往往是模糊的,运用模糊数学决策法可以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的垃圾处置以堆肥方式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重金属污染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污染危害严重,生活垃圾中重金属污染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大连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吸进行采样、分析和评价,表明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中镉、铬、铅和锌污染严重.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了生活垃圾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并提出了防治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准确预测生活垃圾产量可以为垃圾管理工作提供定量依据。利用多项式拟和、多元线性回归和灰色GM(1,1)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2007~2013年六安市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时段内生活垃圾年增长率5%~6%,2013年将达到17.9万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海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5):531-533
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针对垃圾中高分子化合物的垃圾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