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概念,并讨论了余氯量、有机营养物、水力条件、温度等因素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配水系统生物稳定性的控制指标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围绕着配水系统中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从微生物的营养基质出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现状,并分别就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MAP(可生物利用磷)和TP(总磷)各自的测定方法及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一控制指标很难全面地反映配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必须将上述四项指标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考虑,通过控制AOC来实现管网水的生物稳定目前还难以实现,而控制管网水的MAP来实现管网水生物稳定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今后应对常规工艺各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在挖掘各环节处理潜能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包括在水源地对水体自净进行人工强化、采用生物预处理 强化混凝工艺、去除MAP的具体方法手段、对经过深度除磷的水进入管网前进行生物处理等。为推进我国给水生物稳定的健康发展,应尽早制定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考虑,通过控制AOC来实现管网水的生物稳定目前还难以实现。而控制管网水的MAP来实现管网水生物稳定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今后应对常规工艺各环节进行重新审视,在挖掘各环节处理潜能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包括在水源地对水体自净进行人工强化、采用生物预处理+强化混凝工艺、去除MAP的具体方法手段、对经过深度除磷的水进入管网前进行生物处理等。为推进我国给水生物稳定的健康发展,应尽旱制定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探讨了生物过滤对饮用水源中微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与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过滤可有效去除饮用水源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滤料介质对生物过滤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加氯水反冲洗对生物过滤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活性炭、石英砂双层滤料生物滤柱可较大幅度地去除苯酸酯类、脂肪酸酯类和酚类等有机物.  相似文献   

6.
可同化有机碳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以3种不同接种方法测定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结果显示,混合接种法所测结果较接近实际值,分别接种法结果明显高于实际值,依次接种法可能存在P17(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torescens)溶解、释放细胞中有机物所至的AOC偏高问题。依次接种法有时存在巴氏消毒不能完全杀灭P17,从而干扰AOC-NOX的测定;混合接种法缩短了实验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当1个平皿中P17和N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对黄浦江原水进行试验,考察不同消毒剂量对水中营养基质及其组成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消毒剂对水中营养基质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氯投量为1~4 mg/L时,对水中有机物的氧化作用可以分为高速反应和低速反应两个阶段,水中的AOC组成中AOC-NOX占优势.氯胺消毒时,管网中AOC变化幅度较小,出现高峰的时间比氯消毒滞后,低强度(0.038 mW/cm2)的紫外线照射对营养基质没有影响,中高强度(0.076 mW/cm2和0.153 mW/cm2)的紫外光照射后,水中营养基质随紫外光剂量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AOC各组成部分中AOC-P17和AOC的变化一致,AOC-NOX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以北方盐碱地区的城市给水管网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管网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高的条件下,管网中MAP的质量浓度较高.MAP的变化趋势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管网中质量浓度变化趋势相反.分析认为该地区磷元素是水样中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处理工艺对可同化有机碳(AOC) 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水处理工艺出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测定,分析各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A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生物活性滤池能有效去除AOC,并且生物预处理和深度处理都有助于去除AOC,须对不同原水中的有机物成分进行分析,以掌握各工艺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规律。  相似文献   

10.
常规处理工艺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稳定性维持机制,以云南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方法,结合元素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研究土壤三种稳定有机碳组分化学结构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云南松人工林地土壤三种有机碳组分(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组成,主要含有酚羟基、少量脂族烃基、羧基、酮型羟基、酰胺基团和少量碳水化合物.但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官能团特征存在差异.剖面深层土壤HA中富含脂肪族基团,至亚表层土壤中HA脂肪族基团含量减少,表层土HA中未显示含有脂肪族基团.研究表明,脂肪族基团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稳定性的维持有密切关系.该结果从官能团结构特征角度为揭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砂滤)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结果表明: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16.7%,且受到进水CODMn含量和水温的影响,水样CODMn含量高和水温高时,CODMn的去除率高;对NPOC的平均去除率为11.6%,效果较差;常规工艺对AOC几乎没有去除作用,多数情况下出厂水AOC浓度在氯的氧化作用下升高,平均增加55.3%;出厂水AOC平均为160.63 μg/L,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碳正离子的产生.稳定性大小顺序,以及参与亲电加成、取代.消除、他子重排反应的机理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有机配体EDTA对土壤中稀土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盆载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配体EDTA对稀土元素La、Sm、Ce、Gd、Y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和富集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每种土壤类型而言,稀土元素均主要订在小麦的要脱。  相似文献   

15.
利用总有机碳分析仪的固体样品燃烧炉完成活性炭的燃烧,用硼砂溶液吸收产生的卤化氢,离子色谱仪测定卤化氢含量,从而得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的含量。可吸附有机氟化物(AOF)、有机氯(AOCl)和有机溴(AOBr)化物检出限分别为12μg、22μg、32μg/L,在0.05~1.5mg/L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95),该方法测定AOF、AOCl、AOBr与理论值相差较小,偏差〈15%,是一种可行实用的分析方法,同时操作简单,方便,可为实验室节省购置专用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分析仪的资金。  相似文献   

16.
17.
建立了饮用水中微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根据饮用水中微生物、AOC、余氯三者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校核了模型参数,并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前期由于余氯的氧化作用,AOC随时间快速增加,后期AOC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有机底物,被缓慢消耗;结合模型,可从理论上证明,存在一个最佳的初始余氯投加量,使得终点时刻微生物的浓度恰好满足水质标准要求,这对于水厂运行成本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园普遍存在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等问题,这对茶叶产量品质造成极大影响.施加秸秆可提高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包括有机碳内在难降解性、黏土矿物的化学保护和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作用以及生物作用等.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有机碳自身的分子结构性质、土壤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等.施加秸秆提高茶园土壤有机碳主要途径有秸秆自身作为碳源、促进茶树生长、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及改良土壤结构和改善土壤化学性质等.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述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课题“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胶体的显著作用”的研究内容,报道了近年来我们在该领域的最新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施肥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措施,而近年来沼液的处理与生物炭肥的使用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在苏北杨树人工林集中分布区开展了沼液(施用量为0、125、250、375 m3/hm2)和生物炭(施用量为0、40、80、120 t/hm2)交互肥效实验,结果表明:①在所有沼液施肥水平中,生物炭的施用增加了表层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并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使得微生物群落向真菌主导类型发展; ②在所有沼液施肥水平中,生物炭的添加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0~10 cm)的pH,促进了土壤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 ③沼液和生物炭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pH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因此,沼液和生物炭混施能进一步促进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改良土壤肥力,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