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佘小丽 《科技信息》2010,(8):I0181-I0181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置管术的应用及术后护理。方法总结和分析我科23例早产儿在PICC置管术后的效果及护理经验。结果23例均成功建立PICC,留置时间平均为46天,80.1%完成输液任务,出现脱管1例,堵管3例(其中2例尿激酶溶栓后通畅,1例未通后拔管),机械性静脉炎2例。结论在我院,PICC置管术很好的解决了早产儿长期静脉输液和静脉高营养的护理难题,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项方便、有效、创伤小、安全性、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常规的静脉穿刺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大,易致静脉炎。我科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行PICC而输注化疗药物27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相关护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危急重症患者中应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方法应用PICC患者117例,并对其护理措施及其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应用PICC患者117例,94例1次穿刺置管成功,23例经第2次或第3次穿刺后置入导管,成功率达100%。结论PICC穿刺点在外周静脉,穿刺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护理方便。  相似文献   

4.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为了有效控制肿瘤,常规采用反复多次大剂量静脉化疗,而许多化疗药物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加上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刺激及局部药物高浓度的刺激,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坏死。为了避免中心静脉穿刺所带来的危险及并发症,邵逸夫医院肿瘤科对70例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注入化疗药物,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护理要点⒈插管前的宣教对第一次接受化疗的病人,介绍PICC,宣教PICC的优点,带PICC不影响病人带管肢体的活动,可以带管回家。PICC一次性置管,…  相似文献   

5.
探讨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使用PICC进行静脉化疗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体会。对上述所有患者进行PICC置管,其中一次穿刺成功25例,二次穿刺成功4例,三次穿刺成功1例;共发生相关并发症5例。其中静脉炎3例,发生感染1例,穿刺周围皮肤过敏1例,其他并发症未发生。PICC留置时间长,消除输液安全隐患,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拟用经皮穿刺法建立新西兰兔中心静脉置管模型,为用中心静脉置管术开展动物实验奠定基础。方法 10只新西兰兔充分暴露其颈部皮肤,经皮穿刺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7~8 cm并固定,置管术后单笼饲养。分别于术前12 h及术后24 h、48 h、72 h采取血标本,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并记录生命体征、体质量的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3 d生命体征及体质量无明显差异,术后模型24 h存活率100%,建模成功率100%,hs-CRP各时点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F=2.84,P>0.05)。结论 该建模办法经济可靠、 简便易行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很好地模拟临床,实现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分别在新生儿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留置PICC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收住630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和下肢静脉组,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的置管耗时、出血量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指标。结果:下肢静脉组置管耗时为56.66±37.26,静脉炎发生率5.5%、发热发生率2.7%,明显低于上肢静脉组(65.43±41.61,12.2%,8.6%);下肢静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77.8%)高于上肢静脉组(6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χ2=8.564、9.786、21.72;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建议新生儿留置PICC可优先考虑经下肢静脉途径,并将超声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操作及临床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 ng·L-1氯化三丁基锡对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胚胎进行第1天、第2天、第3天和3d全暴露实验.结果表明,第3天和3d全暴露组胚胎的存活率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0%和20%,第2天、第3天和3d全暴露组的体长分别减少了30%、20%和39%.暴露组胚胎畸形率均在90%以上,畸形类型主...  相似文献   

9.
比较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将九四O医院2018年9月~2019年8月行静脉化疗治疗的104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A组与B组,每组各52例。A组采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式,B组则实施PICC方式。比较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带管舒适度及活动受限情况。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2.31%与B组的96.15%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B组置管时间(156.74±16.59)d较A组的(3.68±1.83)d的长(P0.05),局部渗血及渗液、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A组低(P0.05),活动受限比例亦较A组低(P0.05),其带管舒适度较A组高(P0.05)。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与静脉留置针相比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显著减少静脉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增加带管舒适度,且其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入腔静脉导管(PICC)可为病人提供中期到长期的静脉输液及化疗药物等,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无痛性输液通道,减少了刺激性药物及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与组织坏死.深静脉置管术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90例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入院后24 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和D-二聚体浓度检测,并采取常规血栓防治流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合并内科基础疾病情况,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1例(13.85%),明显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5例,19.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19例(46.34%)股骨颈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52.00%)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之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明显降低.骨折后24 h内D-二聚体浓度300 ng/m L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300 ng/m 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术前合并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骨伤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应从急症诊断开始给予预防措施,避免危险因素,以降低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发现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连续收集的48例既往无血栓病史的、首发的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患者(以及48例未发生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住院患者做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ABO血型的检测,并对这些实验室相关指标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在血栓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血小板计数和ABO血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均为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纤维蛋白原含量2.17(95% CI:1.306~3.608,p值=0.0028)和白细胞计数1.36(95%CI:1.074~1.719,p值=0.010 6).结论 纤维蛋白原含量和白细胞计数是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与其他临床相关因素结合,可能有助于自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警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卡介苗(BCG)加脂多糖(LPS)小鼠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劣。方法用不同剂量BCG和LPS腹腔注射诱导昆明小鼠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与BCG 0.5 mg/只和LPS 7.5μg/只联合尾静脉注射诱导昆明小鼠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比较;以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变化及肝脏病理学检查指标作为肝损伤判断标准。结果BCG+LPS小鼠腹腔注射所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ALT和AST随注射剂量增加均逐步增高;第6组(BCG 0.5 mg/只+LPS7.5μg/只)和第13组(BCG1 mg/只+LPS15μg/只)相对较高。与空白组比较,ALT升高约3倍,AST升高1~3倍;肝组织病理损伤则随着BCG和LPS剂量增加逐渐升高。第5组大部分小鼠出现Ⅰ级或Ⅰ级以上肝细胞损害;第13组大部分小鼠出现Ⅱ级或Ⅱ级以上肝细胞损害。但与尾静脉注射造模相比,小鼠腹腔注射造模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ALT和AST表达不高,肝组织病理损伤较轻。结论"BCG+LPS"小鼠尾静脉注射建立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优于腹腔注射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博莱霉素 (BLM )致肺纤维化大鼠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透明质酸 (HA)和层粘连蛋白 (LN)含量的动态变化及肺组织病理变化 ,并与正常大鼠对照。结果表明 :(1)血清和BALF中的HA含量制模第 7天时高于(P <0 0 5)及明显高于 (P <0 0 1)正常对照组 ,第 2 8天时 ,开始回落 ;(2 )血清中LN含量在第 7天及第 2 8天时均明显高于 (P <0 0 1)对照组 ;而BALF中LN含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3 )对比肺脏病理变化 ,HA和LN增加先于肺内胶原合成。因此认为HA和LN为反映肺间质纤维化较为敏感的早期指标 ,尤其HA在血清和BALF中早期均增高 ,而肺纤维化期逐渐回落 ,可作为肺纤维化早期肺泡炎阶段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防止高龄病人髋部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对50例高龄病人髋部骨折术前术后给予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内生电+气压治疗,配合下肢足踝泵、股四头肌运动,同时密切观察下肢血液循环情况。结果:本组50例病人,有2例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经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良好,未发生肺栓塞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述治疗可有效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小型猪采血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应用小型猪的实验研究中,经常需要采集血液用以进行各种指标的检测。在对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中国农大小型猪的长期实验过程中,我们摸索总结出一些采血经验:在小型猪清醒状态下,借助保定吊床,可以比较方便地从耳静脉、后肢外侧隐静脉采集血液;在牢固保定或麻醉状态下,可以从前腔静脉采集血液;也可以通过手术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进行反复采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哮喘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3(IL-23)在哮喘组和对照组中的水平及与IL-5,IFN-γ,IL-17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哮喘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健康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卵白蛋白(OVA)致敏并激发的哮喘模型组(Asthma,简称A组)和正常对照组(Control,简称C组),每组12只,OVA致敏末次激发24 h后,各组小鼠眶静脉取血,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并分类.ELISA法检测血清IgE,IL-5,IFN-γ,IL-17和IL-23的含量,取肺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A组病理学改变、动物行为学改变、血清IgE水平增高均证明哮喘模型制备成功;IL-5显著增高,IFN-γ降低;A组小鼠血清中IL-23,IL-17水平高于C组,IL-23与IL-17含量成正相关关系(r=0.763,P0.05),与IL-5,IFN-γ无相关性.结论 IL-23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17的产生促使哮喘发病;IL-23对IFN-γ和IL-5无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比格犬深静脉穿刺置管模型,探讨其应用范围。方法 将8只成年比格犬随机分成股静脉穿刺置管组(股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颈内静脉组),每组4只。对比格犬行1.5%~3%异氟烷和氧气混合吸入麻醉后,取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定位股静脉或颈内静脉,行经皮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固定导管。结果 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8只比格犬全部置管成功,术中麻醉效果良好,股静脉穿刺置管较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便于护理,并发症少。结论 比格犬深静脉穿刺置管模型的建立,实现了血液灌流及血液净化等技术在实验动物身上的应用,为开展相关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方便,也可应用于兽医对中毒犬行血液灌流或血液净化,对休克犬进行快速大量补液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快速有效的静脉输液方法。方法总结并分析98例重型颅脑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针穿刺股静脉置管并留管的护理体会。结果股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导管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适合于重型颅脑外伤的补液治疗及抢救,且通过改良置管定位方法,使操作手法类似浅表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临床护士容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