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谈农业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传统农业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考古证明: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就有了水稻栽培,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有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中华文明建立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春秋中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奴隶社会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农业也进入传统农业阶段,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和科学的农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对中国农业起源的有关考古资料进行初步解读.在综述农业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业的产生与中华文明特点形成的关系、文明起源的标志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傅景华 《科技潮》2007,(9):8-12
近年来,关于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科学与非科学等问题的讨论轰轰烈烈,而且这种讨论已经不限于医学界内部,甚至不再局限于国内。其实,中医药“存废”之争并非新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焦天申 《科技信息》2009,(8):234-234
中华文明产生几千年来,曾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在历史的天幕上交相辉映。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其它文明早已辉煌不再,独有中华文明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华。中华文明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它是否还能为我们现在增添力量,为我们的明天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征程的接续奋斗,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取代了西方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突破了西方“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23日,“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演讲在内蒙古大学学术会议中心召开。这些主题演讲既有对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理论研究与历史观照,又有对当前草原文化面临的生存危机给予的现实关怀,涵盖了“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这一大会的主要研究议题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科技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科技信息服务“三农”建议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关键是依靠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历史的事实早已证明,只有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只有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获得鼎盛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5)
中国的文明独立起源,绵延流传从未中断。战乱、暴政、外族入侵和自然灾害、疫病流行,都没能阻止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中华文明顽强地延续着,有如任何强力都打不断的长链,任何逆境都未能阻碍她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历史长诗和无穷画卷,是蕴含着人类知识、智慧和科学技术的不尽源泉。中华文明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溶化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伟大的中华文明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文明一起,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发展的四大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分析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过程以及战略观点,未来西藏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应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注重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实施基础、优先重点建设领域以及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应采取的不同发展模式,为中央政府及西藏地方政府确立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人类农业文明和河流是分不开的,河流是人类得以繁衍和生息的重要条件。原始农业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而农业灌溉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4.
高和平 《孝感学院学报》2002,22(3):42-44,59
文章从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亟待解决的与农业有关的问题以及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讨论了本世纪初我国农业主导技术发展的基本走向。同时,还阐明了本世纪初的农业主导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并被游牧文明所交融的多元化综合文明,但沿海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近代以前却始终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或半边缘地带。近代沿海地区虽有很大发展并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内陆地区,但其发展却是畸型的。仍未列入国民经济最先和最重点发展地区,仍未发挥沿海地区的巨大的潜力。实行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和深入对沿海地区“区情”的调查研究也就显得更为必要。沿海学的创建因而也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16.
人类进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信息科学与技术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以信息化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化农业将成为农业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信息化农业的基本概念,科学支撑体系,技术体系,科技前沿和我国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10,(10):10-17
策划人语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回顾农业发展的历史,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国家是早期文明从产生初期发展后的产物,是对文明社会的概括。文明初曙时期的社会形态为准国家形态,中华文明始于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是相对隔离的自然环境中独自形成的,是多元起源、不平衡发展的。适度的自然条件,相对封闭与隔绝的地理环境,湿暖湿润的气候,地处河湖沿岸的平原地带和温带、亚热带,是早期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人类20世纪后50年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系统科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完成了世界观的具体变革,把研究实体的自然科学及其一元论推进到多元论的关系世界,从而为生态文明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甚至信息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即是一部农业开发史。人类社会从游牧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就是一次农业开发的历史飞跃。传统的中国农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时期,虽然有其改革的一面,但也有其发扬的一面,因为传统农业与开发农业之间不可截然割裂。中国的传统农业,一直包含着开发的基因.当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成熟时,这些基因便突发出新农业的生产力。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依据我县农业现状,个人认为有必要谈谈开发农业与常规农业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