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秦岭山地民居墙体构造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起源和发展于经济技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与社会变革的影响,逐步演变进化成为地域特征强烈的乡土居住建筑体系。从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来审示,传统民居具备结构简洁、就地取材和施工建造方便等优点;从与气候的关系来看,具有适应地区气候、冬暖夏凉的生态性能;从以人对居住的需求来看,能够满足基本的舒适和健康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每年乡镇新建住宅已逾10亿m^2,应该将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在新建住宅中得以继承。本文针对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秦岭山地夯土墙民居建筑墙体材料、裂缝、防水、稳定性等问题,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其构造技术体系上的一些量化结论和定性做法。这对有地域代表的民居给予了技术上的肯定,对于民居的建造具有指导意义(已用于当地民居建造),同时将为我国乡土民居相关设计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乡村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改善乡村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和节能性,现选取甘肃天水市街亭镇典型乡村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地现有民居冬季各功能房间室内温湿度、室外温度以及日太阳辐射量进行逐时测量。根据对建筑环境参数,目标建筑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地典型民居存在空间设计不合理、构造措施简陋、用能方式单一等缺陷,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仍达不到规范要求。结合当地冬季寒冷,阳光充足气候特点,考虑到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从建筑空间设计、围护结构和太阳能资源利用等3方面提出建筑节能优化方案,以满足典型寒冷地区乡村民居热舒适性、经济性、节能性的指标。基于改进的建筑节能改造与优化方案,通过建筑模拟软件Ecotect建立建筑热工分析模型,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手段对新方案建筑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分析,评价各项节能设计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对乡村民居热环境参数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在乡村新建与改造建筑设计方案中,立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合理设置建筑空间分隔、提高围护结构防寒与保温性能以及增设附加式阳光间门厅以提高建筑被动式得热能力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寒冷地区典型乡村民居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3.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本文通过实验测试,分析了关中地区乡村小型砖混结构住宅夏季热环境状况,指出乡村住宅夏季热环境状况差,需要解决夏季隔热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热工性能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测试分析,引导当地民居向着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针对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提出了一种综合热工性能评价方法——等效传热系数法.等效传热系数评价法是基于指标评价法和等效能耗模型提出来的,将围护结构多个参数指标综合为一个等效指标,通过比较既有建筑和标准节能建筑的等效传热系数来评价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与节能潜力.研究分析表明,该方法只需要测试室内外温度,不需要对围护结构各项热工性能参数进行全面布点测试,可以克服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现场测试困难和实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并不均衡难以全面把握的问题,缩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诊断周期.可以用于指导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乡村民居建设中,不同气候区下的民居表现出各自独有的建造特征,建筑立面是有效回应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陕南新民居的建筑热环境现状,提高民居室内热舒适性,通过对安康市江安村典型新民居热环境实测分析,发现陕南新民居的立面各部分构造的传热系数与规范要求的传热系数相差较远,从而导致了民居室内热环境不适宜。结果表明:在建筑朝向以地形为优先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民居立面的构造做法有效改善新民居室内热环境和建筑的保温性。根据建筑立面的面积大小权重排序为墙体,屋面,窗户,门,系统地构建优化策略。将外墙改为使用页岩空心砖,在构造层中加入30 mm聚丙苯板保温层,并将北向墙体厚度增加至370 mm;屋面采用厚炉渣混凝土构造的保温层,加入一定厚度的厚炉渣混凝土来调整屋面的构造层次;门窗选择导热性较低的材料减少热散失,综合提高新民居建筑立面各部分的热工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抗震救灾、农房重建、加固改造等工作中缺乏反映农村民居现状基础数据的问题,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8个行政村,对354户村镇民居建筑开展抗震性能的调研。运用分类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研究不同结构形式村镇民居建筑的建造习惯与施工工艺,讨论民居建筑在正常使用时和地震后的典型破坏特征,评析中国既有村镇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指出村镇民居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和建议,为村镇民居建筑的建设、加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集束装配式结构民居是新一代绿色节能生态的装配式钢结构低层建筑产品。为研究其抗震性能,以某民居为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集束装配结构体系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了该结构在3种地震波中的地震时程响应。结果表明,集束装配式结构民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皖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墙体热工性能是影响其室内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该地区特殊构造的空斗墙体的热工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热工原理,以热阻和传热系数值为衡量标准,针对特殊构造的空斗墙提出较科学的计算方法,对比空斗墙体在不同砌筑方式、不同墙体材料以及不同空腔填充材料条件下的热阻及传热系数值,并与实体墙对比分析,得到空斗墙体的K值大小规律为全斗无眠﹥一眠三斗﹥一眠二斗﹥一眠一斗;填有黄泥的空斗墙热阻值较空气间层空斗墙提高约16%;较中间层均为黄泥的青砖空斗墙热阻比粘土砖空斗墙的热阻高出10%;青砖实体墙较粘土砖实体墙热阻能高出14%.由结果分析得到,空斗墙比实体墙的热稳定性强,保温性能好;青砖较粘土砖的热阻值更大,更为节能,而空斗墙体的热工性能与空腔的体积无正比关系,空斗墙体空腔中的填充材料性能是影响墙体热工性能的主要因素,填充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墙体热工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
汤雯雯 《科技信息》2010,(21):146-147
对现在已有的建筑困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为改善困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供客观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中村的民居聚落是晋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申家二十四院为例,从它的院落形制、建筑元素、空间组合特点、建筑装饰以及价值特色等方面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晋东南地区聚落与民居的科技文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潞商实力雄厚,是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潞商提供了最新的物质证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添加秸秆和水泥作为墙体改性材料对于生土民居室内热环境的影响,以重庆市北碚区清云峡村某改性生土民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测的冬季室内外温度和围护结构热工参数,运用软件模拟的手段,通过与相同模拟条件下普通生土民居和砖砌民居的数据对比,依据相关标准和调研情况,对其进行冬夏季热环境评价.研究发现这种改性土坯建造的民居不仅保有生土夏季隔热的优势,同时较普通生土民居改善了冬季室内热环境,但室内冬季温度仍然较低,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提高室内冬季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居基本为村民自建,极少考虑建筑的光环境设计,室内采光效果差.为改善传统民居建筑光环境,对黔东南地区丹寨县黄土寨中一栋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民居进行光环境实验测量,并结合该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对其光环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民居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性能均未达到建筑采光设计标准要求;房间的采光口大小及位置、室内空间形态、表面材料的反射性能等因素均会对其室内光环境产生影响.运用软件模拟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以对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小化为光环境改造前提,从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及数量、增加屋面亮瓦及檐下采光口、铺贴浅色墙纸、设置可调节反光百叶等方面,提出传统民居光环境综合优化改造策略.本研究可为传统民居室内光环境保护性改造,以及新建民居的采光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福建省武夷山市城村的古建民居,分别在冬季和夏季进行了室内外建筑物理环境测试.测试内容包括村落室外气象参数、室外风环境、室内热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等.测试结果表明:城村的主街巷道全年风速适宜,热环境良好.冬季民居大厅白天较舒适,在夜晚偏冷,而卧室全天较为舒适.夏季民居大厅和卧室在夜晚较舒适,而在白天偏热.全年的室内空气湿度都比较高,不利于人体的热舒适.室内平均风速很低,基本无风压和热压通风.大厅采光较为充足,而卧室采光严重不足.相比民居,新宅大厅气温在夜晚较高,新宅卧室气温全天明显较高,而空气湿度则相对较低.针对测试结果,提出了城村民居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班前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示化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方法,解读班前村自建村以来聚落建筑演变特征及其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班前村的聚落空间以团状发展,其聚集程度不断降低,具有扩散趋势,两个寺院组团作为原始组团,引导着居住组团沿着玛可河由南至北逐步向上游扩张;从空间形态上看,班前村建筑斑块形状简单,寺院组团相对于民居组团而言具有更大规模,且内部布局紧凑;就景观格局上而言,耕地作为村域内的优势斑块,与林地、草场、水域等景观类型组成了班前村“山-水-田-居”的景观风貌.最后,通过对班前村现状格局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统筹发展、遵循图式、适度更新,以及建筑分类保护等针对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豫西南山区淅川县土地岭村传统石板民居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测绘基础上,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组织、院落平面布局、结构特征及材料构成几方面,论述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和建筑特征.对豫西南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苗族建筑保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大湾苗寨吊脚楼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苗寨吊脚楼三维点云数据,依据点云数据提取建筑尺寸、节点样式等信息,并绘制其二维施工图纸,为吊脚楼建立完整、规范的施工图集。同时以BIM技术为支撑,以施工图纸为参照,对吊脚楼进行参数化建模。通过可视化动态施工模拟对吊脚楼的施工工艺进行分解,直观地展示其施工过程。以三维点云信息保存、施工图纸逆向设计和动态施工模拟的方式对苗族吊脚楼进行数字化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亚热带气候条件下中国南方住宅的室内热环境问题。南宁棉纺厂职工住宅作为本文探讨的例子。本文通过实测该职工住宅内的热环境,和利用计算机程序DEROB-LTH进行模拟和分析,提出了改进南方住宅室内的热环境的途径。还对南方住宅内的热环境用较为合适的热环境指标SET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8.
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迄今保留的古村落的整体格局较为完善。通过实地考查,结合文献比较和分析,发现下梅古聚落是"一轴"、"一边"、"两个中心"的空间格局。下梅古民居传承了我国古民居"天人合一"、"居中为尊、中轴对称"、"儒家礼乐文化"、"祈福纳吉"等传统文化意象,又含蓄包容多元,对待外来建筑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其最大的外观特征是:青砖白缝生土墙,黛瓦出檐长;卵石勒脚曲径幽,马头彩带扬。  相似文献   

19.
郑林伟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3):F0003-F0003
我国传统民居通常都使用青砖,惟有闽南形成一片独特的红砖文化区。以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的红砖窑为主要考察对象,分为原料、制坯、装窑、烧窑、出窑5个阶段,详细介绍了闽南地区传统红砖的烧制工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清江廪君巴人起源的武落钟离山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以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长阳的"佷山说",二是宫哲兵教授的"长阳柳山说",文章提出了第三种认识,即"巴东三里城说",并就此与宫哲兵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