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本世纪50年代,Fabricant等就对鸭的病毒性肝炎进行了研究。以后60年代Syoneyenbos等对火鸡肝炎病毒进行了研究。同时还有许多人对鼠肝炎病毒进行了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和病理学等方面研究。70年代许多科学家用人的乙肝病毒(HBV)对黑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等进行人工感染的实验研究。发现这些动物均能感染HBV,70年代末期,一些科学工作者们又相继发现旱獭、地松鼠和家鸭等的肝炎病毒,并分别将它们定名为旱獭类乙肝病毒(WHV)、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和鸭乙肝病毒(DHBV)。一、已发现能感染肝炎病毒的动物目前,已发现有9种灵长类动物、6种啮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从HCC的临床案例看,长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增加了罹患HCC的风险.现有的早期筛查手段采用定期腹部超声及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然而无论是单独或是结合使用这两种方法,检测准确性均不高.近年研究发现,外周血中存在更为准确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如新的蛋白质标志...  相似文献   

3.
探讨HBV感染模式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为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ELISA法对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乙肝五项标志物作定性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DNA定性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在66.7%以上,临床意义的乙肝恢复模式对肝细胞依然有很大的损害.[结论]长期HBV感染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诱因之一,对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员应定期做肝功能检查,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树对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易感性 ,用含 HBV的人血清接种给 10只成年树 (雌雄各半 )。然后每周抽血 1次 ,每只动物共抽血 11次。用不同公司生产的 EL ISA试剂检测接种后的动物血清感染指标。实验观察至 13周 ,结果分别有 9只和 7只动物出现 HBs Ag阳性 ,持续最短 1周 ,最长 7周。用 PCR检测 ,结果有 1只动物连续 4周在血清中检测出 HBV DNA。表明树能感染人 HBV,但实验有待改进以延长感染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5.
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活跃的病毒复制与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和发展为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显著相关.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硬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抗病毒治疗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失代偿性肝硬化或HCC的风险,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建议使用有限疗程的干扰素作为一线用药,对于有干扰素禁忌症或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及早使用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gp在肝细胞肝癌(HCC)中以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中P-gp的表达情况,以3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列联表等级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P-gp蛋自在HCC、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25/30)、30%(9/30);HCC与癌旁肝组织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gp参与介导HCC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的复制、传代稳定性.方法通过nest-PCR和Southern分子杂交等检测方法,对48#、87#、90#三个系列中各15只整合阳性小鼠定期进行血清中HBV DNA存在情况以及对各系列繁育F1-F5代小鼠外源基因整合传代进行检测.结果各系列转基因鼠血清都有HBV DNA存在,并以1月龄时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最高,但随月龄改变,其DNA阳性率也变化,并存在系列、个体及月龄上的差异.结论HBV基因可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复制、传代,且目前已稳定传至第五代(F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gp在肝细胞肝癌(HCC)中以及癌旁肝组织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中P-gp的表达情况,以30例相应癌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结果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列联表等级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结果P-gp蛋白在HCC、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25/30)、30%(9/30);HCC与癌旁肝组织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gp参与介导HCC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42nm有外壳(HBsAG)和核心(HBcAG)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V多聚酶,HBcAG和HBeAG组成.它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由于目前对乙肝病毒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了解其感染状况及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我院对新生普遍进行了HBV感染情况的检查和乙肝疫苗的接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患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是癌症最常见的一种预后不良的原发性肝癌,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在多种癌症中过表达.本研究为了评估PTTG1在HCC患者中的表达和预后价值.使用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分析PTTG1的蛋白表达及其预后特征.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发现PTTG1的相关信号通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PTTG1在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和CCK-8方法评估两种癌症细胞系和正常肝细胞系中PTTG1的分子生物学的功能.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方法评估PTTG1对细胞迁移的影响.GEPIA数据库分析表明, PTTG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PTTG1的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呈正相关.另外,细胞实验发现PTTG1被敲低后显著抑制细胞增殖、阻碍细胞迁移、抑制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因此, PTTG1在肝细胞癌的发生以及病程进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可能是肝细胞癌转移...  相似文献   

11.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法、 比色法联合检测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53例)、 乙型病毒 性肝炎(80例)、 慢性乙肝合并肝硬化(34例)患者同份血清的肿瘤标志物甲种胎儿蛋白( AFP)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结果显示,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血清TSGF和AFP与其他 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原发性肝癌组中TSGF与AFP联合阳性检出率为96.2 %. 关键词: 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甲种胎儿蛋白;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原发性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F-кB在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组织和癌旁肝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特点。方法:建立VX2肝癌模型兔59只,分为A组(肝癌组)29只,B组(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介入组)30只、C组(对照组)20只,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的NF-кB表达。结果:A组肝癌组织与癌旁肝组织NF-κ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4%(21/29)、37.9%(11/29),肝癌介入治疗后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NF-κB阳性表达率82.4%(24/30)、60%(18/30),C组NF-κB阳性表达率为10%(2/20),各组与对照比较,除A组癌旁肝组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癌旁组织,其内NF-кB的表达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介入治疗后的癌旁肝组织的脂肪变性及炎性反应等因素可能会导致NF-κB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3.
探究铜死亡相关基因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影响,并挖掘治疗HCC的活性成分。通过GEO数据库下载GSE84402数据集,获取肝癌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文献检索铜死亡相关基因,两者取交集获得肝癌相关铜死亡基因。进一步分析交集基因,使用UALCAN分析其差异表达,R语言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Kaplan-Meier Plortter分析其预后价值,HCMDB分析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并使用THPA分析其与肝癌的病理关系。最后进行化合物预测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铜死亡关键基因SLC31A1、DBT在肿瘤中表达水平下调,病理分析显示其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临床相关性变量性别、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其高表达与肝癌预后良好相关,其中SLC31A1低表达与肝癌向肾上腺、肺部转移显著相关。最后筛选出可能与SLC31A1、DBT结合的活性化合物,其中白藜芦醇、叶酸对接分数高。研究认为铜死亡相关基因SLC31A1、DBT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HCC的诊断及治疗药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肝细胞肝癌中PSF1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SF1在肝细胞肝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PSF1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HepG2、SMMC-7721和肝细胞系HL-7702中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PSF1的表达情况。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中,通过siRNA特异性下调PSF1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PSF1对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与癌旁组织相比,PSF1在90对肝癌癌旁组织中有67.7%(60/90)的样本高表达(χ2=28.611,p0.01)。统计分析发现PSF1高表达与患者有无肝硬化(χ~2=4.703,p0.05)、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及门脉侵犯(χ~2=6.939,p0.05)、肿瘤分化程度(χ2=4.293,p0.05)、TNM分期(χ~2=16.987,p0.01)显著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无关。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HepG2、SMMC-7721和肝细胞系HL-7702中,其表达逐渐降低,提示PSF1可能参与了肝癌的侵袭进程。在MHCC97-H中采用siRNA技术特异性下调PSF1的表达后,其侵袭能力降低。PSF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远处转移及门脉侵犯、TNM分期相关,抑制PSF1的表达后MHCC-97H侵袭能力减弱,PSF1可能作为治疗肝癌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7只裸鼠(BALB/c nu/nu、nu/+)的病理监测及实验观察,发现在裸鼠饲养群中存在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s Vinrus)的潜在感染。营养不良及某些实验刺激是造成感染的诱因。在感染的早期,出现Kupffer氏细胞增生、肿胀,甚至变性、坏死脱落。当病毒侵入肝细胞,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由点状小灶性坏死到大片状坏死。此坏死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即细胞反应较轻,有融合成片的倾向,边界不够清楚,经酶标抗体染色,在Kupffer氏细胞及少数肝细胞胞浆内出现棕色颗粒,表明有鼠肝炎病毒存在。同时发现,在出现肝炎病变的裸鼠中,有的经酶联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抗体呈阴性,而酶标抗体染色却显示阳性反应。由此说明酶标抗体染色,进行抗原定位诊断比血清抗体测定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动态观察Solt-Farber模型实验大鼠肝癌发生的启动、促进、发展,癌形成各阶段c-myc,N-ras的表达及其与病理改变及γ-GT酶表达的关系。结果,这两种癌基因在促癌阶段出现高表达,继而略下降,诱癌中期以后随增生结节的发展和癌的形成呈增加的趋势,与γ-GT酶的表达有一定的吻合性。诱癌中晚期c-myc,N-ras的表达增高与癌变关系密切。结果表明,c-myc和N-ras在肝癌的发生中有协同作用,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证实肝细胞增生结节与肝细胞癌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的传播疾病,据统计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简称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两亿人,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HBV感染率高达50%~75%,每年新发生的病例在50万到100万之间。同时国内肝硬化肝癌的形成和发展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HBV也是我国重症肝炎的主要原因,其病死率高达80%以上。HBV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因此对HB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79年第一个HBV的基因组分子克隆成功,才使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目前已应用基因工程生产制备疫苗和抗原为临床诊…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以及HCV可能的致癌机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巢式PCR法检测了136例肝细胞癌等肝病组织中的HCVNS3抗原、HCVRNA及P21、P53蛋白。结果表明,肝细胞癌及癌周肝组织中有HCVNS3抗原及HCVRNA检出,支持HCV与HCC的关联。P21在HCC、肝炎后肝硬化、慢性肝炎、体质性黄疸各组中的检出率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增高,在HCC的癌及癌周组织中P21呈致密的过量表达,提示ras癌基因的激活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P53的阳性率较P21低,但p53的突变似乎也是肝癌发生的协同因素之一。组织中P21的过量表达与HCVNS3抗原阳性检出呈正相关,HCVNS3抗原与P21的这种关联提示,HCV感染作为HCC的密切相关因素之一,可能通过激活某些癌基因或使某些抑癌基因突变而致肝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及环氧合酶-2(COX-2)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发展与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2例慢性乙肝患者行穿刺活检时乙型肝炎病毒ccc DNA为阳性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另取同期手术切除的11例ccc DNA为阴性的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CD34的表达水平,Werdner法计算微血管密度;分析上述因子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epG2)和稳定转染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G2-X)细胞中COX-2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PGE2表达水平和不同浓度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作用后PGE2水平.结果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阳性表达组织中COX-2阳性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阴性表达组织和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P0.01).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阳性表达组织中早期癌症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进展期癌症组织,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阴性表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阳性表达组织(P0.01);COX-2阳性表达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COX-2阴性表达组织(P0.01);非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阳性表达组织(P0.01),与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阴性表达组织和COX-2阴性表达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在乙型肝炎相关性人肝细胞癌组织微血管生成呈正相关.HepG2-X细胞中COX-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HepG2细胞,并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水平明显增加;与HepG2细胞相比,塞来昔布对HepG2-X细胞分泌PGE2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COX-2在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促进了癌组织微血管生成;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可通过COX-2/PEG2信号通路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对成年小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采取9月龄H-ras12V转基因雄性小鼠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及C57/BL6J正常雄性小鼠的正常肝组织进行体外培养,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在12 d内的生长状态;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组织中总体蛋白在48 h内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法检测48 h内培养组织中p-ERK、p-AKT、p-mTOR、GAPDH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法检测48 h内培养组织中18s RNA、Cyclin D1、GAPDH、UQCRB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培养6 d内,正常雄性小鼠肝组织、H-ras12V转基因雄性小鼠肝癌及癌旁组织的细胞形态变化相似,存活状态良好。体外培养6 d后,正常肝细胞和癌旁细胞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肝癌细胞开始出现大量死亡,但出现少数克隆样细胞团。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总体蛋白变化趋势相似,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在130~170 k D之间的蛋白条带丰度先升高再降低,40~130 k D之间的蛋白条带丰度逐渐增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组织中p-ERK、p-AKT、p-mTOR、GAPDH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RT-qPCR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癌旁细胞和GAPDH在正常肝细胞、癌旁细胞中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逐级升高趋势;而GAPDH在肝癌细胞和UQCRB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癌旁细胞中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又逐渐升高的趋势;18s RNA的mRNA表达水平在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及癌旁细胞中没有规律性趋势变化。结论成年小鼠肝组织及肝癌组织在体外培养期间,虽然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不明显,存活良好,但短时间内,众多基因在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实验结果将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