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用工业乙醇提取革叶兔耳草全草粉末,减压浓缩得到乙醇浸膏,用蒸馏水溶解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浓缩分别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的粗提物;采用DPPH法研究4种不同溶剂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革叶兔耳草4种不同溶剂的粗提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抗氧化活性与粗提物的质量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尤其是乙醇粗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新的自由基清除剂和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2.
比较金樱子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溶媒萃取部位的体外抗菌效果,确定金樱子抗菌物质最有效的提取方式和有效部位。以金樱子果实为原料,采用甲醇冷浸法、乙醇热回流法提取,得到金樱子粗提物总浸膏,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总浸膏依次萃取,得到不同溶媒的萃取部位,然后利用96微孔板稀释实验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粗提物对大多数细菌表现出一定的抗菌作用,甲醇冷浸法得到的粗提物的抑菌效果优于乙醇回流法。石油醚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呈现出良好的抗菌效果,水萃取部位抗菌效果较差。其中甲醇冷浸法获得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抗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达到0.156 2 mg/mL。乙醇回流法所得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对变异链球菌BNCC 336931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最低抑菌浓度达到0.312 5 mg/mL。金樱子果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初步确定金樱子抗菌有效部位主要是甲醇冷浸提取法和乙醇热回流法所得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  相似文献   

3.
以针毛鳞盖蕨为研究对象,用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3种有机溶剂萃取得各萃取物,分别测定其多酚含量,通过DPPH·和ABTS~+·清除法及PNPG法评价针毛鳞盖蕨乙醇粗提物及不同溶剂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降血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多酚含量最高(34.8%);针毛鳞盖蕨乙醇粗提物及各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显著的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且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5.3±0.8)μg/mL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03.7±5.1)μg/mL.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醇回流法对木芙蓉叶粉末进行活性成分提取,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分别进行萃取。采用连续稀释法评价粗提物及其萃取组分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良好,对各种菌株的最低抗菌浓度(MIC)在1.25~5 mg/mL之间。其中,石油醚萃取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最小抗菌浓度达到0.625 mg/mL,抗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四种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MIC值达到1.25或者2.5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木芙蓉叶乙醇提取物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萃取相,这为木芙蓉叶抗菌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微波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出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提取工艺,并采用化学发光法对银杏叶的粗提物、正丁醇萃取物及其余水层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固液比(m/m)为1∶30,微波中档400 W浸提时间为1 h,然后70℃水浴浸提1 h,黄酮的提取率最高.3种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比正丁醇萃取物好,同时发现萃取后的水层部分虽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很低,但也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证明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组复杂的、而又有相互协同增效作用的混合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可能对提高其抗氧化活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黄连、甘草制黄连的乙醇粗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作为受试菌株,采用滤纸片法测抑菌圈大小,二倍稀释法检测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黄连、甘草制黄连的乙醇粗提物对五种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并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中具有杀菌作用.甘草制黄连乙醇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略强于黄连乙醇粗提物.  相似文献   

7.
锦绣杜鹃花抗菌、抗炎活性及其有效部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锦绣杜鹃花的抗菌及抗炎活性,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效率.本实验采用了甲醇冷浸法、乙醇回流法和微波萃取法分别对锦绣杜鹃花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微孔板稀释法测试提取物对多种阳性菌、阴性菌和耐药菌的抑制活性.基于其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还采用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了粗提物对炎症因子TNF-α的影响,并测定了各萃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此外,为了获取锦绣杜鹃花抗菌作用的有效部位,本实验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比较其抑菌活性.甲醇冷浸法获得的粗提物的抗菌活性最佳;各萃取组分中,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的抗菌效果最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的MIC值达到0.512mg/mL;提取物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TNF-α的增加.本研究证实了锦绣杜鹃花具有较好的的抗菌抗炎活性,其抗菌作用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为锦绣杜鹃花在抗菌、抗炎药物和产品研究开发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半枝莲不同粗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并初步确定其抗菌活性有效部位。方法采用甲醇冷浸法、乙醇热回流法及微波萃取法提取粗提物,96孔板培养法测定不同粗提物对的体外抑菌活性;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通过比较其抑菌活性初步确定半枝莲的抗菌有效部位。结果三种提取方法中,微波萃取法浸膏得出率最高;半枝莲的各粗提物对普通菌在2 mg/mL下未见抑制活性,但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ATCC33591和43300)半数抑制浓度(MIC值)达到2mg/mL;粗提物的萃取组分尤其是乙酸乙酯相,表现出广谱抗菌活性,其对各种菌株的半数抑制浓度大多在0.5~2 mg/mL范围,石油醚相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强,MIC值达到0.125 mg/mL。结论半枝莲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耐药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并且初步确定抗菌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相,这为半枝莲抗菌应用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柠檬桉树的综合利用率,采用乙醇作为提取剂对柠檬桉树脂中的多酚进行初步提取,分别用乙酸乙酯萃取提纯法、醇提水沉—正丁醇萃取提纯法对粗提物进一步纯化,得到质量分数分别为28.31%和39.65%的多酚纯化物;定性实验表明,柠檬桉树脂的提取物中含有多酚物质;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抗坏血酸(VC)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粗提物,再次为醇提水沉—正丁醇提纯物,最后为乙酸乙酯纯化物。各提纯物的活性表现为多酚纯化物的质量分数越大,其抗氧化能力越大;多酚粗提物的抗氧化能力较提纯物更强,表明多酚粗提物中可能含有其他更强抗氧化能力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0.
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菌块移植法初步测定了38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从中选出9株对纹枯病菌,7株对稻瘟病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再用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了这2组菌株的发酵液对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菌核或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筛选出对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都有较强抑菌活性的YNa111和YNd173等菌株.YNa111菌株的发酵液对纹枯病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菌活性,稀释40倍的发酵液24 h的抑菌率为100%,160倍时为82%.菌株YNd173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稀释5倍和10倍时的抑制率分别为88%和76%.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醇浸润萃取制备韭菜叶及韭菜籽醇提物,测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韭菜籽及韭菜叶醇提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韭菜籽醇提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的IPC50为0.501 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的IPC50为0.794 mg/mL。韭菜叶醇提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的IPC50为0.540 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的IPC50为0.496 mg/mL。  相似文献   

12.
以乙醇为溶剂,从11种海藻中获得乙醇提取物,采用菌饼法测定它们对圆弧青霉(Penicillium cyclop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8 h的培养,红藻门的3种海藻的乙醇提取物对圆弧青霉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鹿角沙菜(Hypnea cervicornis)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在8种褐藻中只有2种有抑制作用,其余6种对圆弧青霉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海带(Laminaria sp.)的促进作用最明显,48h达到28.1%.分析结果表明:菌丝的生长在12、24、48 h 3个不同时间段的相对抑制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对实验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和时间这两个因素对相对抑制率的影响是极显著的,但两因素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入侵植物鬼针草和肿柄菊的水浸液和菌浸液对小白菜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鬼针草、肿柄菊浸提液对同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不同,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越明显,其中鬼针草菌提液抑制效应最强。在根系生长方面,2种植物浸提液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最适促进质量浓度为5 g·L-1,化感指数为047~058;最大抑制质量浓度为100 g·L-1,化感指数为-1。在株高生长方面,处理质量浓度25~50 g·L-1对小白菜株高的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递增,其中肿柄菊菌浸液对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强。可见,2种入侵菊科植物不同浸提液处理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化感作用存在差异。小白菜发芽指数结果表明,4种浸提液化感抑制的强弱依次为:鬼针草菌浸液>肿柄菊水浸液>肿柄菊菌浸液>鬼针草水浸液。  相似文献   

14.
以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黑种草籽不同体积分数的醇提取物进行色谱峰表征,以体外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测定黑种草籽不同体积分数的醇提取物对B16黑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L-DOPA氧化法测定黑种草籽不同体积分数的醇提取物对B16黑素瘤细胞酪氨酸活性的影响,采用NaOH裂解法测定黑种草籽不同...  相似文献   

15.
应用抗卤虫(Artemia salina)生物活性筛选模型,分析南海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乙醇浸膏和正丁醇相的生物活性成分.从毛蚶(S.subcrenata)正丁醇萃取相中共分得4个化合物,包括3个甾体类化合物5-烯-胆甾醇(1),胆甾醇(2),3-酮-20-烯孕甾烷(3)和1个吲哚类化合物3-carboxy-indole (4),化合物(1)~(3)在50μg/mL时对卤虫的致死率分别为65.0%,60.0%和58.3%.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靛酚法研究了槐花米的乙醇、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提取物对尿素酶的抑制作用,证实3种提取物均对尿素酶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分别是2.63,1.90,0.53 g/L.通过动力学研究阐明了提取物对尿素酶的抑制行为是可逆的混合型抑制,动力学常数Ki分别为0.32,0.22,0.084 g/L.首次阐明了槐花米中含有尿素酶抑制成分,为槐花米具有健胃、养胃的功效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菌圃、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共3种提取液对黑翅土白蚁采食工蚁的踪迹活性,揭示培菌白蚁在食物采集、加工、分配过程中信息联系机制,以便开发出针对培菌白蚁的高效食性饵剂。【方法】利用划线法测定采食工蚁对上、中、下层主巢菌圃与副巢菌圃的踪迹反应率与选择系数,选出最佳提取试剂; 比较菌圃、杂交鹅掌楸外表皮、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提取液对采食工蚁的踪迹活性,测定采食工蚁对菌圃提取液踪迹活性的浓度效应。【结果】正己烷提取液的踪迹活性最高,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液之间踪迹活性呈现不规律变化,蒸馏水提取液踪迹活性最低; 主巢下层菌圃踪迹活性物质含量高,为最佳提取材料; 经拟合,得到浓度(x)-踪迹反应率(y)方程:y = 1.695 8x3-13.346x2 + 30.137x + 33.409。【结论】菌圃材料最佳提取溶剂为正已烷,黑翅土白蚁共生菌圃对采食工蚁具有明显的踪迹活性,踪迹活性强度显著高于林间采集材料(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的影响,与密粘褶菌松木粉培养物相近。采食工蚁在主巢下层菌圃踪迹活性最高,上层菌圃次之,中层菌圃和副巢菌圃最低,但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三种褐藻乙醇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纸片法对3种褐藻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的实验.结果表明:3种褐藻的抗细菌活性强于抗真菌活性.大部分薄层层析分离组分的抗菌活性均强于未分离前的海藻粗提物.3种褐藻均对3种鱼病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以羊栖菜的抑菌效果为最好.其具体的活性物质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Forsk.)Vierh.果实的抗菌活性部位及其有效成分。【方法】以6株致病菌为抗菌活性部位筛选模型,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白骨壤果实的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等不同极性部位,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Diameter of inhitition zone,DIZ)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并采用GC-MS技术对经过甲酯化后的石油醚相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白骨壤果实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藤黄八叠球菌3株指示菌株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从白骨壤果实石油醚相中鉴定出19个化合物,主要为脂肪类,均为首次从白骨壤果实中鉴定出。【结论】白骨壤果实石油醚相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的脂肪酸类是主要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