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含有两性霉素B通道的脂质体与平板双分子层脂膜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的许多过程是通过生物膜间的融合而实现的,例如神经介质的传递和激素的释放过程,膜中内在蛋白质的进入膜结构,精子和卵子的受精过程等.但到目前为止,虽了解到许多生理功能与生物膜的融合作用有关,然而融合作用的机制仍不清楚.由于生物膜基本结构的基质是双分子层的脂膜,所以研究人工双分子层脂膜的融合作用,或许可为真实的生物膜融合机制提供依据.我们在报导两性霉素B在平板双分子层脂  相似文献   

2.
类脂双层膜BLMs的镶嵌修饰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类脂双层膜BLMs在离子通道和电子跨膜传递、光电转换、膜与溶液中离子、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作为传感器检测离子、分子等方面的镶嵌修饰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质膜蛋白质由于低丰度和强疏水性等特点,给其提取、溶解、分离以及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使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以哺乳动物细胞质膜为例,主要从质膜及其微区的富集、溶解、分离、鉴定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细胞质膜及微区蛋白质组以及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磷脂分散在水中可以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nm,这种具有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小囊称为脂质体。由于它的结构类似生物膜,又称人工生物膜。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3种不同方法将碱性磷酸酶(AP)添加在DPPC单层膜系统中,从热力学角度研究了AP对DPPC单层膜的影响,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AP分子与磷脂生物膜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用共同铺展法和亚相溶解法添加AP后,DPPC单层膜的相变不受影响。在低表面压力下,AP在膜上的定位从长轴与界面平行变为垂直方向,这改变了膜体系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了膜体系的混乱程度,增大了膜体系的能量。而用亚相注入法添加蛋白AP后,DPPC单层膜的相转移变得不明显,在低表面压力下AP分子的定位方向不变。在高表面压力下,AP分子可能被DPPC胶束包裹,并释放到单层膜外,这不仅改变了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且增大了体系的混乱程度,并减小了体系能量。碱性磷酸酶分子的定位方向对其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荷电镶嵌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荷电镶嵌膜主要用于无机盐与低分子量有机物的分离。本文简要介绍了荷电镶嵌膜及其制备原理、近二十年来荷电镶嵌膜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荷电镶嵌膜的制造主要有嵌段共聚、接枝改性、界面聚合、共混等方法。荷电镶嵌膜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高荷电镶嵌膜的荷电容量、控制膜内正负荷电基团的比例、深化研究荷电镶嵌膜的传递机理、表征技术和工业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用于从两栖类动物少量胚胎细胞中快速制备细胞质RNA的简便方法。首先利用NP-40溶解细胞,去掉细胞核后的细胞质溶解物用SDS及尿素变性处理蛋白质,酚提后即可从上相中用酒精沉淀出细胞质RNA。整个制备过程可在微离心管中进行,1h左右可完成。由此法制备的细胞质RNA,可用于各种目的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碘修饰的S-BLM生物传感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关注金属表面的机械特性角度出发 ,初步探讨了金属表面对 BL M膜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处理多根空白电极 ,并用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测试 ,获得比较一致的测量结果 ;测试了未经修饰的双分子层膜电极以及经碘分子修饰的双分子层膜电极的伏安特性 ,发现经碘分子修饰的双分子层膜电极能响应不同浓度的碘离子溶液 ;在一定范围内 ,测得的电量与浓度具有近线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生物膜模式对其生命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当前有关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其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的兴趣.然而,由于缺乏针对微生物膜结构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相关的生理生化活性的高效的方法使研究工作受到限制.本文结合微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几种研究微生物膜的发生装置以及检测技术,并概述了几种潜在的控制和去除微生物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鹏  牟秋焕  刘保申 《山东科学》2005,18(4):31-36,41
本文综述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植物线粒体DNA、线粒体RNA和线粒体蛋白质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同时对植物叶绿体及核质互作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DNA-夜蓝结合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中,磷酸苷脱质子和碱基的质子化使双螺旋链构成双静电膜,带电荷的染料分子被双静电膜吸附,吸收光谱发生位移。本实验用微表面吸附-光谱修正技术(MSASC)研究了DNA与夜蓝(NB)染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B在DNA上的吸附聚集满足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利用界面Langmuir单层膜和大单层囊泡的双层膜研究了不同含量胆固醇对饱和磷脂DPPC膜的影响,以及胆固醇与DPPC的相互作用。在双层膜模型中,使用DPH荧光探针标记膜,通过测量荧光稳态各向异性和荧光寿命,来探讨胆固醇对饱和DPPC双层膜流动性及微粘度的影响。在界面单层模型中,通过压力-面积曲线分析胆固醇对单层膜相变的影响,并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实验值,与维里物态方程拟合得到理论参数相结合,讨论胆固醇与DPPC在膜上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加入少量胆固醇后,两种模型膜流动性降低,微粘度增大;胆固醇较高时,膜流动性转为增大,微粘度降低。当胆固醇摩尔比大于等于0.5时,流动性达到稳定。流动性的改变与胆固醇影响膜的相变过程有关,胆固醇分子和DPPC分子相互作用力的引力在胆固醇摩尔比为0.5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含L-亮氨酸及L-异亮氨酸和偶氮苯的单链手性两性化合物C12-L-Leu-Azo-CmN^ (I)和C12-L-Le-Azo-CmN^ (Ⅱ)(m=6,10)的合成及其双层分子膜的相转移作用与卵磷酯和脑磷脂协同自发组织形成的形态。差示扫描热量法测试结果表明:由于手性中心空间位阻的影响,双层分子膜的热力学稳定性:Ⅱ>Ⅰ;分子间隔长度(Cm)增长,相转移温度提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Ⅰ或Ⅱ能与生物脂协同自组织形成单层和多层中球形的双层分子膜,形态类似生物细胞。含发色团的Ⅰ和Ⅱ可作为研究生物膜相转移、相分离、和流动性的分子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用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所形成的囊泡模拟细胞膜,利用Langmuir膜天平、Zeta电势研究卵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停留法和TEM等方法从Gemini(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细胞膜结构破坏方面来探讨不同组分对囊泡的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囊泡中的蛋白质、胆固醇和卵磷脂分子之间是相互吸引的.相对于卵磷脂囊泡,混合体系囊泡更加稳定.表面活性剂是通过静电吸引力和疏水效应嵌入囊泡的双分子层中,导致囊泡被破坏.通过动力学实验得到Gemini表面活性剂对囊泡破坏过程的活化能,进一步证明加入蛋白质、胆固醇能够使卵磷脂囊泡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过表达p38信号通路激酶p38β对人类肿瘤细胞293T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了1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的分布从细胞质膜到核,其功能涉及核酸、蛋白质、糖脂类分子的转录、合成和成熟,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防御等.文献分析并没有发现上述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是p38β激酶现有直接底物的证据,提示其可能为新的p38β激酶相关蛋白.这些结果表明,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是寻找激酶新靶标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过表达p38信号通路激酶p38β对人类肿瘤细胞293T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分离鉴定了1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的分布从细胞质膜到核.其功能涉及核酸、蛋白质、糖脂类分子的转录、合成和成熟.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防御等.献分析并没有发现上述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是p38β激酶现有直接底物的证据。提示其可能为新的p38β激酶相关蛋白.这些结果表明.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是寻找激酶新靶标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探索聚苯乙烯微球的添加对于分子印迹膜对溶菌酶(Lysozyme, Lyz)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溶菌酶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球为致孔剂,制备聚苯乙烯为致孔剂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PS-MIP).PS-MIP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短于未添加聚苯乙烯微球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PS-MIP与MIP对于Lyz的吸附能力均明显好于聚苯乙烯为致孔剂的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PS-NIP)与未添加聚苯乙烯微球的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NIP);PS-MIP对Lyz的选择性要好于MIP,而卵清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在PS-MIP和MIP上的荧光信号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子印迹膜聚合过程中添加聚苯乙烯微球,有利于缩短吸附时间,增大溶菌酶的吸附量并提升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二棕榈磷脂酰胆碱单分子膜诱导碳酸钙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单分子膜是生物膜的简化模拟体系,采用二棕榈磷脂酰胆碱(DPPC)作为单分子膜的成膜材料将使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接近生物体系。利用LB技术,模拟生物体系研究二棕榈磷脂酰胆碱(DPPC)单分子膜对碳酸钙晶体生长的取向和形貌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DPPC单分子膜对碳酸钙晶体的取向和形貌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自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以来,关于生物膜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近五、六年来已能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定量测定生物膜结构的动态参数.人的红细胞膜由于取材容易、均一性好、成分较简单、制备时无其他细胞器的玷污,是研究生物膜的常用材料.红细胞的许多特性,如变形性、免疫特性、离子运输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等都和红细胞膜密切有关.目前亦已知道红细胞膜异常关联到不少疾病,因此,红细胞膜的研究还有医学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淡水生物膜上铅和镉解吸的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净月潭作为培养生物膜的水体获取生物膜, 利用双常数速率方程和Elovich方 程研究膜上被吸附的铅、 镉解吸动力学过程. 结果表明, 生物膜释放镉的速率大于释放铅 的速率, 解吸接近平衡时, 膜上有近10%的铅、 60%的镉释放到水溶液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