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綜合分析界於华北地台与华南加里东地槽系(区)之間的下揚子地区的沉积建造序列、內部結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大地构造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特征,提出該区在大地构造单元和性质方面应属於位于地台和地槽系(区)交接地带的一种新的构造型式ˉˉ台缘沉陷带。並将下揚子台缘沉陷带和安加拉——勒拿河台缘沉陷带进行了对此分析,指出二者在发展上的共同性是主要的,但又各具特色。賀兰山六盘山区和大巴山区可能是这样新的构造型式的例子。下揚子台缘沉陷带主要特点有三:(1)它的构造发展长期性,包括震旦紀和古生代的漫长地貭时期,且与相鄰地槽系(区)平行发展,因此可区別於短期发育的边緣拗陷;(2)由於在构造长期发育过程中,隆起和拗陷交替出現,其內部結构頗为复杂;(3)它可作为华北地台的一个第一級构造单元,而与地盾和台坪相並列。但从大地构造性貭言,仍属於一种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震测深资料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可以将中国大陆分为5个次一级的板块及25个微板块。华南板块平均地壳厚度为32—45km,软流圈深度自80km变为200km。华北板块地壳厚度为35—45km,软流圈深度为60—100km。青藏板块平均地壳厚度达60—76km,软流圈深度为120—140km。估计了壳幔密度差,计算了我国大陆地壳厚度。讨论了我国大陆分块结构与现代构造活动性的关系和古板块划分。  相似文献   

3.
在大量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 ,提出华北板块与北淮阳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褶皱带的界线应在六安断裂 ,肥中断裂是华北陆壳型基底与其过渡壳型基底的大致分界。首次发现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存在以青白口系刘老碑组泥质岩为主滑脱层的印支期形成的由南向北滑脱冲断、主要卷入华北地台及其被动陆缘上元古 -古生界的完整冲断体系 ,并认为侏罗纪盆地为再生前陆盆地 ,编制了前侏罗系基岩地质图 ,为研究华北、大别及扬子三大块体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北秦岭—桐柏蛇绿岩套的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供北秦岭—桐柏加里东构造—岩浆带中蛇绿岩套的地层层序,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该蛇绿岩套地层层序自下向上可分为六个单元:(1) 构造定位的超镁铁岩带;(2) 第一期细碧—角斑岩系;(3) 硅质岩;(4) 复理石建造;(5) 第二期细碧—角斑岩系;(6) 火山沉积岩系。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稀土模式特征均表明该岩套是在加里东优地槽——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是“原地”成因的。华北和华南两古板块之间曾长期存在古海洋,并在海西期实现拼贴对接和古大洋的消失。  相似文献   

5.
泥盆纪华南板块古地理的位置及其漂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位于古赤道附近,早—中泥盆世之交,广西那艺古纬度为 0°36',泥盆纪—石炭纪之交贵州睦化地区古纬度为4°10'10″,赤道附近温湿的气候使华南板块上各种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高度繁盛,发育,都有很高的分异度。泥盆纪时期华南板块向北缓慢移动,移动速率为0.22 ~0.26cm/a。其原因可能与特提斯洋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信阳地区南湾组构造的归属对确定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线位置的意义重大。南湾组的全岩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均揭示其具有活动陆缘沉积的特征;南湾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物源区来自上地壳。将南湾组稀土元素各特征值与华北、扬子两板块各圈层稀土元素特征值进行对比,发现其与华北板块上地壳的组成相似,与扬子板块各圈层的组成差异较大,因此可确定南湾组物源区主要为华北板块,南湾组是华北板块的组成部分,由此推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缝合带位置应位于北淮阳构造带南湾组之南。南湾组与邻区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揭示了信阳地区南湾组为相同沉积物在不同沉积构造环境的产物。南湾组在研究区与周围岩层呈断层接触,南部与肖家庙岩组呈断层接触(桐-商韧性剪切带),北东与龟山岩组呈断层接触(龟-梅断裂),西边大片第四系覆盖。  相似文献   

7.
吉黑造山带二叠纪生物古地理区划及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吉黑造山带其实质是天山-兴安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夹持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北部为以佳木斯地块为中心的地块群,南部为古生代陆缘褶皱带,东北部为中生代走拼贴的那凡哈达-比金地体。详细研究地期生物地理格局与演化是解决造山带二叠纪古构造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长其对华北地台金矿的研究,发现一系列有意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并得出许多重要结论,如:1.华北地台是由许多地体拼贴而成,如华熊,嵩箕,鲁西,胶北,胶南和黄海地体等;2.基底地层年代学是确定地体类型的重要基础。O-型地体是具有太古代绿岩带和早元古绿岩带;C-型地体祗具有太古代绿岩带,前者有利于金矿的形成;3.中生代华北地台构造环境是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决定因素。这与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和初始欧亚板块  相似文献   

9.
晋宁旋回的若干古老地体经拼合形成原始华南大陆地壳;澄江旋回破裂解体;加里东旋回经多次拉张、挤压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海西—印支旋回在挤压上升背景上平静拉伸张裂,最后发生大陆碰撞;燕山—喜马拉雅旋回发生拉张断陷。泥盆纪古构造格局表现为华南海西期古大陆板块及其南、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可划分出华南陆块、右江-南岭被动陆缘、南秦岭-龙门山-盐瀑、丽江被动陆缘、钦防残留海槽以及它们的次一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阳独山玉矿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地质学分析出发,主要利用地球化学的方法,结合古火山岩构造背景判别(ESCORT)专家系统,重点对南阳独山玉矿的成矿构造背景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阳独山玉矿是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洋板块间相互作用形成秦岭造山带的特定大地构造背景下,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复成因玉矿床.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和右江西部是华南板块古大陆边缘海西—印支期火山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对该区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火山岩产于洋盆裂谷系、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不成熟岛弧和弧后盆地裂谷系四种不同的板块构造环境中。有意义的是古特提斯洋板块相对华南板块于海西期扩张和印支期俯冲,哀牢山和右江西部的火山岩和板块构造环境出现相对应的同步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奥陶纪为我国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期,其海陆分布的大致轮廓,特别是在早期基本上和晚寒武世的相似,表现了明显的继承性。较大的变化发生在中、晚奥陶世逐渐形成的大规模海退过程中,以致在北方出现了广阔的华北大陆,在西南有滇黔桂古陆的隆起。在整个奥陶纪作为古地理的正单元而长期高出海面的古陆,在我国北方有内蒙古陆、东北古陆、辽胶古陆、熊耳——伏牛古陆和淮阳古陆。在南方主要有华夏古陆和台湾古陆(它们向南延伸与可能存在于中国南海一带的古陆相接)、康滇古陆、阿坝古陆和江南列岛。接受沉积的古地理负单元包括海盆和海槽,前者主要有华北海、扬子海,喜马拉雅海和塔里木海,可能还有藏北海,后者则有内蒙——兴安海槽、天山海槽、祁连海槽、秦岭海槽、昆仑海槽、藏东——滇西海槽和华南海槽。根据古地理环境和古构造性质的不同,中国奥陶纪沉积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稳定沉积类型与不稳定沉积类型。前者可据岩相特征分为均一相型(如华北海内呈均一分布的碳酸盐沉积)和由碳酸盐岩、砂岩、页岩交互成层的混合相型沉积(如见于扬子海的沉积)。后者可视岩系中火山岩的发育与否而分为优地槽型与冒地槽型沉积。如祁连山海槽、天山海槽、内蒙——兴安海槽、昆仑海槽和秦岭海槽西段都有广泛发育的火山岩,属于优地槽型。华南海槽、藏东滇西海槽和秦岭海槽东段则不见火山岩产出,属于冒地槽型沉积。有些地区,如鄂尔多斯西缘及江南列岛地区,其沉积特征介于上述两种基本类型之间,可称为过渡型沉积(见图Ⅱ、Ⅲ)。中国奥陶系各种不同沉积型相的分布,概略地表明在图Ⅰ中了。从图中优地槽型沉积的分布看来、中国奥陶纪明显地存在着三个火山活动带,它们分别与天山——内蒙兴安海槽、祁连山海槽和昆仑——西秦岭海槽相吻合。至于如何运用板块构造模式阐明其固有的机理和发展过程,则尚待进一步的工作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亚洲东部的泥盆系按其发育历史和分布,大致可以分成相对稳定的大陆大区和相对活动的陆间大区两类。亚洲东部共分成7大区(其中3个为大陆大区,4个为陆间大区)、13区、46分区、125小区。 泥盆纪亚洲东部有西伯利亚、华北—塔里木、印度、哈萨克斯坦、华南等大小不等、活动性质各异的13个古板块,当时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板块都分布于赤道两侧的中、低纬度地区。 亚洲东部泥盆纪有6个古动物地理区,每一个区都与赤道暖流的不同分支相连系,但它们均同属于一个老世界域。 本文还分别对各个板块泥盆纪古地理的演化和10个全球性生物事件作了概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研究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灰岩层中产有大量珊瑚、蜓、腕足类及双壳类化石。共描述皱纹珊瑚7属15种,其中新种11个,1个未定种。珊瑚化石组合中,小型单体珊瑚、中大型单体珊瑚和群体珊瑚共同繁育,种属分异度高,且地方性种数量大,表现为热带-亚热带生物区系的特点,说明华北板块晚石炭世古地理位置应位于古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为古特提斯洋中的古板块之一。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交接部位,总是地形低的、密度大的大洋板块向地形高的、密度小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古俯冲带或古地缝合线处,由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较年青的地槽褶皱带通常向较古老的褶皱带或古陆块之上逆冲。这种不相协调的地质构造现象,可以用大陆—大陆板块碰撞前后,由板块俯冲向仰冲转化,或者由于板块俯冲带后退,随着新俯冲带的发生和发展,老俯冲带发生仰冲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华北板块南缘高变质煤条带形成机制与形成时代,通过研究华北板块南缘中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层煤级分布和岩浆岩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历史,利用地质学"重力均衡"原理和日本岩石学家都城秋穗提出的"双变质带"理论,建立碰撞热流模型并合理解释导致高变质煤条带形成的热流来源,得出:1)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华北板块南缘前陆盆地形成高温低压带,促进了煤化作用,形成高变质煤条带;2)结合地质资料和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发现高变质煤带走向与印支期构造走向(东-西)一致,该高变质煤条带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控制了华北板块南缘大部分煤变质作用,但是在晋城-济源一带其煤变质是由于印支期板块碰撞形成的异常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超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全长200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1.0Ga左右,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带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台重要金矿成矿过程中的流体作用及其来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中生代是华北地台金矿床的最重要成矿时期,该时期的金矿床与煌斑岩和花岗岩类密切伴生。煌斑岩以富金和富LILE为特征,而花岗岩的金含量则甚低;金矿床的铅、氢、氧和硫同位素组成高度分散,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金矿床中的蚀变时间上从早到晚的演化和空间上从下到上的分带为:由气化-高温(300℃-450℃)阶段的钾长石化,经(高-)中温(200℃-320℃)阶段的黄铁绢英岩化和绢英岩化,变为中-低温(220℃-150℃)阶段的硅化。金在钾交代阶段活化转移,而在黄铁绢英岩化阶段开始沉淀成矿。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之间以及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生代时期的强烈碰撞、挤压和俯冲造成了华北地台金矿床形成的有利构造环境。俯冲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去气、去碱、去硅和去LILE(包括金)等作用,可形成含金成矿流体。在 俯冲板块进入地幔后,含金流体和分熔产物一起上升并交代地幔楔,形成能够产生富金粕斑岩浆的富集地幔。同时,仰冲板块中的褶皱、变质、花岗岩 的形成、火山作用、煌斑岩侵入、 水/岩反应,以及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和交换作用,促进了金在有利环境中聚集成矿。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金在俯冲带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南华北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部及其边缘,构造上隶属于华北盆地。本文通过对南华北盆地盆山演化、原型盆地发育过程及区内深层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的研究,认为该区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较大,成藏类型具有古生界自生自储、上古(生界)生下古储、下古生界自生自储、新生古储等组合特征,并评价出有利成藏区带,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