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滇池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88,1997和2002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Fragstats 3.3下,对滇池流域各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在类型水平上,流域的景观主成分由旱地变为灌木林,各个景观类型中,水田和旱地的面积明显减少,而菜地,大棚和居民地的面积则明显增加.各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都在增加,最大斑块指数表明菜地、林地、居民和工矿用的优势度在增加.在景观水平上,虽然流域内单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减弱,多样性指数也表明各种景观有趋向均匀分布的趋势,景观中斑块的形状日趋复杂;但是这都是滇池流域的景观格局向破碎化加速发展原因,这说明滇池流域治理方案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研究区1991年及1999年的Landsat-TM假彩色合成影像为原始数据,通过GIS软件的辅助并结合地面资料进行处理,利用Fragstats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以此对研究区的森林资源的景观格局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斑块水平上,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斑块类型,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与景观的相似性增加.由于快速的演替,针叶林大面积的减少.非林地、其他林地、灌丛和水域等类型由于相互距离较远,破碎度较大,更多的体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景观水平上,1991年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1999年要高,表明了1991年的景观分布更为平均,而1999年的异质性更强.  相似文献   

3.
文章应用RS和GIS技术,获取1985-2000年景观格局变化的信息,选取其特征参数,定量地分析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以确定其变化的总趋势,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区景观格局变化,是实现民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相应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2000―2018年通道侗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耕地和林地呈现出减少趋势,其他类型呈现出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动态程度表现出差异性和阶段性,其中,耕地的动态度变化最为明显,而林地的动态度变化最弱;2000―2015年动态变化不明显,2015―2018年动态变化较为明显﹒不同类别的景观格局指数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斑块密度、多样性、Shannon均匀度等指数均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结合度指数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分离度指数表现出先增长后减少的态势,蔓延度指数表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因此,研究区未来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景观增加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M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3S为技术手段,对1985年以来广州市森林空间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1985—2004年间,森林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结构破碎化整体上有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增大,聚集度、均匀度减小,在空间和类型上局部变化不同于整体的表现;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增长、政府政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城市扩展、农田开发等人类干扰的不断增加,森林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将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RS和GIS技术,获取1985-2000年景观格局变化的信息,选取其特征参数,定量 地分析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以确定其变化的总趋势,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浙江临安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森林资源调查的森林分布图和固定样地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以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连接度,分维维,积聚系数,稳定度6个评价指标分析了1983-1994年浙江临安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依据1989年和2004年两个时相的TM、ETM^+卫星遥感图像和其他辅助资料,提取龙口市耕地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耕地的空间格局转变。同时对龙口市耕地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的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区域内耕地斑块数增加,整体的破碎程度增大,景观形状变得较为复杂。分析结果为有效治理整体景观并使其朝良性方向发展、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1975年、1990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分别在景观类型和景观整体两个水平上分析了凉山山系近30年来的景观结构变化,并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可能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从1975年到2000年,凉山山系的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表现为:1)森林斑块面积大量减少,农田斑块面积增加明显;2)各类型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加.人类进行的开垦农田、砍伐森林、修建公路等活动可能是造成山系内景观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这种变化对凉山山系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  相似文献   

10.
临汾市地处汾河流域的中南部,其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市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1987年和2009年两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利用遥感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结合野外调查GPS核查信息,对研究区的两期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并对用地动态和景观要素信息进行提取.随后利用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对两个水平年的各类景观要素进行斑块组成结构、面积特征、形状指数、破碎化指数、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指标分析.最后,通过对两期景观要素的对比分析,得出临汾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趋于多样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朝着均匀化方向发展,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更加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黄泛区典型地区(扶沟、西华县)的特征,分析了研究区1980-2000年景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旱地景观类型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显著。景观空间特征明显,基本上是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12.
赵卓  王健  孟磊  王用中 《河南科学》2006,24(6):869-87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及中部地区国民经济等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境内黄河公路桥的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黄河公路桥的建造步伐逐渐加快.本文对河南省境内已建和在建的黄河公路桥概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析研究,对其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今后同类桥梁的建设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UCC数据,分析了豫东平原1980-2000年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0年研究区居民点与建设用地从4 998.51 km2 增加到5 212.39 km2,种植业用地为基质的农业景观相对稳定,1980年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80.07%,2000年占79.88%,其它类型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和人口政策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探索该区土地优化利用方式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2015年11类15 m×15 m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栅格数据为基础,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对比和分析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宽河段滩区两侧18个2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特征。结果表明: 旱地是沿岸县域范围内的优势景观, 其次是农村居民地, 两者占沿岸县域总面积的80%以上, 水田与其他水域具有一定的规模, 而草地规模较小; 受人类活动、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 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县域滩外区域分布有斑块规模大且较密集的建设用地, 景观破碎度高, 斑块形状复杂, 东平湖滞洪区景观多样性高, 呈现以水域为主体的复合生态景观, 其余滞洪区林地和草地规模小, 斑块密度低, 景观异质性较低, 宽滩区内整体景观破碎程度低于滩外区域, 游荡段滩区景观多样性较高, 建设用地规模相对较大; 宽河段滩区两侧6 km范围内, 水田和其他水域规模大, 分布密集, 城镇用地规模较小, 整体景观多样性高且较破碎, 6~18 km是过渡区域, 距离20 km以上景观格局基本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区域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手段。本文通过优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线路,把四城市相对封闭的旅游短线整合成区域内数务旅游长线,把竞争转化为合作,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以期促进区域旅游的快速、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河南段水污染危害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黄河流动河南段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水污染现状,探讨了水污染对工业、农业、城镇供水、水利工程设施、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市政额外投资等各方面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水污染防治对策,对黄河水资源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晋西沿黄地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对该区人口容量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论从自然环境条件,或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所决定的人口容量来看,晋西沿黄地区现实人口容量都是不合理的,人口压力相当严重。提出了协调晋西沿黄地区人口、资源、经济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景观异质性及其稳定性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的前提.本研究选取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基于研究区TM影像解译结果,借助于ArcGIS 9.3、Fragstats 4.2及GS+7.0软件,探讨了适合研究区景观斑块组成与构型分析的特征尺度.并基于特征尺度,分析了研究区景观异质性及干扰强度的空间差异与梯度变化.结果表示:2 500m为研究区的特征尺度.在特征尺度下,均匀度与蔓延度指数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且数值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格局.自黄河由南向北,异质性梯度变化明显,人类干扰强度不断增大,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景观斑块构型不断复杂化,组成均匀性不断降低;景观的构型对于组成的变化越来越敏感.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8年和2007年的遥感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中牟县农业景观格局动态,采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尝试对农业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研究区近20年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地表温度对此动态有明显响应.不同景观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1988年旱地景观和2007年未利用地景观的地表温度均比河渠高出10℃以上,而本研究区建设用地景观对地表温度影响作用偏小.距河渠景观较近的廊道缓冲区平均地表温度较低,而趋向道路中心线时其缓冲区的地表温度升高.研究表明,相比前人在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研究所得结论,农业景观格局对区域热环境有自己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湿地景观特征及其对来水来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峰  潘少明 《河南科学》2007,25(2):311-315
利用黄河下游利津、泺口和花园口1950-2005年水沙数据、1987年和2002年两期下游滩地、河流和坑塘湿地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讨论湿地时空变化对来水来沙的反馈效应.结果表明,近20年来,黄河下游湿地大幅缩减,滩地景观减少最多,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景观斑块多样性变化不一.回归分析表明,滩地面积与来沙存在负相关,受来水减少影响,主河道萎缩严重,河口延伸速率减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