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单音节孤立语的形态,在字上表现为一字一词。近代以来虽然呈现复音化,多数汉字已转化为语素,因此,一个人只要掌握2500-400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就可以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义从彤出,形议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代出现的“六书说”就是对部件组合的归纳和概括。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而汉语又都有较明确的语义场.这就要求从汉字的“本义”入手来掌握引审义、比喻义。要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字和词.还必须认识和理解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汉字在创造过程中,具有客观事物或想象的影子,是人们在“物象”的基础上“由心灵创造出来”的。透过汉字形体可以窥测到蕴涵其中的飞扬灵动的古老的汉文化信息。汉字构形具有意象的直观示意性、构件结体的整体化合性、字形结构组合的辩证性。研究汉文字的这些特性,不仅能使我们感悟到汉字构形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们看到汉字所深蕴的古老灿烂的精神文化光辉。  相似文献   

3.
发明专利技术“二笔字输入法”是为目前微型计算机提供的一种汉字输入方法。本文论述了该方法选用组成汉字的五个基本笔划元素,通过横竖二维空间交叉组合的十五个“二笔字”给予固定代码,对汉字进行编码,用十五功能键进行汉字输入的基本原理;对汉字采用十六进制固定有序编码,实现了汉字信息编码数据化,解决了汉字信息在计算机中存取问题;提出了用“二笔字母”组成汉字结构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宋杰 《科技信息》2009,(2):109-109
日本汉字检定协会从1995年开始每年年末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反映该年度世态的“今年の漠字”(年度汉字),并于12月12日公布征集结果,这一天称为“漠字の日”(汉字日)。日本人实行年度汉字征集的目的是希望人们每年至少能记住一个“ぃぃ字”,让人们对汉字更为关心,更加深入理解汉字的深远含义。日语中“ぃぃ字”、“一字”发音和12月12日相近,因此把“漠字の日”定为这一天。年度汉字在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公布,由清水寺的贯主清森范泼墨挥毫书写评选出的“年度汉字”,并供奉于千手观音前。  相似文献   

5.
书法理论与汉字理论关系密切,以往众多的书法理论继承了汉字发生论的“仓颉造字说”是有历史渊源的,这种继承也揭示了书法的“法自然”的本质。书法理论对汉字形体论的继承有得有失,汉字也正是在不断的“规范—变化—再规范—再变化”循环中演变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现有计算机在指导手写汉字练习与测试中,指导依据大都基于全局特征,缺少基于更细粒度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局部信息的手写汉字笔画提取方法,为手写汉字评价与指导等任务提供数据支持。首先提取出汉字骨架并对骨架中的毛刺与断裂等问题进行优化;然后使用PBOD算法提取汉字交叉区域后,对交叉区域进行合并删除,消除笔画形变,通过局部信息计算笔画段的组合系数,根据组合系数提取笔画;最后根据获取到的笔画数与算法迭代次数,动态调整组合系数阈值,保证在正确连接笔画段的前提下提取到更可能多的笔画。将该方法在手写汉字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其准确率、召回率与F1值分别达到了95.91%、95.71%与95.81%,可用于后续的手写汉字评判与指导等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从“五四”运动开始,人们就认为方块字难学,甚至把中国科学文化落后的罪状,也强加在方块字上。新中国建立之后,有许多热心的文字改革家,仍然念念不忘使汉字“拼音化”。我国的某些地区也曾推行过“新文字”,但客观事实是最无情的,终究因为脱离实际和非科学态度,推行不开。后来,“新文字”变成“汉字拼音”,成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这当然也是一件好事。汉字到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还是因袭的历史重担,汉字是不是难学,中国科学文化的落后的罪状,是不是应该加在汉字身上,许多专家研究过,并非如此。这且不言,我以为汉字…  相似文献   

8.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汉字教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各项要求,是各级对外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在关于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中,有一段话值得重视: 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汉字系 统。汉字是表意的语素文字,中国传统的 文化教育十分重视汉字教学,“千字文”、 “百家姓”、“三字经”等识字课本是数百 年来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汉字所 以受到如此重视,就是因为在汉语中存 在一部分构词能力极强,极活跃的汉字, 掌握这些汉字,将其作为语系,按照一定 的关系进行搭配组合,就能生出大量的 新词来。达到高等水平的考生,按照“词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质”和“量”的要求。在“量”的方面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会写800-1000个”。在“质”的方面,提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要完成这样的识字任务,教师必须要依据识字教学内容适应新要求,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汉字和图画在起源上是相同的,二者是同源的关系,这是对“书画同源”的合理解释。汉字起源于图画或汉字分化出绘画是对汉字与绘画关系的绝对化,不符合汉字与绘画同源的历史事实。正确认识汉字与绘画的原始关系须做到:第一,史前图象符号释义的平衡;第二,理清汉字与绘画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第三,研究角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六书”不是造字法,是“保氏教国子”辩认字形、说解汉字所记写的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方法。实际上是汉字的写调方法。汉字的造字法只有两种,一是“依类象形”,即错画物象之本的方法;二是“形声相益”,即利用已有的符号孳生的方法。汉字的写词方法,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因形示义”,或指事、或象形、或会意,字形结构体现词义;二是“依声别义”,或形声、或假借、或连绵,选用已有符号表音寄义;三是“一首相爱”,用特注的方法记写汉语的同原词。  相似文献   

12.
古籍电子化中生僻汉字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字库不够用”的问题是古籍电子化的一大障碍,文中就古籍电子化中遇到的生僻汉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对生僻汉字进行分析统计的基础上,进而对其进行编码、造字。又根据生僻汉字的特点,设计了易学易用的输入法,从而,实现了古籍电子化中遇到的生僻汉字的存储、检索和显示,较好地解决了古籍电子化中遇到的生僻汉字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日汉字之比较林清书一、引言日本原来没有文字,后来借用汉字记录日语。当时,是借用汉字代表日语的语音,就象现代的音译一样。如:《后汉书·倭传》中的“耶马台”,就是“大和”的音译(日语读音为yamato)。这种借用汉宇来记音的办法,凡借用汉字的民族都曾经...  相似文献   

14.
汉字现代化研究会会长袁晓园先生的学术思想在语文学术界曾有一定的影响。其基本观点有二:一是“汉字的最大优点是简短明确”;二是极力提倡“识繁写简,繁简并用”,“以避免文化断代”。本文认为:简短明确乃汉语之优点,而非汉字,;无论从字体变迁、文化传承、历史现状来看,批评简化字都是不公允的,“识繁写简”的提出是一个退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字表达词音和词义的角度较详思地揭示了汉字的结构法则,理清了汉字的结构体系,并以之检验了“六书”,进一步明确了“六书”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汉字形成于什么年代?最早记载汉字起源问题的典籍《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立言谨慎,并没有说出书契形成何时。随着历史学、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对汉字形成年代的研究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过去,人们曾一度认为: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商代应是汉字产生的年代。后来,随着对甲骨文的研究,有人又把汉字产生的年代提早到夏代。唐兰在《中国文字学神就作过这样的推测。近年李先登又在《天津师大学报》上撰文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首先是在夏代初期由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夏人创造的。”(见《天津师大学报》…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就表意系统而言,汉字字形能直接显示字义。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六书”对识字教学的作用,以字形分析为识字教学的基础,重视汉字正音,加强部首辨析,是被传统实践证明并且行之有效的,杜绝错别字产生的识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外译坛上,毛泽东诗词的翻译是一件经久不衰的盛事,但对各种译本的评论则比较少。文章拟对毛泽东诗词中两个关键字“万”与“飞”的四种英译进行比较研究,因为这两上汉字最能体现毛泽东“雄放”的诗风。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处理好这两个汉字,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译出含有“万”与“飞”字的单个诗句的问题,而且关系到能否准确传达毛泽东整体诗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几种连接号的用法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的符号叫连接号。常用的有3种形式,即“一”(占1个汉字位,叫一字线);“-”(占半个汉字位,叫半字线.;“~”(占一个汉字位,叫波浪线)。除波浪线连接相关时间、数目,表示起止范围外(如.1966~197...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汉字又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跨越空间最广的文字。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一网连天下,这个年轻的面孔令世界为之焕然一新。众所周知,“0”和“1”是计算机二进制中的基本单位,长久以来,这也是它能唯一能识别的单位。当“古老”与“年轻”相遇,可不可以通过技术的创新使汉字像“0”和“1”一样容易被计算机识别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