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一生写了大量的通俗诗歌,被誉为“大众诗人”。《陶行知全集》(四)诗歌卷中收集了作者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四六年期间写的六百六十八首诗歌(不包括译诗)。最近通读了他的诗集,感到他是一位出色的大众诗人,又感到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没给陶诗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缺漏。郭沫若曾经说过;“陶行知  相似文献   

2.
一、一个划时代的定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提出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不断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较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着他的目的。”他又把现实主义文学称做“素朴的诗”,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感伤的诗”。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3.
蒋士铨是清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诗人之一。他从十五岁学诗,用四十多年的心血,写下了二千五百多首诗歌。这些诗,从思想内容看,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在一定范围内展示了清中期社会的历史画面,真实地记录了诗人一生坎坷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在艺术上他继承了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兼取苏黄,饱览百家,综合诸家之长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诗歌形式上,他的格律诗远追唐,近效宋,既严谨又潇洒。他又善于向民歌学习,并融合宋词和元代散曲的格调,写了大量的“新体诗”。他自称这些诗为“今体诗”。在古体诗中,他除了能熟练运用七言、五言古风抒情叙事外,还写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在诗歌、历史剧、散文、传记等领域内均取得了卓越成就。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中国文学史诗歌创作的新纪元。他的诗歌自由奔放热情澎湃,形式多变活泼,如诗人所说:“我愿打破一切诗的形式来写自己能够够味的东西。”(《沸羹集·序我的诗》)郭沫若的诗歌有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抗;对未来、理想的描绘,鼓舞人民的革命信心。特别是后者在诗人的创作中表现更为  相似文献   

5.
“松”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象征君子坚贞不屈、高洁孤直的品性,在陈铁民先生的《王维集校注》中提到,王维诗作中“松”意象有46处之多,王维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君子喻”的传统,而更多的是将禅宗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王维受禅宗影响深远,他的诗不论是写松之本体、写松的特殊含义,或是以松来烘托人物、环境,都体现出一种禅趣,透露出一丝禅机,特别是他诗中那些和松连用的“松鹤”、“松月”、“松风”、“松琴”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幽空寂的禅境,给人以禅思,这些共同构建了王维独具特色的山水禅诗.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 ,原指汉代的音乐官府 ,它的作用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本文所论及的是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 ,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 ,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8.
重吟《昌谷集》,深知“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意境奇特,气势磅礴。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瑰丽的诗境,很有浪漫主义色彩;又特别善于运用史实典故讽刺抨击时政,极富现实主义气氛。李贺诗歌有独到的比喻,  相似文献   

9.
李贺写诗歌,很喜欢运用神话传说。通行本的李贺诗集连补编、附录在内,现存诗歌240余首,其中80余首引用了神话传说,约占李诗的三分之一。这里所说的“引用”,即包括《帝子歌》、《湘妃》、《贝宫夫人》、《兰香神女庙》等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是以神话传说为内容的诗歌,也包括《李凭箜篌引》、《梦天》、《天上谣》、《秦王饮酒》、《浩歌》等运用多个神话传说编织而成的神话气味颇浓的诗篇,还包括诗歌中的某个词语偶尔涉及到神话传说的篇章。比如写剑,他在《出城寄权璩杨敬之》诗中说: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月廿八日,《文学报》刊载了一篇《艾青写〈大堰河〉》的短文,文中说:“一九三二年,中国诗坛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诗歌《大堰河》。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与客观实际很难吻合,值得商榷。 一九三二年,著名诗人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会合》,不是《大堰河》。同年七月,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的诗歌,带自传性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其中的一首,发表的时  相似文献   

11.
臧克家(1905—),山东诸城人。《烙印》、《罪恶的黑手》,是他三十年代的成名之作。他的诗,以浓郁的泥土芬芳和严谨质朴的现实主义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称颂。他的诗论,同样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象他写于三十年代的《论新诗》、《新诗答问》,一再强调诗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深入生活的重要性,这对匡正当时的不良诗风和推动新诗健康发展,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后,臧克家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使他没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评论上。他五十年代中期出版的以  相似文献   

12.
徐田字栩野,清朝初年山左诗人。徐田是李澄中好友,也是“张氏四逸”之一张侗的密友。徐田的诗集《栩野诗存》由王统照整理出版,收录诗歌501首,另有友人投赠诗19首。他的诗歌以交游诗、纪行诗、农家诗为主,具有“雄杰之语”“各体皆工”“朴劲清茂”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一千多年来,研究者不乏其人。其中以王嗣爽在《杜臆》中说的最中肯。他说:“上数章诗,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往来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这真正触到了诗人创作的奥秘。 “非亲见不能作” 为什么《三吏》、《三别》“非亲见不能作”呢?因为它真实。“意翻空而易奇,言徽实而难巧。”把安史之乱给战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真实地表现出来,比想落天外,梦笔生花要难。由于“诗缘情”的特征,诗人不能靠对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取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道”里,而这所谓“诗道”又是同他的政治主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白氏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言情达意,它有声情融合的特点,要用美刺比兴的创作方法去达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创作目的。由此出发,白氏批判了周衰秦兴以后历代的诗歌及其作者,结合现实状况,得出诗道崩坏、六义丧失殆尽的结论,从而提出  相似文献   

17.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论在《乌鸦》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天才的诗人,他的诗论强调诗的美学意义,强调诗歌的统一性。《乌鸦》一诗是他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对亡妻的思念来揭示美的发展历程。诗人虽然在小说、评论方面都有杰出的才华,然而诗人在世界文坛上的特殊地位是由他的“诗论”及其诗歌奠定的。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诗以深刻、尖锐地反映社会问题著称,尤其是他前期的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新乐府序》)白居易以诗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在他广泛反映社会问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诗尖锐地触及了妇女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这些诗对唐代各个阶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对妇女婚姻、恋爱、不自由和不平等的地位等诸问题,都作了深刻的、真实的记录。在封建时代的文人中,对妇女命运如此关注,对妇女不幸的生活作如此系统的反映,实为罕见。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官府,它的作用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本文所论及的是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意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