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地震防灾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的约1/400,但是从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来看,是一个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的国家。日本列岛的附近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列岛正好位于这世界4大板块的活动地带。太平洋板块和非律宾海板块向北美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下面俯冲挤压,形成由5大岛弧(弧形状列岛)和5大深深的海沟构  相似文献   

2.
休闲时光     
青藏高原成因有新解青藏高原隆起之谜困扰国际地学界多年,如今成都民间学者、四川地球起源演化研究所所长杨槐对此作出了新的解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成因,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板块说观点,认为是印度大陆北漂,碰撞欧亚大陆所致.杨槐以大量新资料论证印度洋膨胀的事实,继而合理建立起相应力学模型及该模型在青藏地区的具体应用,从而揭示  相似文献   

3.
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古地磁结果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永成  黄宝春  朱日祥  刘涛 《科学通报》2004,49(10):993-999
对西南天山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样品可分离出一以反极性为主的稳定特征剩磁分量. 正的褶皱检验结果表明此特征分量可能为成岩时获得的原生剩磁. 对比欧亚大陆60 Ma的极位置, 表明在西南天山南缘至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之间, 始新世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持续挤压并未引起显著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此外, 托云盆地白垩纪~第三纪古地磁结果表明, 托云盆地在古新世之后很可能发生了20°~35°左右的局部顺时针旋转. 推测此局部旋转很可能与新生代帕米尔弧北东东向挤压所引起的局部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4.
自与冈瓦纳大陆分离至约5千万年前与欧亚大陆碰撞结合,印度次大陆独立漂浮了将近1亿年.在这段期间,印度次大陆被推测演化出了独特的生物群.最近,针对印度西北部古贾拉特省Cambay海湾的页岩中琥珀化石的研  相似文献   

5.
张也  黄宝春  赵千 《科学通报》2019,64(21):2225-2244
白垩纪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与印度克拉通之间的构造关系,是正确认识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简称印欧碰撞)模式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特提斯喜马拉雅东部浪卡子县工布学乡下白垩统桑秀组岩石的系统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结合早白垩世冈瓦纳大陆的重建和印度板块白垩纪的运动轨迹,在对比分析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早白垩世以来古地磁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印欧初始碰撞前存在一个刚性/准刚性的大印度板块,印欧碰撞仍为经典的陆陆碰撞.首先,对采样剖面顶部砂岩和底部安山岩的U-Pb锆石年代学研究限定了桑秀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早白垩世的~134 Ma.其次,岩石磁学研究表明携带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的主要磁性载体为磁铁矿和钛磁铁矿;进一步古地磁测试分析在采样剖面褶皱两翼共23个采点中获得了可靠的特征剩磁组分,经相邻熔岩流古地磁方向去重检验后的特征剩磁平均方向和对应古地磁极位置分别为D*/I*=308.7°/-57.6°, k=29.5,α95=8.5°(N=11)和6.3°N,308.6°E(A95=9.1°).特征剩磁分量在99%置信水平上通过了褶皱检验和地球磁场长期变模型的检验,指示其为早白垩世末期区域褶皱形成之前获得的剩磁组分,并有效地平均掉了古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因此,该特征剩磁组分很可能代表了桑秀组火山岩形成时获得的原生剩磁.结果表明,早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的观测古纬度和古磁偏角与由同时期印度板块古地磁参考极计算获得的期望古纬度和古磁偏角完全一致,指示藏南桑秀组火山岩形成时期特提斯喜马拉雅与印度克拉通之间具有刚性/准刚性板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千百万年前,向北漂移的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一场力量的角逐,造就了人地上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雄峰峻岭和巨川大河,这就是今天巍然耸立在中国西南地区,举世闻名的横断山系。在横断山逶迤起伏的群山之中,一条发源于西藏察隅县的河向南奔流,在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的夹持、约束之下,犹如脱缰之马,在高山峡谷中奔腾,呼啸南去,它就是位于云南省贡山具的独龙江。天长日久,在江水不舍昼夜地向下切割与地壳向上抬升的相互作用下,独龙江塑造出南北长约150公里,相对高差2000-4000米的大峡谷。 独龙江大峡谷,锁…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6个,分别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  相似文献   

8.
四千万年来,印度次大陆对着欧亚大陆向北推进,引起了最强烈的地震,并造成了众所周知的最多种多样的地形。本文译自Scientific American, vol.236,№.4,1977作者Peter Molnar,Panl Tapponnier。  相似文献   

9.
南沙海域沉积物Sr-O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训唐 《科学通报》1993,38(19):1786-1786
南沙海域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汇带,它的形成和发展受三大板块的共同制约,它是一个既具有封闭性、又有海峡与印度洋和太平洋相通的海域。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海域的形成和发展,对该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Sr,O同位素组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陆板块在西藏高原的碰撞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立敏 《科学通报》1982,27(16):1001-1001
一、引言 板块学说已经在地球科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然而有关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及其边界的状况至今仍然还不十分清楚。我国的青藏高原,被认为是欧亚和印度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近年来,对青藏高原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一批资料。本文根据这些资料,对两大陆板块碰撞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地震与水旱的地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95,40(19):1795-1795
我国地壳同时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印度板块表层的向北运移速度平均是6cm/a,此乃多年平均结果,对个别年可以相差很大.在板块加速挤压的年份,由于应力积累的加速,板缘地震就增多,这已是地震界的共识.于是板缘地震的多寡可以作为板块间挤压强度的一种指标.地壳的张合变化对大气运动会有什么影响?作者曾提出,当地壳受挤时地裂隙变小,妨碍地内流体(液或气体)上传.使地表层变冷,致使干旱少雨.本文的统计事实再次表明此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胡瑞忠 《科学通报》1991,36(15):1169-1169
曲水岩基呈近东西向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附近的欧亚板块一侧,是一由辉长岩、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等岩石构成的杂岩体,成岩(主体)时代为40—50Ma——介于特提斯洋壳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即将结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的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的根本原因是板块活动的结果.进入新生代以来,南方的印度板块一直向北方推移,经过强烈挤压,使原来的古地中海东延部分逐渐消失,然后又使喜马拉雅山脉隆起.  相似文献   

14.
印度板块俯冲仅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的地震层析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中法合作布设在藏南51个临时地震台记录的数据进行的层析反演结果表明:印度板块整体仅俯冲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在嘎拉附近俯冲角度变陡并向下延伸到150km,然后逐渐变平,俯冲前沿限制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对应康马、冈底斯岩体以及羊八井-当雄裂谷下方的岩石圈中部表现为低速特征,它们可能是高温和局部溶融的反映。该结果有力说明自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陆-陆俯冲仅发生在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以南的喜马拉  相似文献   

15.
梁卓成 《科学通报》1985,30(19):1560-1560
一、前言 用铀系同位素测定年轻火山岩的年龄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测定30万年内火山岩的年代。腾冲火山群位于我国云南西部,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在这样地质环境下曾发生了自上新世以来大量的火山活动。测定火山的年代,对评价该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并流”地区像一部反映地球历史的大书,这里丰富的岩石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形地貌,不仅展示了地球上正在进行着的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了众多地球演化的秘密,是解读从古至今许多重大地质事件,如特提斯洋演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  相似文献   

17.
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 锆石SHRIMPU-Pb年龄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变形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山地区, 沿断裂出露具高温右旋剪切应变特征的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花岗岩, 因此, 利用变形岩石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来制约断裂的形成时代和变形历史. 变形岩石中同构造结晶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 暗示了喀喇昆仑断裂的形成时代至少为距今约27 Ma以前, 比前人观点至少早约10 Ma; 大规模的高温右旋剪切活动至少在距今27~20 Ma期间, 并且伴随同构造淡色花岗岩的产生; 剪切变形过程中伴随大量热液流体作用时限至少在距今25~13 Ma期间. 喀喇昆仑断裂的生长可能是由南东向北西扩展的过程, 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衡  赵俊猛  徐强 《科学通报》2011,56(27):2328-2334
利用西藏东部南迦巴瓦地区的51个临时地震台站所记录的169个远震事件, 从中提取出4767条P波射线, 通过反演计算得到了西藏东部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速度结构. 水平剖面显示, 在西藏东南部裂谷附近从近地表到250 km的深度范围均表现为低速异常; 从纵剖面结果看, 这个低速异常非垂直地向下延伸到约400 km深度. 综合分析认为, 此低速异常可能意味着地幔高温物质上涌, 从而为该区裂谷成因的探讨提供了地震学的证据; 在此低速异常的东侧出现明显的高速异常, 深度从40 km延伸到200 km, 该高速异常可能是大陆闭合遗留的产物, 并非俯冲的印度板块; 在250~400 km的深度范围内, 嘉黎断裂以北为低速异常区, 以南为高速异常区. 该高速异常可能反映了印度板块的北部边界, 并在此发生了拆沉. 同时表明, 在西藏东部印度板块的俯冲未超过嘉黎断裂.  相似文献   

19.
陈俊勇 《科学通报》1994,39(13):1204-1204
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也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边缘的冲撞挤压带,珠峰及其毗邻地区的地壳运动剧烈,地形复杂,高山和冰川错综间杂.平均海拔5500m.地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和地下物质的不均衡,导致该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20.
西藏曾使世界变冷了吗?DavidPatcrsong著胡八一译当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时,西藏高原被迫从中挤出升起。今天的气候就是这一不寻常的地形特征所带来的。在贯穿恐龙时代的整个2.5亿年间,地球曾是温暖湿润的,几乎为热带。此后大约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