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振泉  李士国  许考云 《科技信息》2009,(29):I0712-I0712
河口发生10000m3/s的洪水接近30年一遇,防汛任务未变。根据分析,利津站每来沙1亿t,流路延伸0.2km~0.3km,据此计算,2020—2080年年均延伸1.01—158km,河口流路改道是必然的。同时,由于缺乏资金,河口治理停滞不前。另外河口管理较为复杂,涉及面广,管理困难重重。对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河口治理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些问题.如防洪标准、入海流路变迁、投资体制及管理体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士国  陈兴圃  李振泉 《科技信息》2009,(29):I0714-I0714
黄河为东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不仅造就了近代黄河三角洲2000余km2的陆地,而且黄河水是东营市不可或缺的资源。黄河口是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口治理必须服从流域规划;同时,当地的发展需要河口相对稳定,但由于黄河的多泥沙特性,河口淤积延伸的基本规律不会根本改变,因此在经济发展和油田建设布局时,一定要安排好备用流路,为黄河留出洪水宣泄通道,要科学调度黄河水资源,以促进何口生态的良性维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黄河口的自然条件和演变规律,提出了稳定现行河口流路的几种治理方案。为稳定现行流路30年以上,加速胜利油田的开发和黄河三角洲的建设,开创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现行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4年1987年、1989年黄河口拦门沙的实测资料,在阐明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水深资料计算冲淤量,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规律及演化的机制。为治理黄河口的淤积,以延长现行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1999,(8)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紧紧地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凝聚在一起。黄河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在其广阔的75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内,流过5400多公里,惠泽沿河9省区。携沙铺造25万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推进河口三角洲。作为水资源高度开发的河流,黄河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的河水已被开采逾50%。在以黄河这条大动脉为主干组成的流域脉络中,水流被人们随意地吸吮和浪费着,它的最终结局就是干涸。黄河造成中游地区每年侵蚀泥沙16亿吨;进入干流后约有4亿吨淤积在河道,致使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高;8亿吨淤积在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河道的持续淤积,不仅使尾闾河段河床抬高,向海中不断延伸,而且对其上河段造成不利反馈影响,引起溯源淤积,必须加以治理。通过分析河口河段存在问题和以往挖河疏浚效果,提出挖河疏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挖河具体位置、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河自花园口至河口常称为下游, 自古以来历经多次大改道。每次改道后, 由于黄河流域来沙多, 随着堤防的建成和泛滥受到限制, 大量泥沙在堤间堆积, 使河道比降增大, 最终形成地上河或悬河。又由于河道尾闾注入的黄海或渤海都是弱潮海域, 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 使河口不断延伸, 引起溯源淤积, 导致河床淤高, 从而形成今日不断抬升的悬河。如果河口不外延, 则流域来沙大量在下游淤积, 最终将形成平衡纵剖面而不再淤积抬升。据张仁和谢树楠的研究[1], 从30年代到70年代, 黄河下游的纵剖面即已接近平衡。因此, 今天黄河不断抬升的主因应是口门的外延。  相似文献   

8.
黄河1855年之后,以垦利宁海为顶点,黄河入海流路共发生了9次大的变迁,清水沟流路为第9次。自1976年改道以来,清水沟已稳定行河30年,咎其原因主要黄河水沙条件的变化和人工干预强烈的结果。但是,目前尾闾淤积严重,河道形态恶化,工程欠帐较大以及对河口治理认识不一,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防洪压力愈来愈重。为此建议加大投入,完善工程体系,大规模地实施挖河疏浚,治理拦门沙,以稳定流路。  相似文献   

9.
试论治理黄河下游的新途径——引海水冲刷河口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自花园口至河口常称为下游,自古以来历经多次大改道。每次改道后,由于黄河流域来沙多,随着堤防的建成和泛滥受到限制,大量泥沙在堤间堆积,使河道比降增大,最终形成地上河或悬河。又由于河道尾闾注入的黄海或渤海都是弱潮海域,大量泥沙在口门附近落淤,使河口不断延伸,引起溯源淤积,导致河床淤高,从而形成今日不断抬升的悬河。如果河口不外延,则流域来沙大量在下游淤积,最终将形成平衡纵剖面而不再淤积抬升。据张仁和谢树楠的研究[1],从30年代到70年代,黄河下游的纵剖面即已接近平衡。因此,今天黄河不断抬升的主因应是口门的外延。…  相似文献   

10.
提出引海水5000~1,500m3/s在利津注入黄河冲刷河口。冲刷后,在利津将产生3.3~7.9m的水面跌差,可制止黄河河口延伸的溯源淤积作用上延,并诱发其上游产生溯源冲刷。估计可使艾山以下河道得到冲深。因挟沙海水的密度大于渤海环境水体的密度,咸浑水进入渤海时可形成异重流,将泥沙输去远方;而且断流期间河口还可能蚀退;因此引海水流量足够时,可使河口不外延或外延缓慢。从长远看,河口侵蚀基准面得到降低后,可以使黄河下游的淤积面均得到降低。这对缓解黄河下游河道持续淤高的局面和减少河口改道的风险都是有利的。 黄河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测资料相关分析以及一维咸水入侵模型,分析了浙北引水对钱塘江河口段江道淤积和咸水入侵的影响.结果表明,浙北引水将减少进入河口的径流量,造成钱塘江河口淤积的增加和盐水上溯距离加长,且对不同位置取水口的取水条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许考云  张其军  杨健 《科技信息》2009,(31):J0367-J0367,J0383
孤东海堤是为孤东油田开发而于1985-1988年建设。近20余年,由于黄河水沙量减少和海洋动力的双向作用,致使孤东海堤建成后堤外岸滩不断被冲蚀掏深,至2002年岸滩高程由原来的0.5m变为-4.5m,海堤防护难度越来越大。利用北汊河可将黄河泥沙输送到海堤附近落淤,相对抬高海底工程,减小堤顶与海底的高差,提高海堤的稳定性。这也是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利用北汊河流路淤积造陆为河口滩海油田的勘探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洁 《科技导报(北京)》2010,28(20):124-124
<正>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  相似文献   

14.
河滩泥韵     
黄河以泥沙含量大而闻名于世,它的含沙量在世界大河中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古代就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泥沙状况。据统计,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平均为16亿吨。这16亿吨泥沙,约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内,另外12亿吨,淤积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及滨海地区。如果把这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尤其是黄…  相似文献   

15.
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层交汇、能流和物流的重要聚散地带。是一具有重大资源潜力和环境效益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中国入海河流众多。河流携带的泥沙每年可达20亿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对淡水资源的开发以及跨流域调水都能影响流域来水来沙,地下水超采也影响海岸沉降,这些因素引起了河口海岸的环境的变异。但由于长期以来不舍理地开发利用,环境变异积聚导致了中国河口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环境污染加剧,海岸侵蚀及河口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河口资源势在必行。章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许多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对长江河口拦门沙百余年来冲淤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GIS工具 ,计算了长江口拦门沙自 184 2年以来的冲淤量 ,其结果表明 ,15 0余年来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虽存在时冲时淤的变化规律 ,但总体上是处于不断淤积之中 ,在计算区域内净淤积总量达 4 0 .93× 10 8t ,最大年份高达约 1× 10 8t/a。这些可加深对河口拦门沙河段形成和沉积过程的认识 ,同时也可为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爱 《甘肃科技》2006,22(3):32-34
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黄河一直水患不断,加之中上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大量泥沙淤积,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洪灾威胁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心腹之患。2003年国家决定投资830.6亿元全面启动淤地坝工程建设,但对利用路桥和在大支流上筑坝均未立项,深感不足。如果全国都利用路桥改修淤地坝,将很快减少江河泥沙和泥石流之害,淤出很多土地,且节省投资以数百亿计。除此之外,还可以在黄河入海口拉深河床,从而形成上游拦,下游冲,使黄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调水调沙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它会从黄土高原带走16亿吨的黄沙,但其中有4亿吨泥沙不会流入大海,而在水库和下流河道中沉积下来,下游河床由此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调水调沙”就是通过调控水库泄水,把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尽量多地送入大海,冲刷河床,减缓泥沙的淤积。  相似文献   

19.
赵启光 《科技信息》2008,(21):323-323
黄河下游自1986年以来,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枯水行河。黄河口20年来由于连续中小枯水系列引起河床逐年淤积抬高,主河槽萎缩,河道行洪能力降低,形成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对防洪的影响甚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黄河口河道变化对防洪的诸多不利影响,同时,对改善河道现状,进行河道整治及防洪抢险等方面的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行黄河口冲淤特征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78年10月至1988年9月连续13年的黄河口滨海区的水深测量资料,运用水文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计算机技术定量计算出冲淤量,给出冲淤的等厚度图,并分析黄河口淤积中心的变化与入海位置的关系及其冲淤特征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