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发展模型以及回归分析模型评价2002年~2015年武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并预测二者2015年~2019年的协调发展状况.武汉市2002年~2015年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不断上升,经历了人口城镇化领先且差距先缩小后扩大、土地城镇化领先且差距扩大以及土地城镇化领先差距缩小3个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性经历了从不协调阶段到协调发展阶段的转变.武汉城市圈,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武汉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回归模型预测,2015年~2019年武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将继续升高,但二者差距将缩小.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兰州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联系度的同异反态势排序的指数评价模型评价了兰州市96—2001年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兰州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能力逐年稳步上升,但总的水平仍较低。  相似文献   

3.
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及特点,结合城市发展特征,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指标选取的原则、评估方法,建立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为对象,从人文、自然的角度评价其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高师生教学能力多元评价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师院校的教学特点及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形成规律,构建了高师生教学能力多元评价模式,提出了在操作过程中应突出体现的几种教育思想:1)评价应促进教与学的协调发展;2)评价应促进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多种个性化因素的发展;3)评价应促进高师生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提出现代时空理念指导下区域协调发展质量的概念,即从时空两个层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这一复杂系统的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建立其概念模型.主要从时间维上对西安协调发展质量进行系统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给出了五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宋杰鲲  李婷婷  赵美多 《河南科学》2012,30(9):1348-1352
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有助于山东省把握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的规律,寻求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为山东省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了包含三个目标、11个准则和22个具体指标的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和离差函数,构建了子系统发展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发展度以及系统总体协调度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运用其对山东省1995—2010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了促进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的发展,应当是环境社会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发展。本文立足于现状,研究南宁市城市生态系统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特征,做好恰当的评价和预测,指出实现最佳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五个方面,分析了武汉市的自然资源现状,评价了开发利用状况,指出了武汉市可持续发展中自然资源方面的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为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借鉴相关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采用均方差决策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定量分析了10年间武汉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判断了土地利用与经济系统间的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10.
赵菁  焦云清  胡银根 《科技资讯》2014,12(16):129-132
本文基于低碳发展的视角构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武汉市1995年至2011年的指标数据为例,建立了武汉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的耦合发展模型,并对武汉市的耦合发展进行时空分异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特别在2005年以后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生态环境水平波动频繁,阶段性显著;土地-生态耦合发展度从0.54上升为0.83,从轻度失调发展向协调发展过渡,其中中心区发展稳定,郊区发展水平快速提高;2004年以后碳排放增加对生态环境负效应逐步显现。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长期化持续化的环保举措、发展绿色GDP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发展、概念及范围,并对城市森林的功能与价值评估作了概括,探讨了我国城市森林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频雷达探测资料的中层大气潮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omb—Scargle周期图法和谐波拟合法分析武汉中频雷达试验站2002年2月6日到3月6日的探测数据,水平风场的LS功率谱显示武汉上空存在很强的24h潮汐波动,在某些高度上还会出现较强的12h和弱的8h潮汐。24h潮汐是中层顶区域主要的潮汐成分,谐波拟舍的方法表明,24h潮汐的振幅在88km达到最大,并且其能量是向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协调度测度模型,测算出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1978~1993年为不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度基本为负值,1994~2004年为基本协调阶段,协调度递增为正值;2004年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东部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少部分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协调度基本为正值,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较高程度的协调性,以神农架为中心的鄂西山区由于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协调度值也较高,但表现出较底层次的协调性,而其他广大地区的协调性较差,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为例,探讨了我国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技术路线、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对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以及城市交通的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是这类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特征;互动式的评价模式能使环境因素及时、有效地纳入到决策过程中;指标体系是预测评价的基础,指标的选择除考虑科学性、代表性外还应强调可获得性、可量化性及可考核性.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战略环境评价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战略环境评价的内涵以及它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了以土地总体规划为核心,实施战略性环境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同时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在进行回顾性SEA、现状性SEA评价的基础上,设立土地利用分区补充方案,即突出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案,进一步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前瞻性SEA,以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实现提高经济效益与优化生态环境完美结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指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图书馆通过保障公民阅读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扩大包容性、缩小信息鸿沟等,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给重庆市三峡库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的同时,外来人员犯罪已成为影响本地区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外来人员大量涌入而引发的城市各种社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外来流动人口的构成主体发生变化,外来人员犯罪也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有效解决外来人口犯罪问题需要结合当前的形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作龙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作龙身,成渝城市群作龙尾,滇中、黔中城市群作补充,各地省会城市作节点,地级城市互作补充的旅游互补机制,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