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型土壤动物在城市土壤污染指示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南部林地、公园、居住区、耕地及草地等典型土地利用生境进行大型土壤动物调查,采用手拣法野外采集大型土壤动物,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指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17只,分别录属于三门七纲十七目64科。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类群数和多样性等指标存在差异,其中耕地和草地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密度明显碱少;植物群落类型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地表0~5cm土壤层,生境地表植被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及多样性指标等的影响明显.此外,地表植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污染程度是引起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太原义井工业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原义井工业区污染农田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5473个,隶属4门7纲.调查显示,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随污染程度的加重而减少,土壤动物密度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在重污染土壤动物中,优势类群与常见类群的种类明显减少.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随着污染的加重,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都有减少趋势,但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动物的表聚性减弱,甚至出现逆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对其两侧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笔者于2013年5月、8月和10月对京哈高速公路德惠段两侧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中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7 596只,隶属5纲10目11科。正蚓科和东京弓背蚁均是公路两侧的优势类群。高速公路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典范对应分析研究表明: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并不随着与高速公路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在季节之间的差异大于样点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与区域尺度及气候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
浙江天童栲树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3年9月-2004年7月,对浙江天童栲树林中的土壤动物群落按凋落物层和0-15 cm土层,进行了四季调查.凋落物层包括新鲜凋落物层、腐叶层和腐殖土层.共获得大型、中型和湿生土壤动物32657只,分属于10纲27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以鞘翅目、膜翅目和蜚蠊目为优势,中型土壤动物则以蜱螨目和弹尾目为主,湿生土壤动物以线虫为主.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 (1)凋落物层中的类群数和密度均高于0-15 cm土层;(2)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层中的垂直分布不同于0-15 cm土层,类群数表现为向下增加的趋势,底部腐殖土层最多,为18类;大量的土壤动物个体集中分布在中间腐叶层和底部腐殖土层,腐叶层较多,两层共占总数的77.04 %;(3)密度-类群DG指数反映出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4)优势类群的垂直分布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群落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三清山景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不同旅游干扰强度的响应。研究表明:三清山景区不同强度旅游干扰影响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数量,重度旅游干扰区的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不具有表聚性现象,中度和轻度干扰区大型土壤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具有表聚现象。轻度干扰区的多样性、丰富度指数最高,说明三清山轻度干扰区土壤生境资源状况较优越。三清山景区杂食性土壤动物在不同旅游干扰区均具有明显优势,说明三清山景区大型土壤动物的营养结构更复杂。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农田、退耕地、人工林地和荒漠草原4种生境类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线虫(Namatoda),常见类群为螨类(Acarina)和弹尾类(Collembola).从4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对比分析看,退耕地的丰富度较高,多样性较大,荒漠草原的各种指数相对较低.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看,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春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退耕地个体数较少,农田类群数较多.夏季,农田个体数较多,荒漠草原个体数较少,退耕地类群数较多.秋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农田个体数较少.人工林地类群数较多,退耕地类群数较少.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成都市郊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年10月对成都市郊区的绿化林、农田和莱地内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213只,隶属于2门6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大蚓类(Macrodrilc oligochaetes)和小蚓类(Microdrilc oligochaetes);中小型土壤动物1118只,隶属4门7纲10类(目),优势类群为弹尾目(Diplura)、线虫类(Nematode)和线蚓类(Enchytraeidae);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的大小顺序均为菜地〉林地〉农田,但仅有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有显著差异(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的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中小型的差异显著(P〈0.05);大型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似性低于中小型;林地和菜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的表聚性高于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高于中小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大型和中小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8.
采用样方法对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类群进行了研究.获大型土壤动物41类,优势类群有蚁科和线蚓科,占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62.50%;获中小型土壤动物44类,优势类群为节跳虫科、甲螨亚目、辐螨亚目,占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的74.87%.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无论是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均为杂木林最高;不同生境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研究区内有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土壤动物4类,且以腐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动物种类和组成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崇明岛选择了苗圃、农田、公园和湿地这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探讨崇明岛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共获得土壤动物1 179头,分属28个类群;其中大型土壤动物共483头,中小型土壤动物共696头....  相似文献   

10.
Pb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b(NO3)2对土壤动物进行了污染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1289个,隶属3门7纲.结果显示,Pb污染浓度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在获得的1289个土壤动物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前气门亚目和甲螨亚目,3个优势类群占土壤动物全捕量的78.2%,对动物群落结构起决定作用.随着Pb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实验结果看,蜱螨目和弹尾目是反映土壤Pb污染程度的敏感指示类群.  相似文献   

11.
油蒿演替系列土壤基质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基质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干旱区油蒿群落演替系列土壤基质变化的分析表明,随油蒿群落的演替进展,土壤各层中CaCO3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也明显增加,相应各层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油蒿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促进了油蒿枯枝落叶的分解,加速了Ca2 的释放,促进了土壤呼吸,促进了土壤中CO2的释放,进而促进了油蒿群落土壤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进一步分析得知,油蒿须根是土壤CaCO3形成的重要来源.钙积层的形成使得较油蒿根系更浅的冷蒿植物得以侵入、定居,而油蒿则逐渐退出.因此,土壤基质变化尤其是土壤钙积层的形成是油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生物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分.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的土壤微生物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芽孢型细菌、放线菌和霉菌各类群数量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不同类型沙地中微生物各类群数量垂直分布的基本趋势依次为:结皮层(固定沙地)》0~15 cm》30~45 cm》75~90 cm,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芽孢型细菌中的巨大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占优势;放线菌中的95%以上是链霉菌属,其中白孢类群占优势;霉菌中的青霉和毛霉占优势;土壤微生物各类群数量与有机质含量、植被盖度、植物种类和凋落物的多少呈正向关系;从固定沙地到半固定沙地再到流动沙地的过程,是沙地微生物类群、植物群落和有机质丧失的过程,是沙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功能群组成与群落生产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方法,对不同类型草地功能群组成与其植物群落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中,藜科植物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其他功能群植物的作用较弱;在固定沙地中,禾本科、豆科植物的作用明显增强.不同类型草地群落植物功能群盖度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呈显著线性相关.功能群内植物种密度对群落的生产力也有显著的影响,流动和固定沙地植物功能群密度与功能群初级生产力呈线性相关,而半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作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植被的抗风蚀及固沙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沙丘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沙丘与草场的植被相似性较差:植被的抗风蚀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目前植被的发展现状,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森林和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发育在半干旱地区沙地上的疏林草地植被在这方面的作用还不清楚.本文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 L.)疏林草地的生物量、生产力(NPP)以及降水利用效率(RUE)区分不同生境,即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丘间低地、柳灌丛和低湿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比较了植被碳库及NPP的分配情况.结果表明,疏林草地的平均生物量(21.30Mg·hm-2)与NPP(11.06Mg·hm-2·a-1)分别比典型草原地带的平均值高90%和59%,RUE近于后者的2倍,沙地水平上的地下与地上生物量之比为2.9,说明大量的植被碳贮藏于地下,沙地中乔木对生物量和NPP的贡献不大,分别为10%和1.3%,但对于维持疏林草地的完整性具有重要功能.浑善达克沙地的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与地带性的典型温带草原不同,应属于一类温带萨王那生态系统类型,合理的管理和恢复措施将有助于其在畜牧业和碳固持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辽宁省康平县海洲乡的典型土壤和典型植被的根际土测其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对在相同生长状况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在沙地治理过程中土壤肥力质量的响应与演变规律,为寻求该地区的最佳固沙植被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基本变化趋势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土;各类型的微生物在不同类型的沙土中分布比例不相同,微生物三大类群总数量排列依次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半固定沙丘不同地带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组成和各类群之间的比例各不相同;不同植被在相同的生长地带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其中乔本植被微生物数量要高于灌木丛和草本植被。  相似文献   

17.
罗布泊沙土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从取自新疆罗布泊沙漠西北部四种不同生境的土样中分离得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初步探明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分布情况.罗布泊沙土中,细菌数量和类型最多,固定沙地土样中的微生物数量多于其他土样.除放线菌数量为丘间盐碱滩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外,其他菌类及微生物总量均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丘间盐碱滩地>流动半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杂木林、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次生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2522只,分别隶属3门8纲25目。三种生境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水平结构表现为类群数相似,但土壤动物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共同优势类群均为蚁科。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表现为表聚性,花曲柳-榛灌丛的表聚性要高于杂木林和蒙古栎+黑桦林。蒙古栎+黑桦林和杂木林大型土壤动物相似性程度极高,与花曲柳-榛灌丛为中等相似;蒙古栎+黑桦林和花曲柳-榛灌丛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相似,与杂木林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优势度指数高,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低。  相似文献   

19.
沙芥属的分类校正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确认了沙芥属仅有Pugioniumcornutum(L.)Gaerth.和P.dolabratumMaxim.2种.确定了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前者为科尔沁-浑善达克-鄂尔多斯沙地种,分布在典型草原区的沙地;后者为大湖盆-阿拉善沙地种,分布在荒漠及荒漠化草原区的沙地;二者成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沙芥属为蒙古高原沙地的特有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