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北盆地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苏北-南黄海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之间以鲁苏隆起相隔,对称分布于郯庐断裂。研究表明,由于两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不同,致使其盆地演化、成烃演化、资源丰度和油气田规模差异很大。壳幔结构的同相性、晚始新世至渐新世18Ma的沉积间断、有机质演化程度低、断裂活动改造强虺昌形成苏北盆地小、碎贫、菜含油气特征的主要因素。苏北盆地与渤海盆地存在的成藏条件差异及其分布规律表明,苏北盆地缺乏形成巨型、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其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根据现代沉积学和地层学理论,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大量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志留系可划分成2个沉积层序,又可分为3个沉积体系:(1)发育较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的冲洗层理和前积序列的滨岸沉积体系;(2)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砂泥岩不等厚间互的滨外陆棚和斜坡沉积体系;(3)具平缓地势缺乏障壁岛的碎屑潮坪沉积体系。详细分析了这些沉积体系的岩性序列、沉积构造及粒度概率等沉积特征,建立了研究区碎屑海岸和碎屑潮坪沉积模式,确定了不同沉积相的平面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满加尔坳陷草1井区为盆地的沉积中心。根据该区积相与生储盖层之间的关系,探明了塔北南斜坡滨岸砂岩和塔中北斜坡砂坪砂岩是今后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西非海岸盆地带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的规律,为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西非海岸盆地带沉积盆地分布和已发现的大油气田分布情况入手,分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总结出西非最主要的两大含油气盆地——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下刚果盆地的含油气系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归纳出西非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规律。结果在西非海岸盆地带,盐岩层的发育对各盆地油气的成藏和分布有重大影响。盐岩发育的大西洋带中段,盆地油气富集程度明显高于盐岩不发育的南段、北段盆地。西非海岸盆地带的含油气系统可分为盐下、盐上两套大的含油气系统,盐下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是湖相页岩,储层为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海相砂岩,阿普第期蒸发岩层为盖层;盐上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是海相页岩,储层主要为浊积岩,盖层为泥页岩。结论在西非海岸盆地带,大油气田多分布于近海或沿岸,受构造位置和沉积相带控制,形成多个油气富集带,具有垂直三角洲的沉积走向,呈带状富集的规律。由油气产出的岩性来看,其主要产出于碎屑岩储层,碳酸岩储层次之。产油层系以第三系为主,其次为白垩系。在南段盆地,形成了大气田;在中段的下刚果盆地和加蓬海岸盆地,只形成了大油田;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形成了大油田、大气田共存的局面;西非北段盆地尚未发现大油气田。未来在西非海岸带中段盆地的深水浊积岩区有望发现更多的大油气田。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 ,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大量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志留系可以划分成 2个沉积层序 ,又可分为 3个沉积体系 :(1)发育较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的冲洗层理和前积序列的滨岸沉积体系 ;(2 )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砂泥岩不等厚间互的滨外陆棚和斜坡沉积体系 ;(3)具平缓地势缺乏障壁岛的碎屑潮坪沉积体系。详细分析了这些沉积体系的岩性序列、沉积构造及粒度概率等沉积特征 ,建立了研究区碎屑海岸和碎屑潮坪沉积模式 ,确定了不同沉积相的平面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满加尔坳陷草 1井区为盆地的沉积中心。根据该区沉积相与生储盖层之间的关系 ,探明了塔北南斜坡滨岸砂岩和塔中北斜坡砂坪砂岩是今后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甘肃黄土陷穴的形成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陷穴在甘肃中东部地区分布较广,本文主要对甘肃黄土陷穴形成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甘肃黄土陷穴的形成因素主要为物质组成和结构、垂直节理和渗透性、降雨特征、地形、坡面切割和沟蚀发育的程度、人为活动等;甘肃黄土陷穴的分布规律主要受黄土层位控制,发育方向受构造节理控制,表现在地形地貌上主要分布于斜坡与陡坎的交界地带,坡度较缓、排水不便的坡体上,临沟的塬边凹形地段,冲沟沟头,人工填土地段等。  相似文献   

6.
弓帅  黄万宽 《科技资讯》2012,(14):83+85-83,85
由于贵州特殊的成矿背景,相当长时间以来,蜚声国内外地质界的一直是低温成矿作用和沉积成矿作用及其形成的矿产。随着矿产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的展开,贵州省与黑色岩系有关热水沉积矿产的地位愈来愈高,成为贵州非常重要的一种区域成矿作用而备受关注。本文将按矿床的不同成因,探讨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250 多年的世界油气勘探表明,全球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主要富集在少数的大型油气田中。2010 年发现的Leviathan 和Franco 等一系列世界级大油气田,更是增强了勘探家对大油气田的勘探信心。研究新增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和成藏特征,对未来寻找大油气田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通过搜集2007-2012 年间新增的57 个大油气田资料,在对新增大油气田分布特征、成藏条件和富集规律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典型油气田实例分析,总结了新增大油气田成藏特征和对今后的勘探启示。新增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21 个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页岩是主要烃源岩,下白垩统是大油气田主力富集层位。海底扇和斜坡水道等浊积砂岩是大油气田的有利储集相带。泛特提斯域盆地的中生界和南大西洋两岸盐盆的下白垩统是未来寻找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大油气田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世界 373个大油气田、中国 39个大油气田以及世界 5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 2 2 2 7个油气田的基础地质特征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概率统计、单因素回归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 ,分别统计了油气最终可采储量与源岩、储层、盖层及圈闭等多项地质特征参数的关系 ,总结了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 ,探讨了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 ,丰度高、分布面积大、生烃转化率高的有效烃源岩是控制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最关键因素 ;圈闭容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与储量相关性非常好 ,大油气田应具有相当规模的圈闭。影响大油气田的决定因素是储集空间的大小 ,而储层厚度、孔隙度等与储量并无线性相关性。此外 ,由于不同类型盆地的演化规律不同 ,控制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永安镇油气田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安镇断块油气田油源充足储层发育、圈闭条件优越,具备形成丰富油气聚集有有利条件。油气分布受断层控制,中、低断块区油气最富集。油气呈阶梯状运移和聚集,因而由低到高断块区依次出现低饱和油藏、高饱和油藏、油气藏和纯气藏完整序列,同时原油逐渐变粘、变重。  相似文献   

10.
东辛油气田构造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辛油气田为我国最大的复杂断块油气田,该区总体上由东营穹窿背斜、辛镇长轴背斜及过渡带三部分组成,受南北两翼近东西向延伸的二级断层的控制,呈现为东西向堑式背斜带。该区的断裂发育,断块多,断块大小、形状各异。构造的形成与下伏始新统孔店组上部和沙河街组下部的盐、膏岩和欠压实泥岩组成的塑性层上拱有直接关系。多期断裂活动导致油气在纵向上运移活跃,油气分布层位多,含油气井段长,油气藏沿断层呈叠瓦式展布,且由深  相似文献   

11.
Combined with oil and gas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structure-lithology evolution history, and with geochemistry and synthesizing geology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il and gas discharge history of Puguang large scale gas field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oil accumulation. The natural gas in Puguang gas field is mainly coal-derived gas and oil-racked gas. The main hydrocarbon is Upper Permian coal mudstone and Lower Silurian mud shale with organic material. Puguang gas field has gone through discharge and adjustment 3 times, and it has favorable palaeostructure location, high quality dredge and effectively conserv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塔西南与塔吉克盆地新生代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帕米尔东西两侧的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即老第三纪稳定沉降接受海侵沉积和新第三纪—第四纪受强烈挤压快速沉降接受陆相磨拉石沉积。自新第三纪以来,受帕米尔—西昆仑北移和隆升冲断的影响,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发生了复杂的褶皱冲断变形,其差异在于塔西南明显地受走滑为主的剪压构造作用,而塔吉克盆地是受挤压为主的剪压构造作用的影响。塔西南和塔吉克盆地下第三系岩相组合类似,后期构造变形也相似,塔吉克盆地下第三系是该盆地的主力油层,已有许多油气田发现,因此可以推断塔西南也应该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系统地总结并提出塔里木盆地10大石油地质基本特征:(1)塔里木盆地为一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2)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及多个演化发展阶段;(3)塔里木盆地主要有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4)塔里木盆地发育多套深埋优质储层及5套良好储盖组合;(5)塔里木盆地油气水性质复杂、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6)塔里木盆地富油又富气,天然气藏以凝析气藏为主;(7)塔里木盆地既有陆相油气,又有海相油气,已发现的石油以海相成因为主,天然气以陆相成因为主;(8)塔里木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以中小型为主,具有埋深大、丰度低、产能高的特点;(9)塔里木盆地具有多个成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及油气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10)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聚集受多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4.
三叠系是塔东北阿克库勒地区的主要储产层系,砂体发育,分布广泛。油气藏类型多,埋藏深,油气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纵横向上均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5.
利用岩芯观测、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等方法,总结了于奇地区哈拉哈塘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应用荧光薄片与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了油气注入史与成藏规律。结果表明,区内哈拉哈塘组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砂岩、中砂岩、砾质不等粒砂岩和砾质砂岩,储层类型以孔隙型为主,为大容积、渗透性能好的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中的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有利的储层分布区位于区内中部YQ3—YQ4—LX4—LX2井区一带。提出断裂是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燕山期油气藏逐步建立、喜马拉雅期圈闭定型与油气藏重建是重要的成藏机制,构造圈闭和断裂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pore cast and cathodolumines-cence thin sections, diagenesis process, source rock matura-tion history,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reservoir qualitycharacteristics, the points of view that the porosities of Pa-leozoic clastic eureservoirs in the platform of the Tarim Ba-sin are mainly secondary, and the dissolution plays anunignorabl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eureservoirs, are putforward.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criteria for the recognitionof the secondary porosities, the occurrence ex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econdary porosity are introduced, and threekinds of dissolution mechanism—the aluminosilicate dis-solution, the silicon dioxide dissolution and the carbonatedissolution—to generate the secondary porosity are comeup with. The formation, 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eureservoirs are controlled by the paleo-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fillingand discharging. Paleostructural framework manipulate themigration path and direction of the acid fluid so as to deter-mine the position and extent of the dissolution. Paleostruc-ture highs and continuous paleouplifts are in favor of devel-oping the secondary porosity. The hydrocarbon filling madethe secondary porosities preserved and the hydrocarbondischarging let the secondary porosities filled by later calciteor quartz overgrowth cements. Paleostructure highs andcontinuous paleouplifts during the maturation period ofCambrian, Ordovician and Carboniferous source rocks(corresponding to S, P and K) are main areas for eureservoirs developing.  相似文献   

17.
为了查明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潜山成因机制及成藏特征,研究断裂与潜山的配置关系,并通过对断裂系统的解剖,总结断裂系统对潜山成藏的控制作用。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潜山按成因机制共分为3个大类8个亚类,其构造形态主要受Ⅰ型(早期伸展断裂系统)、Ⅰ-Ⅱ型(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和Ⅰ-Ⅱ-Ⅲ型(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共3种断裂系统控制,其中Ⅰ型断裂系统为早期形成的断裂,促进潜山裂缝储层的发育,并作为遮挡边界有利于油气聚集,同时使潜山与烃源岩对接形成单、双向2种供烃模式,因此,Ⅰ型断裂系统控制的潜山是勘探的有利目标;Ⅰ-Ⅱ型和Ⅰ-Ⅱ-Ⅲ型断裂系统属于多期活动的断裂,控制潜山的形成及演化,更易形成裂缝密集带,但由于断裂多期的活动易导致油气散失,且不利于“供烃窗口”的形成,断裂控储与控藏具有不一致性,故对潜山油藏以破坏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行塔里木盆地储量经济评价,需要准确预测油井的产能.作者根据陈元千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井底流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利用测试的生产井日产量和相应的流动压力求取饱和压力以上的采油指数;同时,用高于饱和压力下的采油指数,求取低于饱和压力下不同井底流动压力条件的采油指数,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生产井的产能,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四川盆地天府气田沙溪庙组为例,通过天然气成因来源、输导体系和运聚过程等分析,建立天然气成藏模式,揭示天然气运聚机制和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天府气田沙溪庙组天然气整体以须家河组来源的煤型气为主,东北部存在下侏罗统来源的油型气;各规模气源断层输导依次起到“主导、补充、调节”作用,建立它源逆断层输导强运聚、它源逆断层输导中等运聚、混源正逆断层输导中等运聚、自源正断层输导弱运聚4类成藏模式;断源配置、断砂配置、关键期古构造、河道储层差异是控制天然气运聚和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成果有利于深化四川盆地中浅层天然气成藏与富集规律认识,对类似地区中浅层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区发育的长6、长8连通性砂体和构造裂缝提供了运移输导条件;长6、长8大规模叠置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体;沉积、成岩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控制着油藏富集区的分布。长6层成藏模式表现为长7油源先向上运移至长6成藏,而后侧向沿连通砂体继续运聚成藏,直至扩展到远离长7烃源岩分布区,形成沿北东向砂体大面积展布的油藏;长8层成藏模式则主要为长7烃源岩向下运聚成藏,二次侧向运移较少,油藏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