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广西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的赤潮实况,分析2003年7月和2004年6月广西涠洲岛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涠洲岛雨季来临之前,气温、海水温度增加,海平面气压、相对湿度下降,风速减弱容易诱发赤潮,赤潮爆发后对该海域盐度影响较大。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赤潮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条件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属蓝藻门、颤藻科、束毛藻属。2004年6月28日至7月1日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红海束毛藻赤潮,这已是该海域近3年内的第3次红海束毛藻赤潮。赤潮生物的最高密度为7.0×10^8cell/L。在赤潮发生前涠洲岛附近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变化较大,海水硅酸盐和磷酸盐含量逐月降低,赤潮发生前1天硅酸盐和磷酸盐降至最低。赤潮发生前海水温度持续升高。赤潮发生区与未发生赤潮海区相比,赤潮发生区在赤潮发生前硅酸盐含量更低,基本检不出;赤潮发生区磷酸盐含量降低,但是较对照区含量高。在赤潮形成期间,赤潮发生区硅藻数量明显的降低。本次赤潮发生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无关,是一次非富营养化引发的赤潮,赤潮的发生导致海区的COD升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滇池铜绿微囊藻多个最适温度的报道,进行了滇池铜绿微囊藻生长温度实验,并结合其在滇池的年变化和天气资料的研究,对滇池铜绿微囊藻的多个最适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室滇池铜绿微囊藻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分别为14 ℃218 ℃、31 ℃; 4~9月为滇池铜绿微囊藻活动期,平均气温分别为17.0 ℃、19.0 ℃、21.0 ℃、21.1 ℃、20.3 ℃、19.6℃,平均水温分别为16.8 ℃、18.2 ℃、18.7 ℃、18.8 ℃、18.2 ℃、17.1 ℃,日增长率分别为24.4%、36.4%、20.0%、0.54%、0.50%、7.5%;在实验测得的18.0 ℃和报道的30~35 ℃、25~30 ℃、26℃、25 ℃、24 ℃几种最适温度中,18.0 ℃与自然下快速增长期的水温18.8 ℃一致;在4~9月,5月的增长率为36.4%,与实验测得的最适温度18 ℃下的增长率44.5%相近.分析可知,18 ℃接近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收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分离并鉴定了67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5.11%,其中分离出烃类、酮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酸类,杂环类8大类化合物.在所分离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中,其百分含量在1.00%以上的化合物10种,分别为:丁酸、十六酸、十七烷、豆蔻酸、圆柏酸内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植物醇、1-乙基-1,5-环辛二烯、2-戊烯-1-醇、1-戊烯-3-醇.为进一步研究铜绿微囊藻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影响机制及危害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1.6×106cell/ml)的铜绿微囊藻能刺激金鱼藻生长,而高浓度(6.4×106cell/ml)铜绿微囊藻会抑制金鱼藻的生长,使其湿重减轻,叶绿素含量下降。在混合培养体系中,由于金鱼藻的克藻作用,铜绿微囊藻的密度也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低浓度的铜绿微囊藻使金鱼藻产生应激反应而生物量有所增加,高浓度铜绿微囊藻则抑制金鱼藻的生长,导致金鱼藻种群消退。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2010—2013年赤潮监测区的营养盐监测数据,运用富营养化评价、空间波动评价以及营养盐限制评价方法研究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时空变化,探讨该海域的营养状况以及结构特征。2010—2013年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未达到富营养化标准。硝酸盐(NO3-N)和活性磷酸盐(PO4-P)含量变异系数分别是0.10~0.21和0.11~0.24,空间波动程度在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除2011年S1站点的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外,其余年份各个监测点位之间均差异不大;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中氮(N)、磷(P)和硅(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4月份表层海水中各类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监控区氮磷比(N/P值)为28.5∶1~57.56∶1,活性磷酸盐(PO4-P)对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起着潜在的限制性作用。涠洲岛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含量在4月份存在高值,为浮游植物的增殖提供基础条件,春夏季风生流对各形态磷(P)含量的补充,缓解海域的磷(P)限制,可能是近年来涠洲岛多次发生赤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NO对强光辐射下的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的含量、两种抗氧化保护氧化酶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强光照射下,NO对微囊藻细胞两种抗氧化保护氧化酶AsA-POD、SOD的酶活性有明显提高的作用.NO降低叶绿素荧光值,但是6 h后恢复到正常状态,保护叶绿素不受强光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采用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生物学实验室提取分离的铜绿微囊藻酸性多糖(MAAP),研究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O2.)的作用以及对S-180肿瘤细胞模型小鼠体重、胸腺、脾脏指数、红细胞和肝脏GSH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浓度小于18μg/mL的MAAP样品与O2.的清除率呈正相关(R2=0.988 5).MAAP对S-180引起的小鼠体重减轻、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高剂量治疗组(200 mg/kg.d)、低剂量治疗组(80 mg/kg.d)小鼠血液红细胞的GSH含量升高,且各项指标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均达到显著差异.表明在一定范围内,MAAP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及抑制体内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光照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常见的水华蓝藻,对湖泊和水库的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水华的监测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喜好高温,在水温30~35,℃时生长最佳,在水温3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而水温低于20,℃时生长缓慢.铜绿微囊藻对光照度要求不高,较低光照度即可快速增长,光照度2,000~6,000,lx适宜铜绿微囊藻快速增殖,在4,000,lx时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0.
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紫外线照射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及光合活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经紫外线照射后藻溶液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灭活效果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大而提高,而光合活性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在藻浓度为35×108个.L-1条件下,91.8mJ.cm-2的紫外线剂量即可对其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紫外线照射时间10min是抑制藻类生长的最佳时间;藻的浓度对紫外线灭活藻有一定影响,紫外线对高浓度藻灭活效果明显;紫外线照射对藻液的UV254影响较小,但藻液的DOC(溶解性有机碳)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lue-green algae) is of concern in relation to drinking water because of its ability to produce toxins and odors that can significantly impair water quality. The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toxic cyanobacteria could cause the death of the domestic and wild animals and the cases of human illness. To minimize the threat, the treatment of eutrophicated water containing algae (M.aeroginosa) was conducted via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with titanium based anode coated with RuO2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process was effective in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the algae such as M.aeruginosa. The electrolysis parameters such as: electrolysis time, current density, and electrodes distance were analyzed by the orthogonal colloc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electrolysis time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for the inhibition of the algal growth. The opti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were: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cm2 and the electrodes distance of 6 cm. The inhibitive efficiency was 92.64% with the electrolysis time of 40 minutes. The preliminary mechanism of this process was also explored an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2.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的1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密度106个/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及赤潮发生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本海域赤潮发生的历史事件从发生时间、空间、规模及种类变迁上进行归纳分析,并介绍2003年的赤潮贝毒调查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02年5月-2003年9月对渤海天津海域赤潮监控区进行了网采浮游植物的生态学调查,天津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37属68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共24属51种,占总种数的75.00%;甲藻7属11种;其他6属6种为少量的蓝藻、黄藻和金藻,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型。圆筛藻属的种类是该海域的全年优势类群,在群落总细胞数中的比例平均高达63.41%。浮游植物群落以大型细胞硅藻.甲藻占优群落为主,其平面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16.
.从胜利油田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富集分离得到菌株O 2 2,经鉴定属于铜绿假单胞菌.菌株O 2 2在海水培养基中能生长良好且能分泌色素类代谢产物.细菌发酵液经氯仿萃取并通过硅胶色谱柱分离得到桔黄色和蓝色两种色素.抑藻实验结果表明:黄色色素在较低浓度下对赤潮异湾藻以及具齿原甲藻0201 01两种典型的赤潮生物的生长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2mg·L-1),而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对非赤潮生物青岛大扁藻的生长影响不大.蓝色色素在低浓度下对藻细胞生长影响不明显(EC50>50mg·L-1),但在碱性条件下可经水解转变为黄色色素.可见,该细菌的色素代谢产物在赤潮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进一步借助紫外以及GC MS测试手段对抑藻物质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色素为吩嗪类化合物,并认为黄色色素的抑藻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1 羟基吩嗪.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一个完整的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起始─—发展─—维持─—消亡),研究水体中Fe、Mn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表层水中,赤潮发生的起始阶段Fe、Mn浓度很高,分别为大于17.8μmol/L和0.51μmol/L.随着骨条藻的增殖,藻类细胞的增加,Fe、Mn含量下降,赤潮消失后,水体中Fe含量回升:Mn含量仍保持低浓度(未检出).(2)4m层水体中,在起始和维持两阶段,Fe、Mn含量均较高,其它与表层水一致.(3)底层水体,在起始阶段,Fe、Mn含量比表层和4m层的要高,赤潮消失后,Fe、Mn含量均回升。可见,水体中Fe、Mn含量的异常升高,可能是诱发骨条藻赤潮的因子之一。赤潮发生过程中,Fe、Mn含量的变化是藻类对其吸收利用所致。每年5月到8月,为长江丰水期,迳流携带Fe、Mn入海的量也大,这可能是造成长江口外赤潮多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