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茉 《科学之友》2005,(8):34-34
被称为“大地脸上最大伤疤”的东非大裂谷一直以来就是中外科学家向往的神秘土地。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都已相继前往,探索这神奇的土地,寻找其板块分离的答案。地球上这最大的“伤疤”会变成海洋吗?地下岩石的类型如何?它目前分裂的情况如何?国外的地质学家们称,将非常接近于非洲与美洲的板块分裂,但是这种分裂也许将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伊唯 《科学之友》2005,(15):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3.
伊唯 《科学之友》2005,(8):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4.
霍支 《科学之友》2005,(8):35-35
中国首次赴东非大裂谷科考队在全国公开招募中青年科学家的消息公布后,已经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短短十余天时间,就已经有在国内外工作的1000多位博士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方式与科考队进行了联络。据科考队的组织方,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  相似文献   

5.
中国首次赴东非大裂谷科考队在全国公开招募中青年科学家的消息公布后,已经迅速在国内外传播开来.短短十余天时间,就已经有在国内外工作的1 000多位博士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等方式与科考队进行了联络.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3,(6):32-32
从2000年夏季至今,承蒙国内著名地理、地质、气象和生物等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本刊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大自然探索之旅”冬、夏科考活动。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为满足广大读者对“大自然探索之旅”的向往,本刊经过研究、精心策划,拟于2003年夏季隆重推出“大自然探索之旅”主题夏令营科考活动。有关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8.
正北极,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每年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到那里去参观和考察。一群幸运的学子,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和北极专家一起开启了迷人的北极科考之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去聆听他们为我们讲述的北极探险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1月上海天文台和联邦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之间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跨欧亚两洲的VLBI实验,测定了上海-埃弗尔斯堡的基线向量,14颗河外射电源的可见幅度和相关流量,并发现类星体1739 52具有双源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05,(8):8-8
印度洋岛民的基因暗示,最早的现代人的确是在走出非洲后前往世界其他地方定居的。科学家最近研究了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的好几个部落民族的基因,结果发现安达曼原住民拥有和全球其他任何地区居民都明显不同的基因变异,甚至这些原住民的基因与附近尼科巴群岛上的4个部落居民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13.
《知识就是力量》2014,(2):28-31
正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已于2013年11月起航,并将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建成我国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为此我们独家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李院生,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他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95年6月进入中国极地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队8辆雪地车拖拽着22个雪橇浩浩荡荡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昆仑站进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学研究室崔祥斌的冰雷达探测研究工作也随之正式展开。图为安装在雪地车的两套冰雷达的车外天线装置,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20,(9):6-10
正火星,这颗赤色星球,古往今来都充盈着迷人色彩。它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较近、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从1961年至今,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一共仅有22次。火星距离地球的最远距离为4亿千米,最近距离为5 500万千米。由于地球和火星的公转周期不同,两个行星大约每两年相遇一次,即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较近。在相遇期间,从地球上发射火星探测器可以缩短抵达火星耗时,节省燃料,从而降低探火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盘古 《科学通报》1999,44(12):1233-1234
1999年5月25日,国家海洋局局长张登义在北京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今年的7~9月间,中国国家科考队将首次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据悉,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部门直接组织对北极地区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次考察由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组成国家考察队,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此次考察,将充分显示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日益提高的现代科技水平.7月1日,将由近50名地质、地球化学、大气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生 《科学》2006,58(4):5-7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自2005年4月2日从青岛起航。至2006年1月22日靠泊青岛,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横跨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我国海洋界“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也是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8.
《科学24小时》2013,(Z1):28-29
<正>美国维珍银河公司打造的太空船二号亚轨道飞船于日前成功举行了飞行测试,在本次滑翔试飞中,研究人员将氧化剂通过动力系统喷出,以测试高空环境下发动机的状态,专家预测太空船二号将很快进行首次动力飞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首次岸基GNSS-R海洋遥感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NSS-Reflection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海洋遥感技术. 它利用导航卫星的海面反射信号可获取海浪、潮汐及海面风场等重要信息, 是海洋遥感的前沿领域. 报道了中国岸基GNSS-R海洋遥感实验—— CORE实验, 研究了利用GPS卫星直达波与反射波信号反演海洋参数的方法, 给出了有效波高的最新反演结果, 并利用同步观测进行了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京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市延庆县在筹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野外调查中,在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核心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组地层发现的大批恐龙足迹,初步研究表明这批标本可归属于覆盾甲龙类(cf.Deltapodusisp.)、兽脚类、鸟脚类及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其中大量的覆盾甲龙类足迹表明,早在晚侏罗世,冀北-辽西地区就活动着覆盾甲龙类,它们承接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义县组发现的甲龙类化石.而罕见的,极高速奔跑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揭示了独特的古行为学.延庆发现的恐龙足迹群不但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恐龙存活过的证据,而且极大丰富了土城子组的恐龙类群,为承接其后的热河动物群提供了绝好的演化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