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硕鼠》中“逝”的注释质疑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诗经)两首》中《硕鼠》一篇对“逝将去女”的“逝”是这样注释的;“[逝]往。逝将去女,将去女而逝。”我认为这一注释是谬误的。将“逝”释为“往”。已属牵强,而把“近将去女”解释成“将去女而逝”更显附会。...  相似文献   

2.
鼠,又名耗子,人们认识它的历史已经很长了,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的记述。鼠类家族成员大多不会游泳,在我国各地每年都有暴雨或洪水淹死耗子的现象,如华北农村就有“大暑小暑、灌死黄鼠”,“洪水一年地,三年没耗子”的农谚。然而分布在斯里兰卡、印度、缅甸、越南及我  相似文献   

3.
高艺唐 《科技信息》2009,(20):I0108-I0108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虽然距今已是年代久远,但其中的许多诗歌至今仍广为流传。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无不以其简洁传神的文字,纯真质朴的感情打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王锳同志《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一文(见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贵阳师院学报》),笔者读后很受启发,愿“也谈”己见,就教于王锳同志、读者、方家。题中“古汉语”系泛指文言,是相对现代汉语也即白话说的,不限指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所”的用法与词性,论述限于动词前面的“所”,且偏重于“所”字结构中的“所”,“所”字结构自是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名人造字小辑》(93.10.16《联合报》)、《齐白石造“烤字”》(94.1.15《团结报》),皆言汉字中原无“烤”字,此字为齐白石所造:三十年代初,北平一家饭店老板,请齐白石题写“清真烤肉苑”招牌,齐白石遍查字书,并无“烤”字,于是“自造”此字,挥毫题写。题毕,又自注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据说,“从此才有‘烤’字。” 此则逸闻趣事,也许确为事实:它不仅表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凡的创造力,而且也显示出他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因而,对世人颇有启发。 然而,“烤”字是否“从此才有”呢?却是不应轻易便下断语的。齐白石查出而得,并不等于前此便无此字。  相似文献   

9.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而它们都源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示”部字的语义,来挖掘上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11.
细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察觉到他在谈论贾岛《题李凝幽居》诗中的“推”、“敲”二字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漏洞。从他书中出现的漏洞出发,结合《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推敲”的典故、“敲”字的合理之处、“推”、“敲”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敲”字比“推”字更具合理性,最终认定“敲”字仍然是原诗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殷商甲骨文中的“尸”字指称东方之人,后字义有所衍化,亦用来称谓祭祀之时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或神主、神象等。“尸”字在《山海经》一书中被频繁而灵活地使用,究其内在联系,当与东方方士的习惯用语相关。本文在分类诠说《山海经》中“尸”字诸义的基础上,再论及夏耕之尸和鳖灵之尸,力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一点儿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以往楚辞研究者训释屈原《东皇太一》中的“蕙肴蒸”、《云中君》中的“极”,有不妥之处。通过考稽相关古典文献资料 ,可知《东皇太一》中的“蕙肴”为连文 ,“蒸”用作动词 ,不为“荐”字之讹 ;《云中君》的“极”是“亟”的借字 ,意为“屡次”、“每每”。  相似文献   

14.
“以”字是用法较复杂的文言虚词。本文归纳、总结了《孟子》中“以”的用法,“以”用法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介宾词组。做连词与“而”字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将古书中“唯(恣、纵)……所”句里“所”字,解为疑问代词“何”,则怡然理顺,解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则杆格难通。兹讨论如下,求教于同仁。一、一般古书注释把“唯(恣、纵)……所”句的“所”字俱作特别的指示代词。如刘世南、唐满先译注《古文观止》,在苏轼《放鹤亭记》“纵其所如”注:“不合语法,和‘纵一苇之所如’同病。”这是误指古人瑕疵之一例。还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触龙说赵太后》“恣君之所使之”。蒋绍  相似文献   

17.
各个层次的高等学校的文科类,几乎没有不开《古代汉语》的,学习古汉语,主要困难不在虚词,也不在语法,而在实词,可见研讨有关古汉语实词的学习,是切中实际需要的。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词的内涵比较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如《滕王阁序》同一段中的“岂效穷逮之哭”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两个“穷”字便意义有别,前一个“穷”字指“道路阻塞不通”,后一个指不得仕进,不能显达”,意义较虚,那么《桃花源记》“欲穷其林”中的“穷”与前面两个“穷”字意义就相去更大,词性也不同了,动词带宾语,意思是“寻找  相似文献   

18.
《诗经·邶风·泉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对于其中的“肥泉”一词,历代注家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尔雅·释水》中“归异出同流肥”一句也被用作《诗经》注家解释“肥泉”的依据。但是由于解读“归异出同流肥”句时,有将“归”字并入此句“归异出同流肥”,和将“归”字归为上句的“汧出不流归,异出同流肥”的两种句读,致使“肥泉”的含义更加含混不清。通过梳理分析关于《尔雅·释水》篇“归异出同流肥”以及《诗经》“肥泉”的不同观点,可以明确《尔雅》中“肥”应作“归异,出同,流肥”解读,而《诗经》中的“肥泉”应指的是卫地的水名,其“肥”字也应做“归异,出同,流肥”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六跪" 辨     
《荀予·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予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内传》、《抱朴子》等古籍中的《五岳真形图》,疑是对自然抽象、象征之似字图符;《道藏》平面图型《真形图》,恐是元明间道士所伪造之“古本”,而非原六朝山河平面图;岱嵩明刻《五岳真形图》,疑由元代《五岳真形符》演变而成,并体现出明代复归民俗自然神的巫教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