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相应膦二氯化物与2,4,6-三叔丁基苯基氨基锂的反应,再经1,8-二氮双环「5.4.0」-7-十一烯脱氯化氢合成了两个新的氮杂磷烯化合物。与二磷烯比较,分析了它们在核磁共振磷谱中化学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1,8-二氮双环〔5.4.0〕-7-十一烯存在下,2,4-二叔丁基-6-甲氧基苯膦和硒反应得到一个新的磷-硒环状化合物,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反应。它与酰胺反应以较好的产率给出相应的硒代酰胺。  相似文献   

3.
由芳香醛,异丁醛,三氯化磷和乙醇为原料制得中间体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乙烷-2-氧(DPDO),用DPDO与由芳醛和对苯二胺缩合制得的席夫碱(SB)经Pudovik加成反应,合成了系列膨胀型阻燃剂N,N′-对苯二胺基-二苄基-α-氨基-1,3,2-二氧磷杂环磷酸酯(A1-A12),并用IR,NMR,MS等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磷钠盐-醇-有机溶剂-水体系微乳液的性质,得到了其结构参数,并讨论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近十几年来二氮磷五员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一概述,并从含有P-P键的二氮双磷杂五员环,不含P-P键的二氮双磷杂五员环化合物,具有生活活性的二氮磷环戊烷和其他类型的二氮磷杂五员环化合物四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以五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案研究氮、磷、钾、硼及密度对杂交油菜的增产效应,通过结果分析和微机的模拟寻优找出了亩产125K-g及150K-g以上适宜的施肥量和密度,为生产提供了高产栽培优化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5—氟尿嘧啶—1—基磷二肽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二环己基碳二酰亚胺(DCC)/1-羟基苯并三氮唑(BtOH)为偶联剂,通过液相偶联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5-氟尿嘧啶-1-基磷二肽化合物,收率达58.2%-77.8%,所有化合物经1H NMR,^31P NMR,IR光谱和元素分析证实,提出了合成中间体5-氟尿嘧啶-1-基乙酸的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且产率高,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HL-60和BEL-7404癌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新颖的手性胺基磷配体,6,6'-二甲氧基-2,2'-双(二苯胺基膦)-1,1'-连苯的铑铬合物应用于烯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发现这个铑络合物是一个有效的手性催化剂,各种手性胺产物的转化率为100%,光学选择性(ee)也达到了51%-43%。  相似文献   

9.
以水合五氧化二锑(HAP)为基本合成了水合五氧化二锑-磷钼酸铵(HAP-AMP)复合无机离子交换剂,并研究了基体陈化时间对复合交换剂性能与结构的影响。通过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X射线衍射(X-RAY)、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方法的研究,探讨复合机理。结果表明,复合交换剂性能稳定;复合并未导致新物质产生,但AMP原子已深入HAP晶格,且界面上有N-H氢键生成。  相似文献   

10.
PS-I型阴离子淀粉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干法工艺,以磷酸一钠、磷酸二钠和三聚磷酸钠作酯化剂,脲作氮化剂和催化剂,合成了PS-I型阴离子淀粉。实验对制备因素、温度、酯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作了全面考查。实验结果表明用三聚磷酸钠作酯化剂比磷酸一二钠为好,反应在130-140℃,2-3小时,可以获得白度75-80,给合磷为0.50%左右,含氮量≥0.4%的制品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鸡蛋中三聚氰胺的方法。样品用1%三氯乙酸和2.2%乙酸铅超声提取。色谱柱为HypersilODS100×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辛烷磺酸钠离子对试剂(pH=3)=15:85(V/V);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40℃。三聚氰胺在0.2μg/mL~1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空白样品中添加0.2μg/mL、0.4μg/mL、1.0μg/mL三个质量浓度的标准工作液,回收率在82.0%~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6.81%(n=9)。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采用广义梯度近似的PBEsol+U方法计算了ThO2﹑PaO2﹑UO2﹑(Th, Pa)O2和(U, Pa)O2的结构、力学、电子和光学性质. 结构优化的结果表明PBEsol+U方法能对锕系氧化物ThO2﹑PaO2和UO2提供较好的晶格参数和力学参量. 计算ThO2﹑PaO2和UO2的晶格参数和带隙与实验值和相关理论值做了比较,且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同时,(Th, Pa)O2和(U, Pa)O2的晶格参数处于ThO2与UO2之间,同时预测(Th, Pa)O2和(U, Pa)O2的带隙也处于ThO2与UO2的带隙值之间. 电子性质计算表明PaO2和UO2是Mott绝缘体,而ThO2是电荷转移绝缘体,这些是和实验和理论结论是一致的. 而(Th, Pa)O2和(U, Pa)O2在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有显著的自旋极化效应,且导带分别主要是Pa-5f和U-5f电子态占据. 最后,对比分析了这些体系的光学介电函数的实部和虚部以及光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脲—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对白乳胶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脲-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改性白乳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UMF可使白乳胶的耐水性明显改善,同时也提高了白乳胶的粘接强度。该改性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成本较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含磷单体、三聚氰胺、苯酚和甲醛为原料, 合成了一种含磷含氮酚醛树脂(NP-PF).将NP-PF与F51环氧树脂复配并固化, 并对其固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同时考察了固化物的耐热性能和阻燃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高含量的NP-PF能够提高NP-PF/F51体系的固化速率;NP-PF/F51固化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在NP-PF/F51固化体系中加入少量Al(OH)3, 能够达到UL94V-0级阻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三聚氰胺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经物理研磨和高温热解得到氮掺杂石墨烯(三聚氰胺-N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量显示,所制备的三聚氰胺-NG厚度和表面褶皱较掺杂前略有增加.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在三聚氰胺-NG中氮元素以吡咯N、吡啶N和石墨N 3种形式掺杂在石墨烯中,它们的比例分别是14.5%、24.5%和61.0%.同时运用循环伏安法(CV)和旋转圆盘电极技术(RDE)测试了三聚氰胺-NG在碱性介质中的氧还原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商业石墨烯和由聚吡咯为氮源制备的氮掺杂石墨烯(ppy-NG)相比,三聚氰胺-NG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较正的氧还原起始电位(-0.09V),并且电催化还原氧气时主要为4电子反应.由于其较高的氧还原性能和较低的成本,三聚氰胺-NG在碱性燃料电池阴极电催化剂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溶剂热体系中, 将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H2HIPA)和4,4′-二(1H\|咪唑-1-基)-1,1′-联苯(4,4′-DIB)与Mn(Ⅱ)离子组装得到配合物Mn[(HIPA)(4,4′-DIB)] (1).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配合物1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包含二核的Mn2(CO2)4结构单元. HIPA2-连接Mn2(CO2)4形成二维结构, 4,4′-DIB进一步将该二维结构连接成pcu型的柱层式框架. 在相似的合成条件下, 用(E)-1,2-双(吡啶-4-基)乙烯(DPEE)代替4,4′-DIB, 得到配合物Mn[(HIPA)(DPEE)]·xGuest (2). 配合物2结晶于单斜的P21/c空间群, 结构中的Mn(Ⅱ)中心与羧基形成Mn2(CO2)4次级结构单元.  配合物2的结构是一个具有sql网络的二维结构. 氮杂环配体的结构差异使Mn2(CO2)4单元在配合物1中是立体构型, 而在配合物2中为平面结构; Mn2(CO2)4的不同构型导致配合物1和2的结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合成了间硝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HL)及其与Cu(OAc)2、Ni(OAc)2、Co(OAc)2、Mn(OAc)2 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8.
待测样品以适量1%三氯乙酸溶液提取,2%乙酸铅溶液沉淀蛋白,离心后上清液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直接进行HPLC分析.据此建立了蛋白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检测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2.0 mg/L,r =0.999 5,检出限为0.14 n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准确排除阴性干扰,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研究了有限维半单李代数上的范畴O表示,受此启发,本文定义了Uq(sl2)上的范畴O,并且证明出范畴O是一个既是Noether范畴,又是一个Artin范畴,然后给出Uq(sl2)的中心特征标的定义,并利用它讨论了范畴O的分解,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Ce(NO3)3·6H2O和(NH4)2CO3为沉淀源,搀杂稀土氧化物Sm2O2,利用柠檬酸作为络合剂和分散剂,制备出纳米(CeO2)0.86(Sm2O3)0.14.并采用TEM、XRD等方法对其热分解所得纳米(CeO2)0.86(Sm2O3)0.14的形貌及结晶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加入量的增加,焙烧生成的纳米(CeO2)0.86 (Sm2O3)0.14颗粒的形貌从纳米线向类球形颗粒变化,所得(CeO2)0.86(Sm2O3)0.14为立方萤石结构,且随焙烧温度的提高,晶化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