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而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论语><孟子>等早期儒家文献论述了儒家思想的和谐特色和儒家的和谐主张.儒家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的思考,尤其是对人际关系常与变的思考有伴随人类社会的永久价值;儒家为人类规划的理想社会,在经过20世纪各种实验的兴奋和沮丧,对结果公平、实质公平失去信心后,更显出了它的光彩.如果人类有更高的自觉,迟早会体会到儒家的思考和主张比所有未行的设想和已行的制度--包括现在世界上声势最大的一人一票的票选体制--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3.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思想是在研究马克思理论和弗洛伊德思想各自的局限、共同基础以及二者互补性的基础上,将二人思想进行嫁接、浇铸而成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以及人的异化,但整个思想对马克思理论做了人道主义的歪曲。  相似文献   

4.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自然科学在带给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出现了危机。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展开对弗洛姆的人生哲学研究,探讨了弗洛姆的人生哲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意义,强调大学教育一定要注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中的理论分析了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霍顿的性格特征。霍顿陷于人类的共同困境———孤独之中。他尝试了种种解脱的办法 ,却都没有成功。摆脱孤独的唯一途径就是爱———作为一门艺术的爱。霍顿虽然并不完全具备爱的四个重要因素 ,然而对小说文本的细致分析表明小说的结尾是一个蕴含着希望的结尾 :霍顿是有希望走出自我 ,融入社会的。不是向社会中的虚伪屈服 ,而是学会怎样去爱 ,学会包容和接纳  相似文献   

6.
在弗洛姆笔下,和谐社会具有十大基本特征:它是全人类享有永久和平的社会,是真正富裕的社会,是健全的即符合人类真正需要的社会,是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消除了人的异化的社会,是创发性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实现了母权制与家长制的统一,以人的精神健康为重要标志,以爱、自由、民主与平等为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弗洛姆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人性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性观。他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自由、异化等观点,不同于马克思的革命实践,侧重于从心理道德上寻求人性的发展。从继承、相通、再构三个方面展开,弗洛姆深切关注的人性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是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以及如何建构健全的人性之路,在侧重叙述弗洛姆人性思想的同时与马克思的人性观进行了相关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中世纪的波斯人对爱的看法以及波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苏菲派对于真爱的定义以及寻找真爱的途径。由于苏菲思想对整个波斯文学的影响非常巨大,中世纪波斯大诗人的诗歌中或多或少都带有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在苏菲思想的背景下,本文将分析苏菲派大诗人萨纳依(Sanā’ī)的作品片段《关于爱》。1了解苏菲派关于爱的定义及理解将有助于对该类文学作品的赏析。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早期作品《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人物所具有的相当复杂的性格结构。从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埃.弗洛姆关于人的不同类型的性格取向与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关系理论的角度,探讨该剧中人物悲剧的根源,揭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重读《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物质财富已然富足,但社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全,人也没有达到自我支配的自由,而是屈从于一种匿名权威。埃里希·弗洛姆的"不从"理念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中人的异化状态的抗议,但理论的人道主义性质,注定了抗议的呼声难以使荒野转变成良田。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的性情观,根源于情感因素在古代先民神性思维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论语》中,孔子将积淀于先民神性思维和文化中的情感因素释放出来,通过“内在化”的途径返回灌注于人本身,以图引导人跨过“文明”的门槛,获得超越于“活着”的价值。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将孔子关于人性、关于情感的思考,化入各自的学说之中,并最终演绎出儒家性情观的各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2.
陈小饮 《科技资讯》2007,(22):121-121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教育家,作为一位充满人类之爱的教育改革家,他是外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践教育爱的教育家.本文阐述了裴斯泰洛齐"教育爱"的理论并分析这一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场所精神,就整个人类而言,是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场所所具有和应该具有的精神,不仅来自于其空间的独特气氛而且也是人的创造与想象力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抓住人的心理在管理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方式和手段彳艮多情况下抓住人的心理去管理一个组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子贡赎奴》这个典故为例,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激励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要的不仅是魄力.也需要严格遵守规则,不仅需要有大局思想,更需要有长远眼光。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解读: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曾说:"爱是一种主动性。"意义疗法的鼻祖弗兰克(V.E.Frankl)说:"爱是一种优雅,我们不能指望它给我们带来利益。他们都在强调爱是一个主动的产出的过程。我们以爱的姿态投入生活,并不指向结果,而是看重自己拼搏过、坚持过,哪怕是伤痛,都是爱的勋章。"淤青、熬夜、成捆的复习材料……愿意承  相似文献   

16.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宣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消费景观王国,资本所刻意建构的消费社会景观是在物质对人异化基础上的再度异化,整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一种"景观拜物教"。"景观"窒息了人的创造性与革命性,使人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主体从被殖民转向自我殖民。"景观社会"理论揭露了资本的意识形态控制,在更深层异化统治中寻找人类自我解放的可能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尖锐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两个层面来探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希望主题.第一个层面是人们对爱米丽的同情和包客,这是人与人维系和谐的重要因素;第二个层面是从题目出发引出福克纳的潜在问题即玫瑰献给了谁,答案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即艾米莉所象征的过去的文化.最终得出结论,福克纳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在新旧文化交替的动荡年代爱米丽作为旧文化恪守者的悲剧人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向我们委婉的告知: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继承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自由的获得与自由的丧失视为共生的两极,人类越是获得自由,同时也就意味着越是丧失自由。现代人陷人了普遍的生存困惑中,从而选择了"逃避自由"。  相似文献   

19.
在斯宾诺莎看来,自然是万物本质及存在的唯一原因,自然是人生存无法摆脱的必然性,人与自然和谐有其必然性;在自然的必然性背景下,人的自由在于和整个自然的必然法则和谐一致;爱自然是人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的至善理想、幸福生活实现于对自然的爱中.  相似文献   

20.
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爱的概念、理论、测量以及爱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阐述.爱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持续终身对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强大影响力的物质,是人类物种特有的天生的倾向,积极心理学中对爱的研究将丰富幸福的研究并找到一条新的通往幸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