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跨文化的交际传播活动中,翻译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是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翻译,阐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质,阐述了跨文化翻译行为的基本特点,分析跨文化式翻译传播属性及因素。以期为跨文化传播下的翻译活动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被应用于传播的诸多领域,为传播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当前,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借助编码解码理论,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思考:充分理解与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适度的文化移情,借鉴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素材,高度重视翻译编码等。  相似文献   

3.
约翰·坎顿(John Condon)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传播学家。在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中,他强调和重视透过文学艺术(尤其是小说和电影)的传播现象来分析不同文化类型的社会沟通。文学和艺术对于我们理解另一种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在较长的时期里,这一有效的探讨途径未引起们的重视。坎顿认为,是所谓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对象、方法和视角上的差异与分立造成了这种情形。在《通过文学与电影探讨跨文化交流》一文中,坎顿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研讨思路。 一、关于“跨文化传播”的范畴和课题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传播”具有自身的理解体系和研究课题;作为应用领域的一种知识或技能,“跨文化传播”首先“具有美国味儿”,其模式和术语大都是美国人制造的。 人们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肯尼迪时代,即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原因是,“美国和平队”的出现和各种新兴学科的诞生,这使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具有跨文化传播特性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实现了在国内外的跨文化传播,会徽"中国印"是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开闭幕式从多方位解读了北京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特点,颁奖仪式中的中国元素充分展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北京奥运传媒是奥林匹克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针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中存在的传播理念滞后、综合型人才缺乏、跨文化传播载体老旧等问题,提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发展须明晰跨文化传播理论,培养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完善跨文化传播交流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传播媒介,发挥民俗旅游功能等措施,旨在优化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的传播途径,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跨文化传播理论提供借鉴思路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群体传播学皆产生于此,而对日常生活中时尚现象的传播研究仍尚付阙如。本文将从传播的内涵及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着手,探讨"时尚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分支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进而指出,时尚传播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门横跨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当下传播学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具有鲜明工科和艺术特色的武汉纺织大学既要融入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更要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创设"时尚传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密相连。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条件,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呈现着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砥砺着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浅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差异文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当文化多样性影响到了传播的性质时,跨文化传播就产生了。因此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最终在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等诸多差异中寻求传播的平衡点,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所存在差异的陌生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即对如何在差异文化中寻求传播的平衡点进行简要分析,着重说明如何降低跨文化传播中差异的陌生感。  相似文献   

9.
刘靖 《科技信息》2010,(32):I0009-I0009
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广告传播作为商品国际营销传播中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论文分析了申西文化差异影响下的跨文化广告传播,井结合义乌企业实例,着重阐述义乌商品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略,试图为义乌企业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义乌商品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研究在加快义乌商品的国际化进程,实现跨国营销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既有强权的军事、政治途径,又有和平的外交、宗教、移民、教育途径等.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的必然产物,拓展汉语传播途径,促进汉语走向世界,是丰富和发展自我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美国西进传播问题的研究极少。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对西进传播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较深入地分析总结了跨文化的西进传播的一般特点,如以英语为通用语言、非语言信号在人际传播中占重要地位、一般要经过二级或三级传播、移民到美国的时间愈久效果愈好等。文章还认为,跨文化的西进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加强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美国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并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唐卫华 《长春大学学报》2012,(10):1285-1287
经济的全球化使广告的跨文化传播成为必然。做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广告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受到文化因素的重要影响。透析两种广告跨文化战略的实质,结合文化论视阙下的翻译理论,才能够真正成功地进行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梁怡 《甘肃科技》2011,27(15):72-73
从平面广告角度谈广告跨文化传播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应跨民族,跨地域传播"共通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运用广告目标受众所熟悉的民族性、区域性的视觉符号和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势能是跨文化传播的动力来源,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有效性正是取决于背景文化(体)对对象文化(体)积累的文化势能的大小。提升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效果必须努力扩大和积累背景文化(体)的文化势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中国日益崛起之国际影响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并不匹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误解误会并不鲜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出访轨迹遍及全球,并且在海外主流媒体发表大量署名文章。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来看,这些署名文章传播渠道直接、内容丰富、手段多样,是新时代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新范式。从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来看,这些文章旨在推进民心相通;从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来看,这些文章主要讲述中国故事;从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来看,这些文章寻求共识促进共通。在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梳理和研究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对于提升中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梳理文化自觉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关联,探讨文化自觉视角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国家文化战略.立足于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自觉,"全球本土化"成为中国武术对外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的重大战略理念,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战略实施方案是跨文化的全球整合营销传播,而目前战略重点则是服从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武术国际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九个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对于健康传播的定义,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承认健康传播(研究)的多维性和多层次性。从这一点出发,在“接合”健康传播研究的不同维度和层次的基础上,以健康传播研究的两个主要维度传播学维度和社会学维度为基本坐标,可以建构出一种新的“健康传播研究领域划分模式”,从而划分出健康传播研究的若干领域和九个重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际传播学作为美国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初创、基本形成和不断丰富的历程。伴随着学科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呼应关系,众多理论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且对当代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针对中国传播学研究在整体上尚未对国外人际传播学的研究成果给予足够重视的情况,2006年,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对美国相关学者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目的是希望立足当代,通过最新的资料,围绕美国人际传播学及深受其影响的国际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在发展脉络、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关问题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获得印象,并建立理解、分析和借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在这个交际过程中,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构建,倡导形成目的地与客源国文化之间的和谐形态,并实现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传播学是教育与传播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因此,要对教育传播系统特性的研究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需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通过对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教学规律,以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教育传播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