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6h一次的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三门峡市2016年6月5日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是在高空西北气流背景下产生的,850hPa的低涡和地面辐合线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热力不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的加大是导致对流强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增强了雷暴单体的发展强度,对飑线的增强及有组织性起到重要作用;低层正负速度大值中心可以很好地指示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1°×1°)、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拼图等,对2014年7月12日—7月13日与10月30日两次飑线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500hPa上游均有高空低槽,槽后的冷平流与江西境内的暖平流相遇,从而触发对流天气,7月12日至7月13日为东北-西南向具有较大范围的高空槽影响,10月30日为短波槽影响。由于10月30日有冷空气介入,产生对流天气的时间较短,没有明显发展,以雷暴天气为主,而7月12日至7月13日飑线的发展高度较高,出现更明显的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3.
雷星宇  刘程 《河南科技》2020,(28):139-141
本文利用多元观测资料对2018年3月4日发生在南昌市的一次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到一些启示。从天气尺度来看,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高低空急流与地面低压倒槽以及辐合线等多个系统相配合下发生的。雷达观测显示,不断出现的线状对流单体逐渐演变成较大尺度的弓形飑线回波,弓形回波的移动速度可以定性判断地面大风级别,同时反射率因子特征以及基本径向速度特征对本次十级以上雷暴大风的临近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邢甘甜 《河南科技》2020,(26):151-154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5月29日三门峡市冰雹天气的产生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雹过程是在高空处于槽前西南气流的背景下产生的;700 hPa和850 hPa的切变线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0℃及-20℃层高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上冷下暖的热力不稳定度和垂直风切变促使强对流发展;做冰雹的短临预报预警时,或许ET和VIL应该优先于CR或R监测,能更好地达到预报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汤晨冰 《河南科技》2022,(5):116-119
通过对河南省一次深湿环境下的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探空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得到过程预报着眼点.深湿环境下,当中层有冷平流入侵,冷中心下方有暖脊发展,造成冷暖叠加且低层有较强风切变时,有利于强飑线的产生;初始阶段地形抬升对系统的发展、增强起重要作用,成熟阶段阵风锋抬升促进系统进一步增强;雷达风廓线产品中低层"ND"区与...  相似文献   

6.
利用温州一体化平台数据资料、温州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气象自动站资料等,本文对2019年4月23—24日平阳县连续强冰雹天气过程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200 hPa西风急流、850 hPa西南气流的天气背景下,探空的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均十分有利于冰雹在雷暴单体中的维持和增长;常规多普勒雷达产品回波反射率因子表现出十分典型的超级单体雷暴回波特征,出现了三体散射回波;双偏振雷达的ZDR、KDP等参量能有效地提高对冰雹的识别能力,HCL产品能直观地识别出粒子形态,对降水粒子的种类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数值预报、卫星云图等,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15年8月3日傍晚前后发生在河南省新乡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发现:这是一次高空冷涡后部西北气流携带冷空气南下,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下,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本次强对流过程是东北冷涡与副高共同影响的,降水强度大,强降水持续时间短,落区难以把握,强降水的落区及系统移动方向受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和高空引导气流影响较大,是本次预报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16年7月30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边缘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前期的高温高湿、显著的不稳定层结、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最终导致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利用MICAPS系统中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以及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17日白银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东移南压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切变线、低涡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低空显著西南气流为暴雨过程建立了水汽输送通道;(2)低层水汽辐合形成比湿为11~13g/kg高湿区,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3)低层正涡度中心、散度上正下负的配置,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4)K指数〉40℃、θse高能舌使得大气不稳定层结增强,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和能量条件;(5)多个中启尺度对流云团沿700hPa低涡切变发展合并北上,是此次局地暴雨产生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CLC-11-D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以期提高环境气象预报水平。【方法】统计2015—2020年霾天气过程中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和风场特征。【结果】霾日数年平均为62d,呈逐年减少趋势;霾在冬季发生最多,其次是春季,冬春季霾日数占全年霾日数的82.1%;地面~1 000 m大气层霾出现的概率随风速增大而减小,风速≤6 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6m·s-1<风速≤8 m·s-1时霾减弱,风速>8 m·s-1有利于霾的消散;1 000~1 500 m大气层风速≤8 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1 500~2 100 m大气层2.1m·s-1<风速≤6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2 100~3 000 m大气层4.1 m·s-1<风速≤8 m·s-1最有利于霾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地面~1 500 m大气层霾出现时风向没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日至1月23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发生的一次极端低温天气进行分析。此次极寒天气持续时间长,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偏北,在副高连同阻塞高压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气温异常偏暖,暖空气控制了北极,极涡南下维持,造成本次降温及低温过程。通过对比多模式预报结果,对以后发生类似的天气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NCEP逐6h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形成原因等方面,针对1994年1月4日至5日呼伦贝尔地区低温极寒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乌拉尔山高脊发展,导致极涡地区冷空气南下爆发,强盛的冷平流和地面辐射降温是造成极寒天气的主要原因,对今后发生类似极寒天气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和自动站等探测资料,本文对2018年7月9日至10日商丘市夏邑县出现的局地暴雨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切变线、地面倒槽;冷空气的扩散触发了地面暖倒槽中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辐合主要出现在低层,而且辐合不强,这是商丘没有出现区域性暴雨的原因之一;假相当位温和k指数均较大;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乡镇雨量站监测资料,对2015年6月23-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上高原低槽东移、700h Pa西南涡、850h Pa低涡切变、冷空气南下以及地面倒槽的维持发展,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垂直方向深厚的水汽层和水汽通量辐合是产生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余佳 《河南科技》2022,(1):113-116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1月23日和24日连续两日的vaisala自动观测的风、温度、能见度数据以及探空图数据,从辐射雾发生和消散的几大原因对这两次辐射雾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了连续两日出现大雾过程的原因以及第二日过程中能见度在日出后再次转差的原因.分析发现:空中污染物多,PM2.5数值大的时候容易连续几日出现早间辐射雾...  相似文献   

16.
吴文华 《河南科技》2021,(2):149-15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1°×1°6 h再分析资料和自动雨量站资料等,对洛阳市2017年9月24日至10月17日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的偏东、200 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维持、副高的西伸北跳、西风带短波系统活跃、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是这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