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讯无处不在,一个全球化的城市,一个智慧型的国家。这就是新加坡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自从1981年启动第一个国家信息化项目以来,新加坡很快发展为亚洲乃至全球信息化建设最先进的国家之一,这无疑将对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借鉴作用,而中国和新加坡在信息产业领域又存在非常大的合作空间。因此,新加坡自然成为我们日渐关注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建设》2014,(8):10-13
为了学习和借鉴新加坡智慧城市及信息化领域的先进经验、商业模式与成果,探讨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管理与发展,我们于2014年6月24日-27日组织了“新加坡智慧城市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3.
为了学习和借鉴新加坡智慧城市及信息化领域的先进经验、商业模式与成果,探讨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管理与发展,我们于2014年6月24日-27日组织了“新加坡智慧城市考察活动”。在为期四天的考察活动中,先后拜访了新加坡国家信息与通讯发展管理局、新加坡信息通讯工商协会和新加坡电信,就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和服务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时实地考察和体验了“智慧水务”和“智慧交通”两个典型的成功案例。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技术解决方案和管理理念通过精美的展示,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的核心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加坡经过多年摸索,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运行新的信息化推进机制.2000年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信息化应用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全球经济论坛《2004-2005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排名世界第一,连续五年在埃森哲《全球IT报告》中被评为全球三大最佳电子政府(即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三国)之一.目前,新加坡已形成一套包括管治理念、组织体制、决策机制和运作体系在内的,适合国情且比较成熟的信息化应用推进体制、机制和法制,尤其是政府信息化在建设广面、应用深度、政务与经济社会融合度三个方面突现显著成效.现就成功的核心因素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为了在21世纪取得成功,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新加坡政府提出了跨世纪的信息化建设宏伟蓝图——继续推进新加坡世界级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强新加坡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使之成为重要的国际枢纽,在全国形成一个信息化的智能岛。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目前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新加坡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几乎为零的城市小岛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发展成为一个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与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推动有着很大关系.其"威权制"成功经验主要有:系统且有所超前的、与时共进的信息化规划;电子政府--政府的积极示范和大力引导;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合作”的重大举措,2006年3月13~30日,“电子政府使公共服务事业转型”首期培训在新加坡举办。上海市信息委及区县信息委的15位干部,参加了这一培训,并结合学习、参观内容,进行了深入而卓有价值的思考,本文作者正是其中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1.建设信息化政府的背景当前,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开始迈向信息社会,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信息化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化的推进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总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将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政府1993年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举措,触动了世界各国;欧共体、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等都相继推出了结合本土情况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1997年,美国政府又提出了“数字化地球”这一全新的理念,将人类与地球相关  相似文献   

9.
黄卉 《上海信息化》2008,(11):74-77
新加坡,这个面积只有647.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00万的“城市国家”,以一种相对超然和高瞻远瞩的视角,成功引导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如今,连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和加拿大的一些省,也都以新加坡为样板,来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府。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任何国家的城市,在社会发展中都扮演着领先的角色。随着全球信息革命的到来,城市信息化便成为任何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先锋。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对实现国家信息化并顺利过渡到世界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就亚太地区而言,城市信息化建设正方兴未艾,新加坡的“智慧岛”、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走廊”、香港的“数码港”……,各有特色。我国也在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今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CIAPR 2000 SHANGHAI)对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自从1993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l)行动计划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把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列入本国的发展战略,日本提出建设高速通信新干线、新加坡提出智慧岛展望计划,我国也正在积极组建国家信息网,并与国际信息网连接.信息化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深的影响.因此,建设杭州市的科技信息网应及早提到议事日程.1.国内建设现状建设国家科技信息网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进程验证了信息化发展走向智慧化的趋势:美国纽约在世纪之交就将"更智能化的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下一个十年计划的发展目标;2006年新加坡颁布了"智慧国2015"的信息技术十年发展目标。最近,《上海市国民经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在政府信息化的推动进程中,一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做法.在世界信息化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对比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统计署网站,似乎都没有新加坡统计署网站来的有趣。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是一个704平方公里、人口448万的岛国,为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推行“政府信息化”并效果显著的国家之一。目前,新加坡政府提供1600余项电子政务服务事项,97%以上的可执行服务网上办理。88%与政府办理过事项的人至少有一次采用电子方式完成,满意度高达81%。连续五年在埃森哲的《全球IT报告》中被评为全球三大最佳电子政府(美国、新加坡、加拿大)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前联网发展的结构性疲软,许多国家正纷纷向宽带时代迈进。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1999年2月公布的一份情况报告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宽带服务”的概念。与此同时,美国已开始建设速率达2.5吉比特/秒的Internet2(高速校园网)和“下一代因特网”(NGI)。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不甘落后,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岛”计划(即新加坡一号网)。我国也已经加快了信息化进程。2000年12月,由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承担建设和运营的中国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CNCnet)一期工程开通并投入试运营,标志着中国信息业务从窄带时代发展到宽带时代。各国…  相似文献   

16.
政策     
《信息化建设》2005,(4):59-59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电子政务的部分;政协一号提案呼吁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案》;我国年内筹建电子监管体系提高网络交易信誉度;全球信息化排名:新加坡第一,中国升至41位;国信办发布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3月9日发布了2004至2005年度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该报告显示,新加坡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除新加坡高居榜首外,亚太地区也表现不俗。中国香港、日本名列第七、第八位。印度由第45位升至第39位。中国则由第51位升至第41位。  相似文献   

18.
政策     
《信息化建设》2005,(7):60-60
我国正在编制《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电子支付有望具有纸质支付凭证的同等效力;证券信息化标准《证券交易数据交换协议》发布;黄菊强调:要进一步推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加坡将与中国共谋合作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动态     
[政府] 2004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在北京召开 2004年12月13日,"2004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在北京召开,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水利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4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明确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2004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将"全面加强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近期,水利  相似文献   

20.
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温州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城市,温州的信息化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温州信息化建设。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数字温州建设已成为加快温州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