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改变,黑客从原先纯粹技术精英演变为一种极其复杂的现代文化.当代青少年处于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养成的成长期,好奇心切、自律性不足.黑客文化会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削弱是非鉴别能力和自我道德束缚,导致丧失道德责任感和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泛滥.针对受黑客文化影响青少年做出网络入侵行为并带来危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方道德心理学基于规范、习俗之别明确区分了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但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领域的内容和结构可能存在差异.近期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与西方人的道德领域划分不同,中国人把"不文明"作为典型的不道德行为,并以"文明"程度作为判断一个人行为道德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基于"文明"的道德判断提示我们,社会规范的界定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3.
黑客的类型     
由于黑客袭击网络的目的和目标并不一致,所以黑客行为的特点也不统一,据此我们可以将黑客分为不同的类型。1.恶作剧型这类黑客喜欢侵入一些较为著名的网站,并在网页上写入一些文字或贴上一些图片,以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显示自己对网络袭击的技术水平。这类侵入多为给站点开玩笑,或篡改站点的某些数据,愚弄普通访问用户。例如,黑客可能修改网页中待售商品的价格,使之大幅度降低,让消费者误以为价廉而大量订购。从而与站点产生纠纷;或者,可能会在网页上以一名少女的口气发布求爱信,  相似文献   

4.
黑客,一个原本不含任何贬义色彩的词语,现在却成了网络入侵者、破坏者的代名词。人们更多地将它与犯罪、邪恶、丑陋、卑劣等语词联系在一起。笔者想对黑客一词的起源及其词义的延伸和语体色彩的变化作一简要分析,让读者对黑客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 “黑客”的本义“黑客”是英语词语hacker的音译。hacker一词来源于英语动词hack,意为“劈、砍”,有“开辟、创新”的含义。hack这个词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麻省理工学院(MIT)学生的流行俚语。1990年,MIT博物馆发行的刊物中说,50年代MIT学生所说的hack就是指非恶意并且又有创意的行为。对于hacker的定义,美国《发现》杂志给出了五种解释:1.研究计算机程序并以此增长自身技巧的人;2.对编程有无穷兴趣和热忱的人;3.能快速编程的人;4.擅长某专门程序专家;5.恶意闯入他人电脑或系统意图盗取敏感信息的人。日本的《新黑客字典》给出的定义为:“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了个人才干的人,他们不像大多数电脑使用者只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了解的狭小的部分知识。”黑客的本义更多的是一个褒义色彩的词语。二 “黑客”词义的延伸20世纪50年代之后,hack这个词有了“更尖锐”“更叛逆”的意思。这一语义的延伸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中期的美国充满了喧嚣与激进。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呐喊,亿万青年对约翰·列农摇滚的迷恋,47%的大学生有吸大麻的经历,嬉皮士与未婚先孕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烈话题……非洲丛林的铿锵战鼓,“古巴导弹危机”的惊险……冲击着一代青年不安定的心灵。从音乐、建筑艺术,到哲学、小说创作形成了反主流文化潮流,摒弃理智、感召激情,冲垮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使人为所欲为,百无禁忌。那时的嬉皮士们一度谴责计算机是集权控制的象征,然而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很快就意识到计算机是一块飞向自由的魔毯,一件打破工业化社会清规戒律的羁绊、自由翱翔时空的武器。于是这部分人沉淀下来,一头扑进他们认可的独特的计算机世界。作为一个全体,这是一批商业意识薄弱、政治头脑缺乏、醉心技术,只知埋头钻研的工作狂,命运注定了他们要戏剧性地确定计算机迷的新形象——黑客。《新黑客网上字典》收录了一个MIT黑客菲尔(Phil Agre)的文章。菲尔是这样告诉读者的:不要被这些看似很有弹性的解释给蒙了,黑客其实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用精细高明的手段去挑战传统想法。三 “黑客”语体色彩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中的黑客(计算机迷),他们独立思考、精力充沛,热衷于解决难题,同时也奉公守法。60年代的黑客,他们利用分时技术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执行多道程序,扩大了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范围。1969年,因特网的前身ARPANET出现。70年代,在黑客们的倡导下,进行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他们发明并生产了个人计算机,打破了以往计算机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局面,并提出了计算机为人民所用的观点,其领头人是苹果公司的创建人史蒂夫·乔布斯。在这一时期,黑客们虽然也发明了一些侵入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巧,如破解口令(password cracking)、开天窗(trapdoor)等等,但黑客仍是个褒义词。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的进步及公开化、商业化,此时为数不少的自称“黑客”者,经常未经授权就通过网络擅自进入某个计算机系统,在应用软件、操作系统领域横冲直撞,对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98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首次逮捕6名代号为414S的黑客,原因是他们对美国国家实验室发起了“攻击”,从此黑客一词变成了贬义词。当时,五六十年代的老牌黑客曾对这一称号形象的下降深表悲哀。后来,随着计算机重要性的提高,大型数据库也越来越多,信息又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黑客又“祭出”为信息共享而奋斗的旗帜,开始频繁入侵各大计算机系统。到了90年代,他们的注意力又集中涉及到公司机密和国家内幕的保密数据库上。而此时,黑客已经不仅仅代表某些个人,而发展成了一个地下集团的代名词,即使很难说有公开的具体的组织形式。他们互相攻击与对方有关的网站,以入侵别人的网站为乐趣,从而引起了网络世界的混乱。黑客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四 现代“黑客”的内涵今天,网络不再是黑客们单纯的技术自由空间,而已经是人类经济行为、社会活动、生活交往、政治谋划的新舞台。自由与责任、崇高与卑微、伦理与放纵、报复与惩罚、公司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个人权利与社区价值等等,新时代的“黑客”正是这些矛盾的体现。黑客的队伍也开始分化、人员也变得杂乱,既有善意的以发现计算机系统漏洞为乐趣的黑客,又有玩世不恭好恶作剧的黑客,还有纯粹以私利为目的,任意篡改数据,非法获取信息的黑客。“纯种”黑客,已经永远成为历史。新时代的黑客年龄大多数在15~30岁左右。从行为表现上大致可以把黑客分为四类:一曰“快客”。这批人以发现别人计算机系统的漏洞为己任,以破解各种计算机加密系统的密码为乐趣。他们突破系统后一般并不破坏系统,而是将所发现的问题公之于众。这种黑客的行为虽然也会引起被破译者的不快,但却有利于计算机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例如,1995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一批研究生和其他黑客就曾不断破译并公布网景公司新开发的商业交易软件及其校正版的密码,以及他们认为对因特网中商业交易构成威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几个缺陷。这一行为最终促使网景公司公开举办“网景缺陷大奖赛”,对提高交易软件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批研究生黑客专门给计算机网络技术找茬儿,他们的目的是无休止地要求完善软件。应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计算机防护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突飞猛进。二曰“朋客”。这批人有点我行我素、玩世不恭,他们或喜欢在网上搞点恶作剧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制造病毒以炫耀自己的才能,或篡改别人的交易文件以制造矛盾,而不考虑其社会影响和后果。例如,1995年8月17日,一群美国黑客为抗议美国司法部颁布的禁止在网上传播黄色图片和文字的“正派通讯法案”,入侵了司法部的网页,将司法部长的照片换成了一些抗议美国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口号。又如一英国少年格雷,入侵微软网站窃取比尔·盖茨的账号、密码,给比尔·盖茨买了一堆“伟哥”。三曰“害客”,或曰“骇客”。这类黑客可谓打家劫舍的强盗,他们没有丝毫道德法制观念,也不再扮演早期快客那种行侠仗义的角色,只是利用熟练的计算机技术为他们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一群对社会危害极大的害群之马。他们故意入侵政府、军队、企业或私人的计算机系统,或获取情报或窃取账号或施放恶性病毒或销毁重要数据资料或植放逻辑炸弹进行讹诈……他们的行为使人闻之色变,是网络信息安全的大敌,是人们重要防范的对象。四曰“红客”。这类黑客是有一定政治目的,为民族自尊而战斗的计算机高手,是一批民族主义色彩很浓的“爱国者”。他们为了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而去攻击他国的网络,特别是对抗西方国家的信息强权和网络霸权。比如在美国袭击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时,中国红客对美国军方网站就发动了攻击。由于红客披上了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的外衣,因此很容易被人谅解甚至崇拜。这也是道德评价上的一个难点。张名章讲师:昆明理工大学文化传播系,650224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情感计算、情感脑机接口、人工心理等技术应用的发展,有“情商”的人工情感智能体逐渐成为可能,情感与道德的双重嵌入议题进入学界视野。一方面,道德情感主义理论、情感嵌入技术和实际应用需求决定了人工情感智能体具备道德赋能的现实可行性;另一方面,囿于计算主义技术争议、情感真实性争议和主体认识论争议,人工情感智能体的道德赋能陷入理论困境。考虑到人工情感智能体的技术与应用特性,我们需要从技术伦理审查、现实应用情境和主体思维观念等角度为道德赋能创造条件,以防范人工情感智能时代到来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  相似文献   

6.
黑客,一个原本不含任何贬义色彩的词语,现在却成了网络入侵者、破坏者的代名词。人们更多地将它与犯罪、邪恶、丑陋、卑劣等语词联系在一起。笔者想对黑客一词的起源及其词义的延伸和语体色彩的变化作一简要分析,让读者对黑客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黑客”的本义“黑客”  相似文献   

7.
评价网络黑客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信息时代,网络黑客现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黑客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化、历史和背景。随着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黑客群体也在不断地演变,在现在的黑客群体中,既有英雄般的人物,也不乏计算机犯罪分子。本在讨论黑客化及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黑客与网络安全的辩证关系,以及黑客与国家安全的辩证关系,并着重指出了黑客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8.
论发明伦理     
发明伦理研究的是发明主体在发明活动中应该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发明的应用后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并且发明负荷价值,发明虽然仅涉及概念阶段,但是发明关涉伦理。为了做出符合伦理的发明,发明主体在发明活动中需要考虑发明的前瞻性、科学性、尊重性、安全性和责任感等。发明受到发明人和发明组织的影响,可以从发明人道德制约和道德想象力的建构以及发明组织的道德决策等三个方面构建发明主体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联网被称为是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它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安全和隐私保护是物联网应用中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阐释了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新特点,揭示了物联网病毒、黑客等对物联网系统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和隐私侵害,从技术、法律两个角度梳理了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相关要点,指明物联网和谐应用的原则,并提出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意在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解决各种与道德相关的社会问题,包括生物医学认知干预增强和情感干预增强。情感干预是生物医学道德增强最主要的方法。发展生物医学道德增强,需要对情感干预的作用以及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当前生物医学情感干预受到的三种主要的质疑是:情感增强是否是有效的道德增强方法,情感所激发的行为有没有道德价值,以及反道德情感的减弱是否侵犯自主性。情感干预是一种有效的道德增强方式;完全由情感所激发的道德行为因为有助于美德的形成,并且有可能进一步维护人的同一性,所以具有道德价值;反道德情感的削弱或消除不会直接降低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因而并不会侵犯人的自主性。通过生物医学方法对情感进行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合乎伦理的道德增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