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国“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暨第十一届博士生公共理论课教学研讨与《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参考教材建设会议,于2006年7月16—1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约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承办。会议的内容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学术交流与研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研讨与参考教材统稿、定稿。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博士生理论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育 ,我们把《自然辩证法通讯》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参考读物推荐给博士生。历年来 ,我校博士生都把《通讯》评为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之一 ,博士生喜爱读的栏目有“科学前沿”、“人物评传”、“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和科技政策”等。他们读后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怀有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加速成材和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迫切愿望 ,普遍认为 ,《通讯》是引导他们成材走向现代化的良师益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 ,博士生作为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要走向现代化 ,首先必须具备与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定于2009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东南大学召开“2009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纪念《自然辩证法讲义》出版30周年。专题内容包括:(1)硕士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与发展;(2)博士生公共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改革与发展;(3)博士生与硕士生公共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成果 ,刘大椿和段伟文所著《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一书出版 (江西高校出版社 ,2 0 0 2 )后受到专家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全书分为五个部分 :一、伟大的杠杆。回顾从近代科学革命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历程 ,提出对科技革命的积极的回应 ,探讨亘古未有的社会巨变 ,分析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机制。二、社会嬗变的主要助力。客观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把蛋糕做大”的策略 ,细致地探究社会对体制的冲击和调整 ,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知识为主的社会。三、曲折的基本缘由。透过苏联…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指的是“基础科学革命”;应用科学对于科学、应用科学革命对于科学革命像是个婢女,处于从属的、被掩盖的和被漠视的地位;这实际上为近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脱节,以及为基础科学的大部分成果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埋下了隐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就排列表明,历次应用科学革命之后实际上都发生过应用科学的革命性发展,因而导致历次技术革命的发端,只是由于“婢女”被漠视,才使人感到科学与技术、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之间的关系好像断了线。文章根据搜集到的大量历史事实,加以排列,认为不论从历史事实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关系考虑,都应该将这个空缺补上。为此,提出了应用科学革命与基础科学革命的区别、应用科学革命的必要性、应用科学革命的范式结构和历史分期。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看到:过去所谓的“科学革命”实际上是基础科学的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世界科学中心在国家间的转移经常是由应用科学的发展和变革引起的;所谓“大国崛起”不过是产业革命发展的阶段性变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摘要 荒漠化与沙漠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和研究的热点,但研究中存在有概念混杂、界定不清等问题。本文以对概念由来的分析为基础,介绍了目前对荒漠化概念和沙漠化概念的主要争议,探讨了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并阐述了荒漠化、沙漠化、沙化与风沙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目前,国内涉及沙漠化的概念和术语较多,计有荒漠化、沙漠化、广义沙漠化、狭义沙漠化、土地沙化、土壤沙化、沙化、风沙化、风蚀沙化等,加之不同的释义,使得彼此界定不清,易于混淆和误解,其科学界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概念由来“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概念是由法国学者1949年提出的,但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在此前后国际上曾使用了诸如荒漠蚕食、荒漠蔓延、荒漠扩张、荒漠化、干燥化、萨赫勒化等来表述“荒漠化”现象。但随着荒漠化问题及其危害的日益严重,考虑到“荒漠化”一词有很强的警示性,为了唤起全世界关注这一问题就决定采用“荒漠化”概念,并于1977年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大会(UNCOD),首次对荒漠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与总结,明确了荒漠化的定义,即“荒漠化是土地的生物潜能衰退或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出现类似荒漠的景观”[1]。之后,国际上逐渐趋于使用“荒漠化”概念,特别是后来在1991年全球荒漠化评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1994年签定《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等的大力推动下,“荒漠化”概念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成为一个热点术语。“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国内应用的概念,其提出远早于“荒漠化”,早在1941年葛绥成就明确提出了“沙漠化”概念并论述了其成因[2],但研究未能延续下去,长时期国内仅见“土地沙化”、“土壤沙化”、“沙化”、“风沙化”与“风蚀沙化”等概念的零星应用。1977年后朱震达教授等才以联合国荒漠化大会为契机,从我国实际出发,倡导国内开展以风蚀荒漠化为中心的研究,同时借鉴“荒漠化”一词,重新提出了“沙漠化”概念,并多次著文阐述沙漠化的定义,目前“沙漠化”概念已为大家所熟知。二、主要争议虽然国际上应用“荒漠化”概念和国内应用“沙漠化”概念已成共识,但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其含义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出现了类型繁多、各有侧重的定义,争论较大。1.对“荒漠化”概念的争论国外对荒漠化的定义,主要是从植被退化、生物潜力降低与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生产力衰退、环境退化、荒漠环境的蔓延以及土地退化等不同角度界定荒漠化的内涵[3,4],如“荒漠化一直被用于描述包括半湿润与湿润和荒漠及有自然生物联系的森林地区的各种类型与形式的植被退化”[5]等,其中从“土地退化”角度界定荒漠化的概念后来逐渐为大家接受,成为主流意见。即使如此,在该角度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荒漠化是指生产性土地转化并最终导致荒漠生态的土地退化过程的一个专门术语”[6]、“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干燥半湿润地区主要由于人类的不利影响引起的土地退化”[7]和“‘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8]等。国内进入90年代后才注重对荒漠化问题的研究,普遍认同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大多同意联合国有关组织所给出的“‘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8]的定义,但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荒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破坏的土地退化过程”[9]。2.对“沙漠化”概念的争论朱震达等首先定义“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10],后经数次修订,近期提出“沙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干旱多风与沙质地表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1]。杨根生等则提出沙漠化是“在具有沙物质分布的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下,以风为动力,参与其他条件作用的一系列气候地貌过程”[12]。之后,董光荣等建议把引起争论的定义中的时间、地点和成因等限定条件去掉,将其定义为“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13]。再后,吴正认为沙漠化应是“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14]三、概念辨析1.荒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土地退化”是包括了土地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退化以及景观格局变化的综合性概念,上述许多侧重点不同的“荒漠化”定义基本上均可归结于“土地退化”之中,如“植被退化”、“干旱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的衰竭化”基本上是土地系统组成或结构的退化,“生物潜力的降低与破坏”与“生产力衰退”通常是土地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指征,“荒漠环境的蔓延”等则一般是土地退化在景观格局上的表现方式。同时,与“环境退化”相比,用“土地退化”定义“荒漠化”应更为具体、准确和科学,如属于“环境”的海洋是难以与荒漠化联系起来的。因此,从“土地退化”角度定义荒漠化已基本上为大家所接受。同时,分析上述利用“土地退化”说明荒漠化概念的几个定义,Dregne给出的定义(见本页左栏第4行)并没有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说明;UNEP 1991年的定义对荒漠化成因的说明并不确切;朱震达等的定义侧重于“景观”的描述,但荒漠化与荒漠景观并无必然的联系,而且定义中缺乏对荒漠化时空尺度的界定。比较之下,“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这一定义则比较全面、确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应以此对荒漠化概念进行科学界定。根据该定义,“荒漠化”概念具有以下基本含义:时间上,发生于人类历史时期;空间上,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实质上,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特定地域各类土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成因上,主要是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内容上,包括风蚀、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后果上,导致土地生物生产量的减少,土地生产潜力的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2.沙漠化的定义及其基本含义国内对沙漠化定义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沙漠化”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受到人为影响的“退化过程”的不同认识,从沙漠化过程自身特征出发应该把“沙漠化”看作是一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人为过程”,并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退化过程”。因为,首先,沙漠化与沙漠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二者关系密切,可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区域对应,沙漠与沙漠化土地也是性质不同的土地系统,不应将其等同起来。其次,沙漠形成和演变于大时空尺度,而沙漠化土地的形成与发展在区域自然环境并无大的变迁、在1×101年的时间尺度内就会产生极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沙漠化土地分布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的不相适应,表明二者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这仅靠过去的单纯自然环境变迁理论是不可能给予明确解释的,必须从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中去寻找原因,就要求在研究中应将沙漠化从沙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区分出来。再次,现今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程度逐渐加剧,构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威胁,社会实践上亦要求能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并作出科学解释。因此,沙漠化与沙漠形成演化虽然联系紧密,但严格来说二者在分布、时间、成因、发展过程、结果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均有本质性的区别和差异,应将其科学地区分开来。相比之下,利用“退化过程”定义沙漠化,就能将其区别于沙漠形成演化的特征有一个较全面的、代表性的反映,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是,现有利用“退化过程”表述沙漠化概念的定义,叙述比较繁杂,对其风沙活动这一本质特征阐述不够,特别是在当前大量事实证明沙漠化成因具有多解性和时空性情况下仍界定其是人为成因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定义亦没有将沙漠化的时空尺度予以说明。因此,考虑以上方面,借鉴联合国对荒漠化的定义,可较简单地将沙漠化定义为: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内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根据这一定义,可将沙漠化概念的基本含义概括如下:时间上,发生于人类历史时期;空间上,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实质上,是有时空等条件限定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成因上,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内容上,包括风力作用下的土地风蚀、风沙流、流沙堆积、沙丘活化与前移等一系列过程;景观上,是一个以风沙活动及其造成的地表形态为景观标志的渐变过程,最终大多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结果上,地表逐渐为风蚀地、粗化地、流动沙(丘)地等侵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和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等。3.荒漠化、沙漠化、土地沙化与风沙化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业已表明,荒漠化的内容要比沙漠化广泛得多,如根据外营力的不同将其归纳为风力的、水力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四种荒漠化类型,在我国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植被长期退化以及土壤理化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等类型,故沙漠化——风蚀荒漠化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内容或类型之一,又称沙质荒漠化,荒漠化与沙漠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早期由于国内翻译的习惯,长期将“荒漠化(desertification)”译作“沙漠化”,造成了“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的混淆,之后为了对二者加以区分又提出用“广义沙漠化”表示“荒漠化”,用“狭义沙漠化”表示国内一般意义上的“沙漠化”,但随着后期“荒漠化”概念逐步得到公认,也为与国际研究接轨,近期这两个概念已基本不再使用,普遍接受和运用“荒漠化”与“沙漠化”概念。在国内文献中“土地沙化”、“土壤沙化”与“沙化”常被看作是同义词,即“沙化(sandification)”。但对“沙化”的理解有少许分歧,一般认为“沙化”是指受外营力(风力、水力、重力等)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部分损失或外来沙砾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粗化过程,也有学者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受风力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部分损失或外来沙粒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粗化过程[15]。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沙化”都与“沙漠化”有着本质性的差别,首先在时空尺度上“沙化”没有类似“沙漠化”的时空限定,“沙化”可以发生于任何自然地带和时期;其次,在作用营力上“沙化”可能会是风力、水力、重力等多种营力单个或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沙漠化”则仅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再次,在内容上“沙漠化”的土地风蚀、风沙流、流沙堆积、沙丘活化与前移等一系列过程与“沙化”过程并无完全的对应关系,“沙漠化”的部分过程属于“沙化”,但“沙化”的过程即使是风力作用下的沙化过程也并不包含“沙漠化”的所有过程,如风蚀劣地并不一定代表地表的粗化。因此,“沙化”应是一个内涵较“沙漠化”广泛的概念,“沙漠化”至多仅是“沙化”的过程与内容之一,或“沙化”仅可能是沙漠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风沙化(wind sandification)”其实是“风蚀沙化”的简称,其具有与狭义理解的“沙化”相同的含义,故“风沙化”与“沙漠化”过程在时间、空间以及成因上并不相同,尤其是在时空尺度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如海岸风沙等湿润半湿润地区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风沙化”过程并不属“沙漠化”过程,只有历史时期内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风沙化”属于“沙漠化”范畴,但又非所有的“沙漠化”过程都包含在“风沙化”范畴内,“风沙化”与“沙漠化”应属交集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科技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革命都会带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科技发展在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保存、文化监管等多方面推进了文化繁荣。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加大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力度,这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2007年11月2~4日在重庆大学召开了“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基本内容包括硕士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教学、博士生公共课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以及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三个系列。这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教育与普及工作委员会、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教育与普及工程委员会主任曾国屏等主持了这次会议。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到会致辞并听取主题报告。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徐维凡副司长和刘贵芹处长出席了会议,就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做了主题报告,并开展了进一步调研。会议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展示了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和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学术界很少涉猎的主题,而国外的有关文献数量堪称庞大。本文简要回顾了从波普尔到拉卡托斯科学哲学发展的主线,并主要以经济学中的“凯恩斯革命”为对象探讨库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在经济思想史分析中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科学哲学基本框架引入经济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2007,9(2):63-63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收到你们的《中国科技术语》第一期,非常感谢。读了这期文章,深感不仅是刊物名称的改动,也看到内容的拓宽与提高。可以说篇篇文章都有可读性。其中采访魏寿昆院士的文章,使我学到了知识,也看到百岁老科学家为国家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可贵精神。《百岁未老名词情》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感情真挚,题目也好。但“名词”意义似宽泛了点,用“术语”是否更贴近文章的内容?没有想好,姑妄言之而已。  相似文献   

11.
罗素的本体论思想与他的名称和摹状词理论具有密切联系。简单事实是关于世界的基本事实,其基本成分是殊相和共相,殊相是本体;原子命题描述简单事实,其主词是名称,名称是对殊相的命名,而只有亲知的殊相才能够被命名;形式上占据主词地位的并非就是名称,因为它并非必然是亲知的,因而日常被认为是名称的符号通常是缩略的摹状词。摹状词理论体现了罗素本体论上的思维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2.
奥斯汀在具体的"声称"与事实问题上的论述是非常有见地的,然而,他在"为真"问题上所持的符合论却不能令人信服;相反,尽管斯特劳森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但是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比特币等虚拟电子货币的产生,推动区块链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Gnosis、Synereo、以太坊和Aeternity的出现,为区块链技术突破虚拟电子货币提供了平台,使区块链技术具备了智能合约可扩展、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互联的功能,为分布式应用的落地提供了支持,但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伦理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风险,聚焦风险的根源,展开伦理规约的路径研究,提出了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规约路径,认为线性和非线性结合的规约路径有利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称性与人对自然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回顾人们对对称性的认识论价值的逐渐认同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对称性与非对称、与最小作用原理的关系等,表明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独到看法,从而凸现出探讨与对称相关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多角度解说--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对女性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包含诸多流派,它们在相互批判中得到了共同发展,并在共同关注生态环境这一目标之下展示了极具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环境价值探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而蕴涵着巨大的环境价值,其广泛的应用却出现了对环境价值追采的背离。需要探析其深刻的认识论原因和社会原因,通过转变科学范式,确立科技创新的生态导向,为人与自然的积极平衡提供技术支撑,以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价值的回归。处于人与自然矛盾之中和市场经济压力之下,推进科技创新,改变科技落后状态是硬道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波兰尼的科学与技术划界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使得一些人认为技术就是科学或至少是应用科学。波兰尼以经济关系为立足点,从科学与技术的目的追求、研究对象、美的原创性,以及从可言传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角度对两者的获取途径做了区分。因此,研究波兰尼的科学与技术划界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4):107-111
所有的知识都是叙事知识,也都是地方性知识。后现代主义可以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因此,在后现代的世界里,知识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问题。地方性知识由于强调知识的生成与辩护都具有地方性特征,因而最终也无法超越文化相对主义的怪圈。从理论立场上说,本文认为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立场是可取的,它既充分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与特殊性,又强调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参与、分享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9.
略论字母词的定义与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字母词界定的不同认识做出综述,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字母词中,有的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临时成员,有的已经成为正式成员。字母词在引入和使用上方便快捷,能够确保不改变原来的语义,因此,在社会生活,尤其科技领域还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立工程界和哲学界的联盟,共同推动工程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承办的,首先让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欢迎大家参加这个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