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科技》2012,(3):3-3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拼写检查”基因序列新方法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一种快速、可靠、简便的纠错方法,可如同计算机检查文字拼写错误那样,发现基因测序过程中产生的扩增序列DNA代码错误。新方法编制的软件称为“刺槐(Acacia)”,是由基因测序仪阅读DNA碱基代码的四个字母,并拼写出不同生物体的基因后,  相似文献   

2.
<正>抵消近视基因作用的药物1 0年后或问世科学家发现两种基因与近视密切相关。这一发现意味着今后或许可以开发出能纠正这两种基因影响的眼药水或口服药物,帮助人们摆脱近视烦恼。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皮罗·希西和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特里·扬领导的研究小组在RASGRF1基因附近发现几种与众不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代码拼写,这些拼写与眼睛错误对焦  相似文献   

3.
东南西北     
人工智能有突破 据悉,科学家正在探讨利用遗传物质DNA研制一种全新概念的计算机。专家预计,这种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信息存储容量均大大高于目前的电子计算机。 科学家提出DNA计算机的原理是,DNA分子中的密码相当于存储的数据,DNA分子之间可以在某种酶的作用下瞬间完成生物化学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码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反应前的基因代码可以作为输入的数据,反应后的基因代码可以作为运算结果,如果控制得当,那么就可利用这种过程制成一种新型计算机。  相似文献   

4.
正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论文发表后,韩春雨受到一些科学家及媒体热捧,被认为是对现有的CRISPR技术提出了挑战。甚至有媒体报道时称,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被誉为"诺奖级"成果。  相似文献   

5.
1970年,科学家首次发明“基因接合”技术,便引起了释放基因加工生物的争论。基因接合所使用的方法是将一段带有 DNA 的遗传基因自某生物体取出(这段基因带有表现该遗传性状的能力),再嵌入另一个生物体。基因接合暗示着原来所无法想像的可能结果。然而,遗传工程这门新科学似乎打破了自然的屏障,使大自然从未发生的杂交变得容易起来,有些科学家因此认为它具有潜在的危险。假想的危险范围,从意外产生的致癌病菌到有意制造的剧毒细菌制剂都有。1975年2月,在加州召开了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根据会议的讨论成果,科学家们制定了关于 DNA 重组研究的正式指导方针。它依照假定的危险程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发明出一种可以贴在人体皮肤上的"第二层皮肤",这意味着,未来我们也许真的能够容颜不老、重获青春。好莱坞大片《时光尽头的恋人》中,女主角阿戴琳有一次遭遇了严重的意外事故,九死一生后,离奇的事情发生了:阿戴琳容颜不再变老,年龄永远定格在29岁。故事虽然是虚幻的,但影片中所描述的"容颜不老"却正在变成现实——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近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材料》上发表了一项"逆天"的黑科技研究成果——他们发明出了一种可以贴在人体皮肤上的"第二层皮肤",它可以保护、修复皮肤,使皮肤重新变得紧致光滑,像年轻时一样。  相似文献   

7.
科技博览     
<正>俄科学家尝试干细胞牙齿再生新方法据俄《STRF》科学网站消息,喀山联邦大学"基因和干细胞技术"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新方法,利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在实验室内再生了狗的缺失牙齿。采用的方法为:分离狗大网  相似文献   

8.
人类一直将自己视为万物之灵,完全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但基因专家近日说,在研究了人体内几百种不同细菌的DNA后,他们发现我们也是共生生物。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科学家说,细菌对我们人体的一些重要功能(如消化功能和免  相似文献   

9.
短波     
《科技潮》1997,(12)
美、德两国发明智能面孔辨认技术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能较为精确地在人群中辨认面孔的新技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德国波鸿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发明的这种技术,模拟了大脑辨认图像的技能,它采用模糊处理方式抓住每个面孔的特点,并将其与数据库中的面孔图像相对比。报道说,这种技术在人们戴太阳镜或改变发型的情况下仍能粗略地辨认出其面孔。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技术可应用于安全保卫等场合。○美国研究出治疗血栓的新方法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给血栓部位注射一种特定基因,可促进新血管的生长,使血液绕开血栓流动,减轻病痛。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这一方法是美国波士顿圣伊莉莎白医学中心的一个科研小组发明的。他们将一种可促进血管生长的基因注射到患者血栓部位,基因进入人体后可促使该部位分泌一种激素,促进新血管生长,使血液可绕开血栓部位自由流动。该科研小组对10名腿部出现血栓的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结果有7人生长出新血管,腿部疼痛大大减轻。○  相似文献   

10.
 2016年7月29日,来自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公开表示,无法重复NgAgo 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早在今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NgAgo DNA 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NgAgo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工具,甚至有人提出其有潜力取代目前的CRISPR,成为第4 代基因编辑技术。如同当初论文发表时那样,如今对NgAgo实验结果的质疑,也引起了中外科学界同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李云飞  周龙  史成和 《科技信息》2007,(32):22-22,36
一、产生背景随着美国和英国科学家2006年5月1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1],历时16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书写完了"生命之书"的最后一个章节。  相似文献   

12.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可通过将两个蛋白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一个"超级蛋白",从而大大提高了制造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的效率和纯度,且没有产生肿瘤的风险。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干细胞》杂志上。  相似文献   

13.
孙刚 《安徽科技》2006,(6):52-54
2006年5月18日,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上发表了人类最后一个染色体--1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解读人体基因密码的"生命之书"宣告完成.多少年来,人类对生命领域的探索,无一不与遗传基因DNA的研究息息相关.正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一步一步揭示那美妙的双螺旋,生命科学才得以飞速发展,为人类深入了解生命并进而改造生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0,(23):70-70
<正>《时代》周刊揭晓2010年50大"最佳发明"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发明"11月12日揭晓,涉及技术、交通、医疗健康、生物工程、绿色能源、服装、机器人与软件以及军事等领域,苹果iPad、立体  相似文献   

15.
外刊     
<正>Cell本期《细胞》发表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新修饰方式的论文,文中阐述DNA甲基化作为重要表观遗传机制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一系列的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命运决定、发育和组织、器官的稳态维持。医学上,DNA甲基化失调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如肿瘤。  相似文献   

16.
李斌 《科技潮》2000,(9):5-11
几代科学家的基因之梦,一波三折,终成现实北京中关村,伫立着一座金光闪闪的现代雕塑——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模型,仿佛昭示着中国人对破解生命之谜的憧憬、渴望与历史追求。可是,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基因曾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一段特殊的历史中,我们拒绝承认基因的存在,拒绝承认 DNA 是基因的实体,导致了两代人不知道基因为何物。在年轻人中,能够说清楚基因是什么的,屈指可数。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教授在《科学》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我认为从细胞基因组测序入手是非常有用的。”“这一计划  相似文献   

17.
 据《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网站2017年7月26日报道,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技术,对大批单细胞胚胎的DNA进行了基因编辑。这是继中国之后,美国科学家首次编辑人类胚胎基因,引发世界多家媒体热议。  相似文献   

18.
英国威康信托-桑格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历经8年努力,他们成功地破译了人类第6号染色体遗传密码。人类第6号染色体是迄今科学家破译的包含基因最多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美发现人体主控基因"权力"之谜主控基因可以控制其他基因,而且"权力"很大,科学家一直想弄清其中的原因。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克鲁兹等提出,这一原因来自残留在人体内的远古病毒DNA。这些远古逆转录酶病毒  相似文献   

20.
正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不良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能在不发生DNA突变的情况下,通过卵子和精子细胞遗传给后代。一项日前发表于《自然-遗传学》杂志的小鼠研究,则为生物体后天获得特征的非基因遗传提供了一些迄今最强力的证据。而且,尽管此前研究表明,精子细胞能携带表观遗传因子,但这是首次在卵子细胞中观察到此类影响。科学家早就怀疑,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会通过表观遗传学影响孩子的健康。而对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