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徐康林 《甘孜科技》2004,25(1):22-24
分析了甘孜州九龙县农业气候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征,提出了九龙县种植耕作改制的前景意义及九龙县耕作改制的种植方式及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付忠诚 《甘孜科技》2005,26(1):13-15
九龙县因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十年九灾,灾害隐患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灾后重建量大面广,已成为当前困扰经济发展的主要的社会问题,本文剖析九龙县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对策措施,希对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暴雨是诱发四川省九龙县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九龙县气象局1952—2018年的气象数据和1991—2018年的泥石流灾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龙县暴雨诱发泥石流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九龙县境内各地均有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发生概率由北向南依次增加,九龙县南部是泥石流的高发区; 20:00-02:00是泥石流发生的高发时段.依据各种资料建立九龙县暴雨诱发泥石流预警指标体系:当降水强度大于16~20 mm/h时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为注意级;降水强度在20~35mm/h时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大,为预警级;降水强度≥35 mm//h时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极大,为警报级.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现状,作用和功能,阐述了九龙县建立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推进我县现代化农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甘肃省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依据知识产权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指导下,充分贯彻《甘肃省"十三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探索提出具体的促进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商标、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传统资源保护等知识产权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海 《定西科技》2005,(2):33-33
2004年,定西市中药材种植面积7.33万hm^2。中药材总产量16.5万t,占全国中药材产量的20%,定西市发展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是我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其中“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已成为我国中药材的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7.
罗平毅 《遵义科技》2005,33(4):9-12
目的遵义市为了落实国务院一号文件精神,了解遵义市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情况,找准遵义市中药材基地发展的方向和路子,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出遵义市中药材基地的发展新思路。方法对遵义市十四个县区(市)进行实地考察、问卷和座谈等的方式调查。结果遵义市中药材基地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产量,农民具有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具有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化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愿望,但目前处于一种起步阶段,几乎没有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进行基地建设,中药材基地建设上缺乏技术依托、缺乏科研人才,技术含量低下、下游产品开发脱节,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资金缺乏。结论中药材生产基地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正确的引导和资金的扶持,引进企业作为基地建设的主体,建设技术依托体系,奖励中药新产品开发,培养技术人员,开发药材市场,才能更好地链接中药现代化产业链,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8.
陇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是闻名遐迩的“千年药乡”。陇西中药材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地资源优势、加工规模优势、市场物流配送优势,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全县中药材产业开发尚处于较低层次,对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作用还很有限。建设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能够加快中药材产业向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升级,把陇西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中心、道地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真正使其成为拉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9.
镇巴县盛产中药材,全县有药用植物1000多个品种,其中被《中国药典》载入盛产的中药材有236种,有“天然中药库”之称。杜仲、天麻、大黄、黄柏、厚朴等是镇巴地道特产药材,文章针对镇巴县中药材发展现状提出壮大发展中药产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叶启智  朱始建 《定西科技》2007,(2):15-15,42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动力。中药材产业是陇西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和重要影响。但从中药材产业在陇西的发展来看。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徘徊阶段,产业化程度发展不太理想,与国内其它中药材产业区相比较,尚有很大差距。为了加快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各级政府、产业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质量控制及其方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现代化,产业化通讯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本文在综述中药发展状况、中药材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利用分子光谱法对中药材的原性质进行快速,无损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中药材质量控制和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大同市发展中药材的优势,分析了大同市发展中药材的潜力,探讨了大同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定西科技》2007,(3):7-8
近年来,陇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来抓,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措施,使全县中药材产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2001年,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2003年,“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2006年中药材产业总产值5.13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收入68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1%。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医疗手段,中药材是中华大地特有的药用植物,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分析中药材的社会需求、中医药和中药材产业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同市中药材产业、特别是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统计数据,对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了介绍,对主管部门协同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快速发展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甘肃科技》2014,(19):I0001-I0001
甘肃是全国中药材大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我省中医药产业和服务贸易业发展步伐,把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我省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将甘肃列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作为重点办理建议,交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办,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督办。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中药材流通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立规范发展的中药材电子商务现货流通市场,提出了发展中药材流通电子商务模式观点。  相似文献   

18.
1 定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1.1中药材的种类及资源 定西是甘肃省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遵循科学规律”的原则,抢抓“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把中药材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逐步形成了基地规模化、品种多元化、布局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后无害化、加工精细化的发展格局。全市共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13种,分属90个科:其中植物药308种,矿物药5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就有135种,其中植物药130种,动物药3种,矿物药2种。在中医药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定西种植的就有97种,占到75%左右。主要品种有:当归、党参、黄芪、红芪、贝母、秦艽、羌活、独活、白芷、柴胡、草决明、地榆、红花、牛籽、麻黄、丹参、黄芩、艾叶、桔梗、甘草、板蓝根、猪苓、生地、大黄、射干、防风、白术、木香等。  相似文献   

19.
大理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贯彻落实“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方针,使药品监督管理工作贴近我州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组织有关人员对大理州中药材种植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编写了《大理州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调查研究报告》。现将报告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山西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以山西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山西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了战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山西省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