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段艳芳 《自然杂志》2015,37(5):388-391
2008年5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率领科考队将大量精力逐渐投入至山东莱阳古生物化石大规模考察和发掘工作中。这是继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由谭锡畴、杨钟健等老一辈地质古生物学家分别主持的两次莱阳恐龙等古生物化石大发现后的第三次大发现。在近20年的科考生涯中,汪筱林主持了数十次重大野外科考和发掘工作,尤其是主持了辽西地区热河生物群的科考和化石发掘,发现了包括两栖类、恐龙和翼龙等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在内的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有力地推动了最近20多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辉煌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古生物学家对莱阳化石发掘如此重视呢?此次发掘又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呢?对于普遍存在的化石及其遗迹自然风化破坏问题,科考队又有哪些应对措施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于2015年8月来到莱阳恐龙化石发掘现场,了解莱阳古生物化石发掘和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3.
黄迪颖 《科学》2013,65(5):28-30,4
正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恐怖虫的神秘面纱,随着道虎沟恐怖虫化石的发现而被慢慢揭开,原先认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寄生虫的观点受到质疑。昆虫是动物界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而昆虫纲几乎所有现生昆虫的目都可在遥远的中生代(距今2.5亿到6500万年前)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里,大约已发现25个现生昆虫目之祖先化石。该动物群是世界中生代昆虫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群。除现生昆虫目以外,还存在一些今已灭绝的昆虫,多出现于昆虫演化初期的石炭纪(距今3.6亿到3亿年前)和  相似文献   

4.
1979年夏,我们在北京东北顺义县西南温榆河附近钻井岩芯中发现不少昆虫化石.这些化石产于下更新统夏垫组的粉砂质粘土中.发现的昆虫化石有食虫虻科、步行虫科(Harpa-  相似文献   

5.
王钰 《科学通报》1964,9(11):1017-1017
广西中部的四排页岩是冯景兰于1929年创立的一个地层单位,所采化石经张席禔鉴定,认为时代属于早泥盆世。1934午,乐森璕把张氏鉴定的标本与徐瑞麟所采同层的新材料,带到德国研究。乐氏(1938)分四排页岩为两个化石带,认为可以和德国莱茵区的寇布兰兹阶的上部相当。近二十年来,地质工作者接受了这种观点,都把四排页岩视为我国南方海相下泥盆统的标准地层单位。1955年,王钰研究广西郁江组腕足动物群的结果,首次提出异议,指出四排页岩可能系“小山砂岩”的相变,而属于中泥盆统的底部。  相似文献   

6.
王博  李建峰  方艳  张海春 《科学通报》2009,54(2):210-2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内蒙古中侏罗世道虎沟昆虫化石的保存情况, 并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了部分压型化石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元素含量及分布. 研究发现道虎沟生物群中绝大部分昆虫压型化石成分是虫体原始成分的有机降解产物. 少部分化石表面富集有Fe元素, 这可能是在降解初期由生物聚合物吸收形成. 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发现则表明道虎沟部分昆虫化石在形成过程中也存在“化石封套”模式. 这些不同的保存形式, 反映了不同的化石化过程, 表明当时的湖泊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钙质超微化石最为引人瞩目,因为尽管该类生物现代有一个属(Hymenomonas)生活在淡水中,但其不具钙质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化石,故一般认为钙质超微化石为典型的海相化石.本文无意再从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形态特征及生态分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究,而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锶同位素分析方法,以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为材料,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类化石生活的环境.1 材料与方法样品取自山东济阳拗陷6个钻孔的沙河街组(图1).通过分析发现钙质超微化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其数量丰富,但属种单调,主要为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图2).产钙质超微化石的岩性主要有钙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岩,其中以其“黑”、“白”相间韵律纹层的钙质页岩中最为丰富,灰白色的钙质薄层几乎全部为钙质超微化石(图2),而暗色的泥岩层则为沟鞭藻及其他有机质,不含超微化石.首先对每个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挑选了10个超微化石最丰富、成岩作用影响最  相似文献   

8.
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的两个宏体化石新层位. 化石发现在湖北省秭归县三斗坪镇新测制的南华系-震旦系剖面的陡山沱组中. 化石点分别位于陡山沱组下部及中部黑灰色钙质及泥质页岩夹层中, 包括大量ChuariaTawuia等宏体化石, 是层位低于“庙河生物群”的宏体化石新层位. 这表明南沱冰期以后宏体多细胞生物的“复苏”和“辐射”是逐步实现的, 最初以Chuaria等简单盘状宏体化石为主, 逐步发展最终达到陡山沱晚期以多门类宏体化石辐射为特征的庙河生物群的水平. 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化石的新发现为相关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9.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具节珊瑚藻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东  赵元龙 《科学通报》1999,44(11):1202-1205
在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组中发现了目前最古老的具节珊胡藻类化石Paraamphiroasiniansisgenet.sp.nov。该化石产地泥岩和页岩中,保存完好,具有钙化藻体,与其他以炭质薄膜形式保存的宏观藻类共生,并与西伯利亚早寒武世碳酸盐岩钙质藻类和震旦系陡山沱组磷化红藻有明显区别,鉴于以往报道的最古老具节珊瑚藻化石是白垩纪,这一发现对钙质藻类的系统发生和演化的研究会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寒武纪疑源类埋藏后收缩裂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英 《科学通报》1990,35(20):1572-1572
近年来作者用岩石切片法研究我国前寒武纪页岩相微体化石。在显微镜下通过对大量平行层面的岩石薄片的观察,发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即疑源类化石具有埋藏后收缩裂缝。这种现象以前还没有报道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化石为我们保留了远古生物的定格画面.埋藏学则揭示从生物体死亡到变成化石的过程。这里尝试重建道虎沟昆虫化石形成的机制,借以推测道虎沟1.6亿年前的环境变迁。从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轻巧的蜻蜓到散播病菌的苍蝇,昆虫在地球的各个大陆上无处不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皆是它们生活之舞台。从生命进化史的角度看,昆虫的起源演化对整个生物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假如没有昆虫,早期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会有重要的食物来源,高智慧的人类可能也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2.
庙河型生物群在贵州江口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元龙 《科学通报》2004,49(18):1916-1918
贵州江口晚震旦世陡山沱组上部黑色碳质页岩、碳质泥岩中产有大量宏体碳质压膜生物化石,计有宏体藻类9属、动物化石3属,遗迹化石1属及一些可能性的化石属种,其生物面貌和组合特征与湖北峡东地区的庙河生物群基本相似。江口宏体碳质压膜生物化石保存好,丰度和分异度高,表明雪球事件以后我国华南地区经历全球气候变暖而形成的庙河生物群或庙河型生物群分布广泛,为晚震旦世陡山沱晚期生物首次大辐射及生物演化、岩相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传明  袁训来  肖书海 《科学通报》2002,47(22):1734-1739
扬子地台新元古代陡山沱组沉积于南沱冰期之后。埃迪卡拉动物群出现之前、在陡山沱组燧石层、炭质页岩和磷块岩中保存了多样的反映晚新元古代生物面貌的埋藏学窗口,其中尤以磷酸盐化窗口最为引入注目、继在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中首先发现精美保存的磷酸盐化生物群之后,近年来在中国扬子地区的陕西勉县茶店、湖北保康白竹磷矿和江西上饶朝阳磷矿的陡山沱组磷块岩中也相继发现了相似的化石组合、陡山沱组磷酸盐化化石组合以及在燧石层和页岩中的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和完整的新元古代晚期生物演化的图画,并表明多细胞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冰期之后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分异。  相似文献   

14.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庙河生物群在贵州江口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国干和陈孟莪1978年首次在湖北秭归县庙河地区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顶部黑色碳质页岩中发现了宏体藻类化石[1], 1991年, 陈孟莪等人[2]把该化石组合命名为庙河生物群, 并于1992年描述了包括宏体藻类和可疑的动物化石在内的11个形态属种[3]. 丁莲芳等[4]对该化石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 共描述了9大门类、140属的生物化石, 其中有微体藻类、宏体藻类、后生动物、海绵和遗迹化石. Xiao等人[5] 和袁训来等人[6]对庙河生物群宏体藻类及动物化石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认为以往描述的化石多数属于宏体藻类化石, 并根据国际命名法规把它们归入18个形态属, 少部分化石的亲缘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它们有可能是后生动物或者是动物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5.
洪友祟 《科学通报》1979,24(21):999-999
本文报道鲎目(Limulida)一个化石新种——中国鲎(Belinurus sinicus Hong, sp. nov. )。这种化石迄今已有2亿3千万余年。化石产于山西乡宁下善公社甘草山。岩性为灰白色灰黄色页岩,与三叶虫、植物化石等共同保存,系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地层。层位隶属于上石炭统山西组(C_3S)。据已知鲎类的记载,肢口纲有4个目,约20个科,35个属,但古生代之后,种类明  相似文献   

16.
王开发 《科学通报》1981,26(2):109-109
我国近年来对东海进行了全面的海洋地质调查,在东海陆架区发现有数处海底泥炭层。我们对泥炭层进行了孢粉和藻类的研究,泥炭层中除含有孢粉化石外,并发现有众多的盘星藻化石。盘星藻化石最早为Davis(1916)在著名的录河页岩中发现的,以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丹麦、冰岛等地都有发现。我国在渤海湾地区、江苏北部、安徽、浙江等地下第三系以及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的第三系也相继发现有盘星藻化石。许多研  相似文献   

17.
2亿年     
正2亿年前的昆虫啥颜色?来自中、德、英三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昆虫化石中结构色的研究,揭示了2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五颜六色的昆虫如果没有阳光照射,可能是一片灰暗,因为它们长有奇妙的微结构,通过光线的折射、衍射及干扰形成艳丽的色彩。昆虫颜色分为色素色(化学色)和结构色,结构色是构成昆虫颜色的主要部分,也被称为永不褪色的颜色。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早白垩世昼蜓稚虫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迪颖  林启彬 《科学通报》2001,46(3):235-240
在北京西南下白垩统发现数以百计的巴依萨昼蜒(Hemeroscopus baissicus)稚虫化石,使这类近来在国际上争议很大的化石形态得到确诊,研究认为应划归蜻总科(Libelluloidea),而且与现代的蜻科(Libellulidae)稚虫存在密切的演化联系,虽然本层位大量出现的昼蜒成虫翅膀以往被认为主要呈现蜒总科(Aeschnoidea)特征,但不应片面地以形态学对比而割裂它与这类稚虫化石的关系,二者的对应关系是可靠的,这里可能揭示了蜻科(Libellulidae)的祖先亲缘类型的早期演化,京西昼蜒化石是划分热河昆虫群与卢尚坟昆虫群的最基本类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昆虫为什么会长翅膀?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许多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为了飞行."但至今发现最早的昆虫化石显示,有翅昆虫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大约35 000万年前,这比鸟的进化史还长,而且,史前的昆虫只有短而宽的小翅,不能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使其凌空飞舞.自从昆虫翅膀进化理论产生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相似文献   

20.
最小的早期鸟类——娇小辽西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侯连海  陈丕基 《科学通报》1999,44(3):311-315
记述了中国科学冠同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收集的一块小型鸟类化石。该化石产于辽宁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凝灰质页岩夹层中,保存十分完美。具有头大、吻短、颌具牙齿、颈长、胸肌小、肱骨近端不内向钩曲和腿长等特征。其个体不但大大小于孔子鸟,而且较华夏鸟等早白垩世的小型鸟类还小,是已知中生代最小的鸟类。它的出现不但给孔子鸟类群增加了一重要新成员,也说明早期鸟类分化辐射的复杂性,给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最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