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冰碛物年代及其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碛物年代一直是冰川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环境变化深入研究的对象,冰川沉积物对于气候地层的建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冰碛物自身与海洋、黄土等记录环境变化的内容相比存在局限性,所以造成对冰期划分,对比的不利。另外,自身年代缺乏也限制着全球冰期的划分与对比,笔者认为,目前的冰碛物研究对于气候地层起到了补充、验证的作用,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是可行的,但是要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变化信息,应该探索新的替代载体;同时要大力加强冰碛物绝对年代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3.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人工合成方解石和天然石笋样品的ESR谱及在α、β、γ射线辐照下的效应。由实验测出的TD和D值,计算出周口店第四地点石笋平均年龄为(6.0±0.8)×10~4年,此值与轴系法测得的平均年龄(6.5±0.4)×10~4年一致。  相似文献   

5.
如何确定裂缝的形成时间,对于研究裂缝对油气运移及储层特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鉴于ESR测年技术在确定第四纪沉积物中石英的沉积年龄取得成功,因此该文尝试利用该技术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的裂缝形成时间进行确定,以研究裂缝在该地区对油气运移聚集和储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沉积物常用测年方法及其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沉积环境与成因的不同,第四纪地层的岩性、成分、结构和厚度在短尺度空间范围内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地表松散沉积物在自然营力的作用下容易受到剥蚀、搬运和再沉积;在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特别是水的作用下,其化学成分和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第四纪地层不仅在空间上复杂多变,而且其组成、岩性等也随时间变化。本文讨论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测年问题,对各种测年方法适用的测定对象与测年范围作了分析和对比,力求获得最接近于地层沉积年龄或地质事件发生年龄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释光测年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释光测年是地质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手段和断代方法,总结出了在近十多年来应用该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进展:(1)主要包括激发光源、晒退光源、辐射源以及操作软件等技术设备方面的巨大进展,以及由于释光测年技术设备精度的提高而由此极大地降低了释光测年的系统误差;(2)以单片再生测年技术和线性调整技术为代表的多种测年方法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类型样品等效剂量的测定更加准确,而且测年流程更加简单易于操作;(3)测年材料不仅包括经受热过(主要是陶瓦)和经充足曝光的物质,同时对未经充足曝光的物质(如水积物和崩积物等)和其他经受热过的物质(如断层泥等)等也进行了大量的测年研究,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释光测年的应用领域;(4)各种年剂量测定方法的相互补充降低了在年剂量测定方面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释光测年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释光现象的研究,及其在地质和考古年代测定中的应用,将释光测年的研究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释光测年研究的萌芽阶段;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热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及发展阶段。最后,对释光测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认为对释光现象产生机制的许多细节还有待深入研究,对于非线性释光生长曲线的校正及提高测年的精度,仍是测量等效剂量(De)时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测年法的永安石林形成年代及发育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永安石林地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为背景,利用不平衡铀系法,对区内不同高程的钙华沉积物岩样进行年龄测定,确定了永安石林形成年代为中更新世以来,距今约50万年.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历史及沙溪河谷地貌发育演化过程,认为:永安石林的形成始于早更新世;主要是因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且大湖盆地开始处于剥蚀环境,石炭二叠纪碳酸盐岩的上覆岩层逐渐被风化剥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东段天祝冷龙岭一带三叠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分布于北祁连东段天祝冷龙岭一带的叠系可划分为上三叠统和中三叠统两部分。前者含较丰富的我国北方晚三叠世D-B植物群化石,与甘肃靖远晚三叠世南营儿群最接近,同属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相至湖泊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后者化石少,但能显示出较老的中三叠世面貌,与白银丁家窑组一致,建议用南营儿群和丁家窑组分别代表本区的晚三叠世和中三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一号冰川和七号冰川羊背石上冰川擦痕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基岩磨光面上冰川擦痕的级配特征.得出冰川擦痕级配服从指数分布,擦痕级配指数分布的参数可以作为描述擦痕密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擦痕级配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冰川动力状况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姑娘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冰川可分为3期.末次冰期时长坪沟口属于冰缘地带,在前次冰期冰碛物上发育了冰楔构造,冰缘地带冰川融水形成黑色细砾堆积.根据新的证据,末次冰期时四姑娘山长坪沟口附近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4~20℃.末次冰川作用发生时恰好也是四姑娘山地区强烈抬升的时期,因此,这套粗碎屑堆积可能是推覆构造的沉积响应,表明末次冰期时可能存在气候与构造联动作用.四姑娘山地区末次冰川规模较倒数第二次冰期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13.
1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 烟管螺在动物分类上归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Gastropoda).肺螺亚纲(Pulmonat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烟管螺科(Clausiliidae).本科动物为比较古老的类群,目前全世界已知有227属,约1500种,主要生活于从热带到温带的广大大陆地区.我国已发现154种和亚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营陆地生活,喜阴暗潮湿,系典型的东洋界喜温湿种类[1-8].该科动物绝大多数为农业和园艺上的害虫,常危害多种蔬菜和花卉等.  相似文献   

14.
用环刀法进行野外采样,并结合室内实验方法,对祁连山南坡高山草原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物理性质、枯落物持水量、土壤持水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密度均为上层小于下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密度由大到小为退化草地、高寒草甸、荒漠草原、高山草地、山地草原、沼泽草甸、湿地.土壤的总孔隙度均为上层大于下层,总孔隙度和土壤的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为湿地、山地草原、沼泽草甸、高山草地、荒漠草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枯落物持水量最大的是湿地(57 t/hm~2),山地草原(35 t/hm~2)次之.自然含水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整体分布在6%~50%,最大的是沼泽草甸,湿地次之,最小的为荒漠草原.湿地、沼泽草甸、山地草原的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好于退化草地、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除退化草地和荒漠草原物理特性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他的都较为显著(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州七星洞ZFQX1石笋进行TIMS--铀系定年及其生长率分析,获得了距今43.02-1 2.65 ka的古气候信息.该石笋反映了此阶段贵州地区经历了暖湿--冷干--暖湿的气候演变趋势,这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波动基本一致,同时也具有地区性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勇 《潍坊学院学报》2006,6(6):149-151
利用教学实验法将“纲要信号”教学法与传统教法进行了对比性教学实验,并对教学实验的结果利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教法相比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南段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太行山南段植被的生态环境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6个植被型、27个群系,并对植被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生态旅游和恢复建设等指标体系,对宁夏南部山区发展现状、资源整和做出了全面的分析评价,并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形象和路线设计,提出了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