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名利场》全景展示了一幅英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体现出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文章从萨克雷的人生经历和阶级立场出发,探究萨克雷的阶级局限性产生根源,结合小说《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生活经历,分析萨克雷矛盾的阶级道德观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完成对萨克雷阶级道德观的深入探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2.
杨必女士翻译的萨克雷的《名利场》,译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也保留了原作的风姿和神韵,是一个十分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3.
赵丽梅 《科技资讯》2006,(15):174-174
本文以萨克雷的《名利场》为依据,就女性与自我价值问题展开联想,旨在对女性与弱势群体的看法提出自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萨克雷妙用人名替换韩汉雄《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的一部优秀小说。小说通过两个女子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丑恶。作者对社会、对书中人物的鲜明态度,不仅从故事中夹杂的议论中得到说明,而且从他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人名替...  相似文献   

5.
蓓基·夏泼与潘多拉一样是美丽的,也是智慧的。萨克雷巧妙的将潘多拉的形象移植到《名利场》中,塑造了一个新的潘多拉作为自己的主人公。多潘多拉的移植中,我们可以看出,蓓基·夏泼可以说是一个美和丑的综合体。从蓓基·夏泼与爱米丽亚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萨克雷对此的看法。对“美”的向往,对“丑”的排斥。文章主要是通过将蓓基·夏泼与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进行比较,通过将蓓基·夏泼与爱米丽亚人物形象的比较,来对《名利场》进行了“美”与“丑”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7.
“化隐为显”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技巧。所谓“化隐为显”,是指译者根据某种需要,将原文字面没有但实质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显露出来。以杨必译的《名利场》为例。原文一开始,萨克雷就写道:"As the Nanager of  相似文献   

8.
《名利场》的社会意义马云飞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评论家。年青时他对写讽刺诗和绘画有很大的兴趣。在三十到四十年代期间,他以一个写讽刺、幽默故事、特写...  相似文献   

9.
代增真 《科技资讯》2014,(30):229-230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并从翻译过程中意义转换的科学性、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化再现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0.
《名利场》(Vanity 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的代表作。他继承并发扬了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菲尔丁、斯摩莱特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其他各国作家的创作技巧,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英国贵族、资产阶级最本质的特征作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彭婷婷 《科技信息》2009,(24):106-106
《名利场》出自于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之手,其片段“开幕以前的几句话”描写的是一个舞台的领班在开幕前的开场白,它在国内有不同的译本。本文作者选取杨必、李明、贾文浩以及贾文渊的译文,从文章的选词,语言的形式和生动性等方面对这三篇译文进行对比和评析。  相似文献   

12.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影射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脆弱扭曲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只知追逐名利、糜烂腐败的社会.以现代创伤理论为支撑,揭示作品女主人公贝基?夏普在追逐名利财富中逐渐扭曲的病态心理,揭示了贝基悲剧性复仇的真正寓意,探讨了创伤心理在毁灭人性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贴身婢女群体主要集聚在拥有经济实力的大家庭中,是婢女群体内部分工的结果。除了能够彰显主人社会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外,贴身婢女大量存在也与这些富有家庭纵情声色和企图规避婚姻风险有着紧密联系。贴身婢女随着年龄的增加最终走向分流,多数还是以婚姻形式改变人生轨迹。整体上看,尽管明代贴身婢女在需求动因、选取标准及与主人的关系等因素影响下而呈现出某些不符合其身份的特殊性生存模式,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卑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史一家"的文学传统使得<水浒传>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小说主要篇幅描写了公吏生活,梁山人物中公吏和地方豪强占多数,公吏具有主导和核心地位.通过对梁山人物法律身份和上山原因的分析,并结合对宋代公吏法律地位的考察,可以看出"逼上梁山"和"农民起义"的定性并不完全符合作品实际.水浒故事实质上反映的是以公吏阶层为主体的公吏、豪强联盟与官员阶层之间的矛盾纠纷.公吏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也决定了水浒故事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就目前所能了解到的墓葬情况分析,初步确定六安双墩汉墓为西汉六安国王陵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对墓主人身份的确定,不宜取铜壶"共府"铭文为核心证据,因为环绕双墩墓"共府"铭文的证据链基本上并不指向刘庆. 事实上,"六安飤丞"封泥等物件在确定墓主身份时更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手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处。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戴在手腕上的环形装饰品多为金、银、玉石等制成的。它们被称为手镯,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显示主人身份,二是美化手腕,三是保健。说到手镯的保健功能,我想到了银手镯和玉石手镯。许多医学家认为,银能灭菌、消炎、排毒,玉石有"除中热,解烦  相似文献   

17.
爱米丽亚和利蓓加是《名利场》中两个性格迥异、命运也截然不同的人物,但她们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她们的婚姻情感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奈的依附地位及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8.
服饰具有蔽体御末、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19.
小易 《科技智囊》2013,(6):73-73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这段话的原意是:天地之大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圣人之大宝,在于有着崇高的地位。"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指乾坤道物;德,可理解为性质、功能;生,即阴阳二物在不断交合变动之中的生化状态。若无此生化功能,就没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