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早年阿多诺在《自然历史观念》中提出"自然的历史"理念,将自然的静止一面纳入历史建构,反对本体论暗含的同一性归类逻辑。自然包含着两重维度,一为批判维度,自然独立于同一性的主观认知之外,指出启蒙历史内含的统治意识形态属性;二为救赎维度,真理性内容蕴含在自然的潜在性之中。"自然的历史"理念构成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理论预设,自然以历史停滞的面相、被摹仿的方式,实现艺术的批判功能,又由于自然预示的救赎前景直接转变成为彼岸的神学世界,历史的实践性取向被舍弃。  相似文献   

2.
儒家话语的革命转述——“十七年”小说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与革命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在外显的意识层面,儒家文化被视作封建思想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疏离,但其核心话语价值均获得了立足革命意识形态的巧妙转述,并参与了特定时代社会价值的建构。对于"十七年"小说文化内涵复杂性的考察,进一步阐明了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逻辑,才能真正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理论是文化理论批评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该文将从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商品化、伪民主化三方面对阿多诺的大众文化理论作一番解读,并对该理论的局限作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习凿齿晚年徙居白梅,是"史不及载"的历史真实。叶植先生一再撰文否定,诬指白梅习氏"造伪",却举不出确凿证据,只得借无中生有、引用不实之录和讹误史料、曲解《白梅习氏族谱》及其序文、玩弄种种反逻辑手法以支撑虚假命题。中华民族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祖国文化宝藏"。文史研究者理应善待家谱,善待历史,诚实研究,切勿自以为是挑战历史,玩弄历史。  相似文献   

7.
赫伯特·马尔库塞继承由霍克海默、阿多诺开创的文化批判传统,侧重从文化及意识形态层面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进行批判.他从资本主义文化的肯定性、压抑性、单向度性进行了文化批判,揭示工具理性造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裂,压抑人的意识和爱欲本能,从而导致人的异化.他在审美的感性领域找到对抗工业文化的力量,那就是“高层文化”的救赎,以此达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创造人的感性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9.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11.
消费社会中人的消费显现出物征服人,人丧失独立性、个性的特征.从真实需要与伪需要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三个角度来阐述分析现代消费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特征,并探索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过程,消费社会中表现出的主体性的"衰落"是主体性发展完善的一个必经阶段,它实质上是对以往主体性的辩证否定,所谓主体性的衰落只是特定形态的主体性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李勇 《科技信息》2013,(22):1-1
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批判素养及运用哲学方法阐释经验生活的能力。本文以习见的愚人节为例,用文化哲学视域予以涵纳,可以视之为人类自我批判—自我觉醒的"易"性和"哲"性思维的表征。其中,"易"性精神是通过对社会既成规范的"否定"实现;而"哲"性意识则通过对个体理性的"否定"唤醒。"易"性精神与"哲"性意识共同开启了愚人节背后处于休眠状态的"哲性品质",这一开启工作有赖于其批判精神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加缪的《局外人》显示了对荒诞的彻悟,以一种冷漠,沉默,无所谓的方式,凭着心灵的绝对真实与荒诞社会作对抗,是对荒诞社会彻底的否定和强烈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重要维度:对否定辩证的音乐美学追求、对艺术审美范式的重新阐释以及对社会个体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尔库塞的艺术政治理论是其“批判的社会理论”的逻辑归宿,是其晚年思想的核心。马尔库塞晚年之所以从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转向文化艺术的批判,是因为他认为“心理上的压抑、哲学上的理性、美学上的表现和高级文化的优越感,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统治的对应表现”。这种在深层革命结构上的对应性,促使马尔库塞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理学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后不同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主导意识形态,是适合中国一定时期的社会需要,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有价值的理论体系。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从包括理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真正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就必须解决与历史上曾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包括理学在内的儒学的关系问题,重视发掘和批判继承理学文化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突破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政治实践方式,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的整体和谐思想又是对现代主体性美学内在逻辑的背弃与超越,指向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生存之境,所以生态中心主义又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审美观。因此,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核心精神建构而成的生态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它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紧密契合。  相似文献   

18.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压制了人的革命性,掩盖了其剥削和压迫的强制性,使得剥削和压迫披上了理性外衣。要反抗这种异化,必须"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摆脱日常行为异化的强制。"日常生活批判"释放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戳穿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成为我们反抗现代物化与量化统治力量的新的革命起点。但由于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斗争支持,"日常生活"又失去其真正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统计学专业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是基础与核心,具体包括专业课程实践、统计软件实践和课题项目综合实践,"课堂与网络并行、学校与社会合作"是实践平台和运行环境,时间是脉络,三维度交叉融合、相辅相成.明确了多维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原则:规范化、案例化、地方化和个性化,提出了多维立体实践教学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硬件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体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