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谐隐》篇是《文心雕龙》文体论论有韵之文的最后一篇,刘勰以专篇的形式给予了谐辞、隐语应有的地位。在谐隐之风颇为盛行的魏晋南北朝,刘勰在注意并认同它们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并分析了谐辞与隐语这两种文体。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刘勰对民间文学持有的态度,这关涉到《谐隐》篇的意义问题,从而也从客观上突显出《谐隐》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宋代乐府学是中国乐府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史志类乐府文献、乐书类乐府文献、类书类乐府文献、诗文总集类乐府文献、乐府总集类文献、诗文序跋及诗话类乐府文献等六大类型。在宋代学术文化和文学创作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宋代乐府学,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是其成果数量、形式类型和总体规模超过了此前任何时代;二是成果内容论及汉唐者多而宋世少;三是集成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6.
《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专篇,也是我国最早的谈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篇章。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音难逢"入手,分析了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六观"说以指导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重新阅读《知音》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并发掘刘勰文学批评观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神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神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勰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孔子、汉儒以来,一直把《诗经》作为政治教科书,而忽略其文学价值。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才开始扭转这种局面,刘勰在前贤评述《诗经》的基础上,承继发展,革故鼎新,就《诗经》的地位、体制、世情、写实、意境、风骨、影响等思想与艺术诸方面的问题,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评价,所论多发前人所未发,实避难以可贵,刘勰所确立的诗经观,为《诗经》的文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诗经》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价值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目录学的角度,主要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初步探究郑樵对《通志·乐略第一》中乐府曲调类例既分的分类方法,从他的“部伍之法”和“核实之法”这两方面进行论述,以考察郑樵编写《通志·乐略第一》的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六朝时期,南朝乐府民歌空前繁荣,对此,明清各家古诗选本的选录却不尽相同,不难发现《古今诗删》倡复古,亦重言情之作;竟陵派《古诗归》其“幽深孤峭”既有“雅”的一面,也有“俗”一面;《古诗源》与《古诗赏析》选篇相同很多,但《古诗源》论诗虽重情,从“温柔敦厚”诗教观出发,对乐府情歌选择甚严;而《古诗赏析》从作诗标准出发,对乐府情歌则选择较多。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通变》篇中关于"九代"的论说,各家的观点各不相同。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为中心,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和《通变》篇的主旨出发,对几个有争议的朝代(楚、汉、刘宋)的文学特点分别进行论述。无论从题材亦或手法,秦汉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刘宋文学则多不符合刘勰的"宗经六义"的特点。通过较为详细的论说,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的"九代"为黄、唐、虞、夏、商、周、楚汉、魏、晋。  相似文献   

12.
"吊"作为《文选》中一种表达对死者哀吊的文体,历经岁月流变,从简单安慰性文辞渐渐发展成一种含有丰富情感抒泄的文体。"吊"有一个从礼仪到文体的发展过程。《文选》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吊体存在不同认识原因在于二者选录标准不同,文学作品在《文心雕龙》中是"述中显优劣",在《文选》中则是"选中定典范"。吊文由质朴向华丽的转变恰呼应了萧统所属时代的文学风潮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从《神思》看刘勰对陆机想象论的继承与发展黄岳杰艺术想象是艺术思维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①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西晋太康的陆机在他的代表作《文赋》里...  相似文献   

14.
《辨骚》是《文心雕龙》的第五篇,也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篇。争议的问题主要有:1.刘勰“辨骚”的目的用意;2.刘勰是否“扬诗抑骚”?3.本篇的归属——总论还是文体论?等等,笔者最近研读此篇,浅见有异于各家之说,兹分述如下:一、刘勰何以要“辨骚”?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练字》篇,向来不太被人重视。因为这一章涉及文字方面的内容较多,所以文艺理论家们认为它对创作实践意义不大,是全书中价值不大的部份,因而轻视它;而语言文字学家们认为它是文论著作里的一章,于是忽略它。结果,《练字》篇成了《文心雕龙》五十章里最不幸的一章。然而,我们在研究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时,发现《练字》篇有许多吸引人注意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很精彩。今不揣鄙陋,尝试论之。一、认为文字是“言语之体貌,文艺之宅宇。”《文心雕龙·练字》云: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马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作统,而文章之…  相似文献   

16.
比兴是我国传统诗论的核心,但在《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它并不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比兴》篇中的比兴是与章句、对偶、夸饰、用事等并列的文章技巧,刘勰承汉人之余绪,把它解释为比喻。当然,兴又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它体现着古人一种抽象程度较低的思维方式,因而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比兴》篇以外,“兴”字的用例则隐含着汉魏以来的一种新兴的文学艺术观念,即认识到了文艺创作与表达中情感的形象性,代表着古代文学理论中近似于“形象思维”的初步思想。《比兴》篇多沿汉人成说,而又有所发明的,主要是关于比。他把《诗经》中的比…  相似文献   

17.
尝试将刘勰通变思想与混沌学作一对话,以求更深入地揭示刘勰通变思想的内涵。重新解读刘勰的《通变》篇,从世界观、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把握“通变”论的主旨。刘勰以通变思想审视文学现象,洞悉文学发展无序中的秩序,揭示其“变而不变”的规律。刘勰通变论在思维方式层面上与混沌学有相契合之处,将给当代学术以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里有这样一段话:“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思想感情是一篇作品的经线,语言文辞是表达事理的纬线。经线端正,然后纬线才能织成;事理确定,然后文辞才能畅达,这是创作的根本道理。这一段话,根据范文澜注引用清纪昀的话说:“纪评曰;‘此一篇之大旨’”,可见其重要。它不仅在《情采》一篇,而且在《文心》全书,特别是在二十篇创作论中,确是占了很重要的位置。 在探讨这命题之前,我们应先把刘勰这段话里的几个关键辞的辞义,或者说概念,进一步弄清楚  相似文献   

19.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20.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学史》在一定程序上满足了高校古典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章骆本《中国学史》的特色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深刻而又具体地揭示了中国学史发展的历史流程,二是“中观”体认把握适度,学的时代特色和风格鲜明,三是微观描述精彩贴切,展示了学史特有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