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高频段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子载波间干扰(ICI)较大,运用信道分割方法,将线性时变信道近似等效为时不变信道与无时延时变信道的级联,从而在接收端实现一维均衡抑制ICI,避免了高复杂度的信道频域响应矩阵的计算和求逆过程.分析和仿真表明,相对于现有的利用ICI相邻载波分布特性的低复杂度最小均方误差算法,算法在几乎不损失系统性能的同时,可将复杂度降低到O(N).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关编码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辅助载波频偏估计技术,利用相关编码OFDM系统的频域幅度特性估计载波频率偏移,增大了频偏估计的跟踪范围,同时采用改进的迭代估计剩余频偏方法,消除载波间干扰对频偏估计的影响,提高了估计精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基于数据辅助频偏估计技术相比,该技术的跟踪估计范围增大为(-1,1),且在较高信噪比的估计均方误差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丁晓勇 《科技资讯》2006,42(33):215-216
在OFDM通信系统中,由于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载波同步误差带来了载波小数频偏,导致了ICI的产生,直接影响到OFDM通信系统性能。该文从数学角度定量分析了0FDM通信系统载波小数频偏,及其引入的ICI对0FDM通信系统的影响,其有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交频分复用(OFDM)对载波频率偏差很敏感,因此要求精确地估计载频偏差,本文提出一种载波频偏,相偏联合估计新算法。结合相于判决反馈算法对频偏,相偏同时进行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对于128个子载波正交移相键控(QPSK)调制的OFDM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中,信噪比为15dB,频偏小于0.12,相偏小于0.05π时,新算法能精确估计出频偏和相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小区广播信道来进行载波同步的算法。减少了OFDM系统的导频所占用的资源。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以及衰落信道下都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李丽欣 《山东科学》2005,18(2):54-56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方式是较为完备的移动接收和传输技术,可大大降低每个子载波内的符号间干扰,节省了用于均衡的系统开销。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方式,当每路载波的带宽小于△f时,可有效地抑制由频率选择性衰落而造成的码间干扰。  相似文献   

7.
针对子载波间干扰(inter carrier interference,ICI)实际消除过程中消除效果的评价问题,提出以信干比(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SIR)作为消除程度的评价指标,研究高速移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协同系统ICI消除的信干比判断方法.通过对信道容量的信干比模型的分析,提出ICI消除程度的SIR门限判断方法,即ICI的消除程度只要达到设定的消除门限,系统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指标就能控制在要求范围内.在此基础上,结合高速移动OFDM协同系统模型和迭代消除算法,研究协同系统实际消除过程中SIR取值方法和判断方法.仿真结果表明,SIR判断方法可用于消除效果的评价问题,同时还有利于控制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8.
混沌序列用于安全通信具有潜在的优势,但目前已提出的混沌通信系统在实际信道环境(噪声,多径)下性能较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符号动力学及混沌映射反向迭代的混沌调制技术,产生的混沌调制信号代替传统的或调制信号作为子载波调制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接收端采用改进的维特比算法进行混沌序列估计及信息的解调。仿真结果验证该系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与抗多径性能。  相似文献   

9.
将CDMA系统与OFDM系统相结合,提出了多载波CDMA系统,在该系统中应用干扰抵消算法,并对这类算法的误码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并行干扰抵消算法明显优于传统匹配滤波器检测法和串行干扰抵消算法,并且随着并行干扰消除级的增加,系统统性能将得到进一步地改善,其中第2级的干扰抵消法可获得最大的性能改善,但3级之后性能又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速移动环境下多普勒频偏造成移动信道的快衰落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子载波间干扰(ICI)问题,基于排序串行干扰抵消(OSIC)思想和空间交替广义期望最大化算法(SAGE),提出了一种改进SAGE算法,用于ICI抑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提高了在ICI环境下信道估计的准确性,从而获得带宽效率和复杂度的均衡,对系统性能改善尤为明显,在不增加复杂度的情况下,性能优于现有的SAGE算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OFDM符号中插入的导频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IEEE802.16d标准的载波频率偏移跟踪的优化算法,该优化算法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 SE).估计过程中,同时考虑载波频率偏移产生的2方面影响:在某个OFDM符号内,与子载波位置无关的固定相位旋转和幅度衰减;载波正交性破坏引入的载波间干扰(ICI).对于载波间干扰能量的估计则充分利用了空子载波提供的信息.仿真结果表明,基于MM SE准则的频偏跟踪算法由于减小了ICI的影响,所以比忽略ICI只考虑固定相位旋转量的跟踪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减小系统的误码率和均方误差.  相似文献   

12.
OFDM载波间干扰的线性抑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载波间干扰的一种线性抑制技术。通过发射的导频符号估计出一个循环酉阵,然后利用循环矩阵和酉阵的性质,进行一定的线性运算,可以极大地抑制OFDM载波间干扰。为了降低这种算法的复杂度和提高频谱利用效率,该文提出了采用部分导频符号来估计循环酉阵,然后利用线性运算进行载波间干扰部分抑制的方法,分析了导频符号的个数对这种方法性能的影响。分析和仿真表明,选择3~5个导频符号可以获得复杂度和性能的折衷,相对于标准的接收机可以获得大约5~20dB的性能增益。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OFDM信道估计器和译码器分开进行,信道估计的可靠性不高.针对16QAM高效调制的OFDM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Turbo译码的迭代信道估计方案.在迭代过程中利用译码器产生的可靠信息来改善信道估计的精度;同时推导了16QAM软去映射、校验比特译码和符号重构算法的数学过程.为了防止由于译码器判决不准造成的误差传播,提出了一种基于门限控制的迭代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改善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的定时同步算法和信道估计算法,综合考虑算法性能和算法的计算量,提出适合FPGA实现的定时同步和信道估计算法,实现了基于IEEE802.16d协议的OFDM基带系统的FPGA设计。基于ISE和Modelsim软件,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综合和仿真,在XILINX公司的XC2VP30芯片上实现了接收机和发射机。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各级间全部采用流水线结构,综合和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节省了硬件资源,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  相似文献   

15.
一种多级迭代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快跳频多址通信多级迭代干扰消除多用户检测算法.该算法首先使用传统检测器对只有惟一最大行的用户做出正确译码,对于有多个最大行的用户进行迭代干扰消除.在迭代干扰消除中,对干扰数据信干功率比进行估计,若干扰频点没有受到其他信号的重叠干扰,则在迭代中被消除,否则继续迭代,直到所有用户译码完成.该算法具有线性的复杂度,消除了Fiebig多级干扰消除算法的错误传播,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多级迭代干扰消除算法性能优于其他多用户算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抑制多径衰落造成的符号间干扰 ,提高宽带码分多址 (WCDMA)系统的吞吐量 ,提出了一种多径干扰消除(MPIC)算法。在对原有的 MPIC算法性能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对相邻的两级迭代输出再进行最大比合并 ,可以得到最佳的分集增益 ,因而具有比传统的 MPIC更强的多径干扰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 ,这种基于级间最大比合并的 MPIC算法 (MRC- MPIC)的误比特率明显优于传统的MPIC算法。当输入信噪比好于 15 d B时 ,级间最大比合并带来的系统性能增益在 3d B以上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选代干扰抵消原理及其在HSDPA中的应用,介绍了迭代干扰抵消各种实现方法:硬判/软判及串行干扰抵消、并行干扰抵消等,并分析了各种迭代方法的收敛性、优缺点和复杂度,最后介绍了一些简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代表的多载波传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因而受到关注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OFDM的原理、关键技术和优缺点以及OFDM在无线局域网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联合最小平方(LS)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迭代算法.与一般的LS信道估计相比,该算法可大大提高估计的精度,而且通过时域低通滤波可有效地抑制加性白高斯噪声(AWGN)和载波间干扰(ICI)的影响,使OFDM系统在移动条件下很好地工作,并能给出很精确的信号检测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均方误差和误比特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