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洲大蠊触角无感觉毛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观察美洲大蠊触角感受器发现无感觉器包括钟形感器和边缘感器两种,钟形感器仅分布于触角柄节和梗节,为凹窝内有一隆起的椭圆形构造;而边缘感器为感窗口催略呈圆形的隆起伏构造,分布于触角鞭节节段末端的边缘,在触角同一面每隔一节均可见一个边缘感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昆虫触角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总结分析了标本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6种蜻蜓雌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受器,其中差翅亚目:蜻科4种(黄蜻、竖眉赤蜻、秋赤蜻、白尾灰蜻);束翅亚目:科两种(长叶异痣、二色异痣)。蜻科(Libelulidae.)的4种雌性成虫都具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和缶云状感受器。科(Coenagridae)的两种雌性成虫具有三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和组合腔锥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及排列方式在科属之间具明显的区别,同属内种间区别也是明显的;同种内不同性别间的有些种无明显区别,有的种雌性感受器的数量较雄虫多  相似文献   

4.
5.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雌蜂和雄蜂触角的感受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上各个感受器的长度及数量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雌、雄触角上均有B9hm氏鬃毛、板型感器(I型和II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型感器(I型和II型)、刺型感器和感觉孔等8种类型感受器,小蜂触角在雌雄间存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9hm氏鬃毛在雄峰梗节基部有分布,雌蜂梗节未见分布;板型感器I型和毛型感器II型仅分布在雌蜂触角,雄峰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型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雄峰,雄蜂的薄壁化学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蜂。  相似文献   

7.
付新华 《大自然》2009,(5):77-78
草丛中出没的昆虫是那么不起眼,但是千万不要小瞧它们,它们往往身怀绝技,拥有人类望尘莫及的本领。萤火虫的复眼由无数只六边形的小眼构成,几乎占据了整个头部;蜻蜓飞行时能悬停在半空中,跳蚤可以跳出比自身高几百倍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继续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8种蜻蜒:束翅亚目:科(长叶异痣、二色异痣显突)、扇科(白扇)、溪科(巨齿尾溪)、色科(透顶单脉色);差翅亚目:蜻科(异色灰蜻、粗灰蜻)的触角感受器。其中蜻科(Libellulidae)的种类都具有四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坛状感受器和板状感受器。在束翅亚目(Zygoptera)种类中,除了前两种感受器外,还有组合腔锥感受器,而坛状感受器及板状感受器数量则很少。这些感受器的数量和分布在亚目之间、科之间及属之间均具明显的区别,同属内种间区别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汉字源于中国.要了解汉字的性质、作用及其特点,对汉字形成要有认识,造字要有了解,形体要能区分,问题要有认识,改革字要有目标,方法需要推广,同时要传承我国文字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篷车上》等三部作品入手,阐述了方方创作思想的发展历程,这发展历程总的轨迹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延伸”,即从生活的表层不断向生存环境的深层发掘,诗情与理想化色彩有所消灭,内在的理性不断增强。本文对进一步研究方方的创作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国产蝶类全部12科共19个代表种的触角及分布于其上面的三种感觉器(星形感器、鳞形感器和毛形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分析.同时,根据触角的形态学比较结果并结合蝶类的形态学、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12科蝶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其部分类群的系统分类学地位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显示:弄蝶可能是蝶类中一个独立的演化支.蚬蝶和灰蝶是姐妹类群,斑蝶、喙蝶、眼蝶和蛱蝶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上述二大组合分别构成蛱蝶总科中独立的演化支;而环蝶、珍蝶可能是蛱蝶总科中快速进化的类群.凤蝶总科中,粉蝶、绢蝶则是形态上快速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麦龙虾触角腺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报道了以组织学手段对澳大利亚淡水螯虾-麦龙虾的触角腺进行研究的结果。根据组织学(?)征麦龙虾的触角腺可分为三个部分,它们依次为:端囊,迷路和肾管。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的细胞呈短柱状,顶端有刷状缘,核位于基部或亚中部。肾管部分的细胞扁平,核很大偏向顶端,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在迷路和肾管部分没有明显的亚区的分别。  相似文献   

13.
孔刚 《世界知识》2013,(9):34-35
4月11日,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对韩国展开历史性访问,引起了世人关注。这是北约秘书长首次到访韩国,并“恰逢”最近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之际。在与韩国政要会谈期间,拉斯穆森呼吁朝鲜“中断威胁性的言论和行为”,并承诺将在朝鲜问题上与韩国合作。  相似文献   

14.
应用扫描电镜对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上共存在着2大类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和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2种感受器又根据其形态和表面特征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种类较多,分为4种,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分为3种。通过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数量较多且密,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数量较少且稀疏;从感受器的分布部位来看,只有毛形感受器Ⅰ(sensilla trichodea,Str1)和锥形感受器Ⅰ(Sensilla basiconica,SB1)分布于触角第二节,其他种类感受器分布于触角第三节。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感受器和已知的有瓣蝇类(Calyptratae)触角感受器相比,在类型、数量和分布部位上都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用触角电位仪测试了棉铃虫成虫对8种小叶杨萎蔫叶片挥发物及挥发物混配后的触角电位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未交配雄蛾对丁香酚、叶绿醇、3-甲基苯甲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较高;处女蛾对环庚酮、2-羟基苯甲醛、3-甲基苯甲醛的触角电位反应值也较大,交配后的雌雄蛾对苯乙醇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但成虫都对3-甲基苯甲醛有较强烈的反应(EAG值都较大),将对各自有较大触角电位反应值的3种化合物两两进行混配,成虫对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值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部分有减小的趋势,但减小的电位值较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碧蛾蜡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显示碧蛾蜡蝉成虫触角为刚毛状,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雌虫触角稍长于雄虫;雌、雄成虫感器数量不多,但感器类型丰富,有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具弯钩感器、带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廓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形感器共7类.两性间存在明显差异,具弯钩感器和毛形感器Ⅱ型仅分布在雄虫触角柄节,而带状感器和耳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虫触角柄节.雌、雄成虫触角鞭节均未发现有感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对寄主植物杨树(Populus sp.)、柳树(Salix sp.)和非寄主植物苦楝树(Melia azedarach)叶片气味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柳蓝叶甲对杨树叶片气味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强;对寄主植物杨树、柳树和非寄主植物苦楝树的叶片气味均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对非寄主植物苦楝树叶气味的触角电位反应显著大于对寄主植物柳树叶片的反应。利用嗅觉仪的测定结果表明,柳蓝叶甲对非寄主植物苦楝树叶片气味的EAG反应与其选择行为反应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字伴随着汉文化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得以传播,长期用于朝廷公文、外交往来、文化教育等官方活动中.他们还借鉴汉字制度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日本的假名字母(万叶假名、片假.名、平假名)和日本国字(和制汉字),朝鲜的吏读、谚文和自制方字以及越南的喃字.对于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借用汉字的历史,已有许多文章和专著详加探讨,而横向的观察则稍显不足.通过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汉字域外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 Morimoto)是新发现的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钻蛀性害虫,研究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有助于了解该害虫的嗅觉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成虫触角用超声波清洗并冷冻干燥,采用离子溅射仪喷金镀膜,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分布状况。【结果】香樟齿喙象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共有7类11种感器类型,分别为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以及表皮孔、柱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刺形感器是香樟齿喙象的主要感器类型,在性别之间除刺形感器Ⅰ型、Ⅱ型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类型感器长度、数量及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发现。【结论】此次研究观察了香樟齿喙象成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可为开发基于信息素的害虫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