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咨 《科技信息》2010,(13):210-210
在中国的翻译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从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高潮是出现在晚清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为中华文化的长河引来了从印度来的水,而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则带来了来自西方的水,掀起了中国翻译的第二次高潮。本文通过对耶稣会士翻译思想进行总结概述,探究其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英姿 《科技信息》2011,(19):I0216-I0217
16至18世纪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是继佛经翻译之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不仅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使我国近代科学研究萌芽,同时在此次科技翻译高潮中,一些翻译理念至今仍值得翻译研究工作者借鉴。因此,科技翻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晚清在华英美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构成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重要一部分,是这一高潮的前奏曲中一支鲜为人知的强音。他们用中国方言译介的西学具有译介适应本土的特点,考察产生译介本土倾向的根源和译介意图,是探寻其从事西学翻译活动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翻译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翻译策略和方法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翻译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中西第一次翻译高潮,指中国的佛经翻译与古罗马的圣经和希腊古籍的翻译。它们在翻译材料、文化移植和翻译理论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也在时间和规模、历史文化背景及翻译理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方面。可以说,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我们正处于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针对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涉及人口以百万计;20世纪90年代的第二次高潮面向厂大具有高中学历的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涉及人口以千万计;正在进行的这一次高潮扩展到具有中小学学历的人,涉及人口以亿计。计算机教育这条路,我们已  相似文献   

8.
世世界名牌进入中国常常伴随着洋货大规模地东进。在20世纪,中国曾发生两次声势较大的洋货涌入高潮,两次高潮的时代与特征有较大差异,作用和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榆次大地的两次晋华纱厂工人运动高潮在当地地方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与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休戚相关,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具体而生动的实践。两次工运高潮中国共合作的最后结局不尽相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的曲折和艰辛。  相似文献   

10.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次接受过程,第一次接受过程是译者本身与原作之间的交流,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是第二次接受活动,这只有在翻译完成之后才能实现.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是明显的,他不仅充当原作的特殊读者,而且是阐释者和文学再创造者.  相似文献   

11.
中篇通俗小说是介于长篇通俗小说和短篇通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态,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明末清初诞生了一大批中篇通俗小说作品,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烟水散人徐震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李渔《十二楼》的水平最高,影响也最大。明末清初中篇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中国"不发达地区"的地方儒者--如陕西的文翔凤、广西的王启元、江西的谢文洊、河北的魏裔介等,他们在儒学信仰之外,在宗教问题领域亦别有一番思想旨趣值得关注.主要有三点:一、他们积极主张"事天""尊天""畏天""立命",其中甚至有人企图建立"孔教""儒教";二、他们对"天""上帝"等宗教问题的观念表述,应是晚明清初儒学与宗教互动格局的一种生动反映;三、他们应对外来天主教的态度各异,或从传统宗教或从理学本位的角度来排斥或评价外来新宗教.明清之际的这些思想新动向足以提供许多深刻的省思.  相似文献   

13.
透过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中国数学背景,考证了明末清初两代安徽数学的概况,记述当时两位中国数学的代表人物程大位与梅文鼎的数学思想发展及其历史评价,籍此弘扬我省数学在中国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浙江学者蒋观云作为现代民俗学的先驱之一,是进化论学说的早期引进者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分析.他率先引进神话概念,并发表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神话学论文.总体而言,中国社会的衰败根源于农耕社会的主静保守风俗,鼓荡民性,培养刚性、强国新民是蒋观云风俗学说的重要内容;社会改造与学术研究相统一,西方人类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民俗观相统一,是蒋观云民俗观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 ,民间信仰依然盛行 ,但各种迷信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 ,民间迷信的主体和行业神的敬奉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晚清长篇小说的艺术结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问题。有的认为“无结构;”有的认为结构精美;而创作者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序》中又谦逊地说“结构之必凌乱”。同样的小说,在结构的评价上分歧如此之大在小说批评史上还是罕见的。如果我们把晚清长篇小说与报刊媒体联系起来,把其放在报刊这个桌面上,学者们的分歧也许会小的多。残缺不全的晚清长篇小说在结构上采取“穿株式”、“游记体”、“组合式”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但很难说已到了匠心独运、妙不可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上海服饰时尚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对文献、画报和照片以及来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实物的分析及相互印证,对时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男装服饰时尚和女装服饰时尚等主题,就流行风貌、款式、面料、色彩、装饰和服饰配伍等展开研究,有关服饰流行心理以及时尚领袖等也一并加以讨论,并得到如下结论:(1)从1860年代起,上海逐渐居于晚清中国的时尚中心地位,“时髦”是当时上海服饰流行的集中写照。追求时髦成了上海的城市特性。(2)传统服饰时尚可以概括为高度风格化、精致化、多主题、多色彩,追求华丽,讲究细节,强调新奇。(3)西式服饰体系的影响逐步上升,这种趋势在上海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明显,对西式因素的运用在男装中远较女装普遍。(4)上海服饰时尚开始形成所谓“海派”的包容古今兼蓄中外、讲究炫耀追逐时髦、标亲立异变化迅速的独有风格,并拉开了中国服饰流行逐步与西方服饰体系并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和民间参加了历届博览会,由于历史条件制约显示了一些独有特点,如由海关长期把持、组织经营不善、花费大收效少等,但最终还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国人认清了世界形势,为在国内举办博览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美学内容、表现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美学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的裂变对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是香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许多出洋者行游西方,途经或驻足香港。他们看到香港从“弹丸荒岛”向自由港的转变以及这个进展迅速的过程。他们观察到香港城市化建设中的博物馆、监狱、花园等硬件并体察到其中蕴含的近代气息,注意到香港“独特”的税制和先进的管理水平。此外,香港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为出洋者关注。他们的视域得到扩宽,这体现了香港尺幅万里的窗口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