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旋转射流流线分析及旋流强度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旋转射流的流动特性以及喷嘴和叶轮的几何形状对旋转流体流强度的影响,对旋转射流的流动及旋流强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计算。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旋转于流的流线为一条对数螺旋线。  相似文献   

2.
透平动叶顶部间隙流的表现形式及其对透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Aachen一级半轴流透平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不同动叶顶部间隙情况下的间隙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间隙流和间隙涡的形成、发展形式及其对透平性能的影响.以三维流线及极限流线为手段,分析了不同间隙尺寸下动叶顶部的间隙流及间隙涡在形成和发展趋势上的区别,以及动叶顶部总压损失区向下游发展时其变化形式的区别.研究表明:随着动叶顶部间隙值的增加,透平的等熵效率近似呈线性趋势减小;间隙涡的产生位置提前,强度逐渐增大,损失也随之增大;动叶顶部的高损失区域位置和范围发生变化,通道涡被破坏,高损失区向压力面迁移,并远离端壁.  相似文献   

3.
用于高比转速混流泵设计的流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性能高比转速混流泵水力模型开发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系统开发了一种基于两类相对流面(S1、S2流面)流动理论的正反问题迭代计算和优化设计的流场计算方法.在流体介质无粘的假设下, S1流面上采用有限单元法、 S2流面上采用流线曲率法,两类流面反复迭代计算直至结果收敛,得到S1流面流场分布、叶片表面相对速度和压力系数分布、 S2流面轴面速度分布等规律.流场计算采用FORTRAN语言编程实现,计算效率高、通用性强,对于高比转速混流泵水力模型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轴流式无叶喷嘴透平级内流动及级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步研究了轴流式无叶喷咀透平级的级内流动问题,根据气动基本方程建立了级内流动计算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进行了流埸计算.对同一叶轮的有叶喷咀和无叶喷咀两种透平级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轴流式无叶喷咀透平级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离心泵叶轮轴面流线的一般设计方法,建立了螺旋离心泵叶轮轴面流线的数学模型,并利用VB语言链接AutoCAD绘图工具编制了螺旋离心泵水力CAD软件,通过对螺旋离心泵叶轮轴面流道前后盖板的流线设计、流道过流断面面积检查以及流道中间流线等实际计算验证,其结果表明方法可行、精度高、速度快.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有限元方法[2]求解亚音速可压缩气流流过任意透平叶栅流埸和损失计算,讨论了前后缘的处理、密度计算、迭代精度判断问题.计算中采用了局部最小二乘方速度分布修匀技术,给出了计算实例.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供一种可计算有局部超音速区的长短叶片叶栅的跨叶片流动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流函数法和流线曲率法联合应用,取两者之长,把计算开拓到有局部超音速区域。该方法编成的程序运用于轴流、径流和混流式透平机械。对一台后向离心压缩机由长短叶片组成的叶轮进行了计算和流动分析。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离心叶轮轴面设计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4次Bezier曲线设计叶轮的轴面流线及叶片的进口边.详细介绍轴面流线和叶片进口边的控制方法,使其和传统的离心泵设计理论结合起来.将网格生成方法应用于离心泵叶片反问题的求解,采用迭代的方法生成近似正交的网格,把该准正交网格线作为反问题迭代的初始流线及准正交线.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非常有效,使叶轮轴面的设计和修改方便、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可转(变几何)导叶多级轴流压气机变工况特性估算的一种适宜程序运算的计算方法。流动分析基于流线曲率法,流动损失和气流角的计算取自NASA 试验数据。再者,根据由工厂给出的压气机在额定转速下的试验数据引入附加流动损失和落后(偏离)角修正系数。用此新法计算了一台带可转导叶的15级轴流压气机,计算表明与试验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具有可变几何喷嘴的增压器轴流涡轮热力计算方法。引入三个脉冲系数将脉冲涡轮按等压涡轮计算。给定通流部分尺寸,利用可变几何喷嘴来满足所驱动压气机和涡轮的配合。考虑各部实际损失,采用吴仲华燃气热力性质表迭代计算求出反动度、喷嘴出气角和喉口面积。可给定废气初温时迭代所需的初压或给定初压时迭代所需的初温,并算出涡轮当量通流面积。计算结果表明迭代计算是收敛的,算出的喷嘴喉口面积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导出了单相流体通过节流管的压降计算模型,其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精度可满足一般工程测量的要求。文中还指出,单相流体通过节流管的阻力损失主要是突扩阻力损失,但其进口突缩阻力也不能忽略;此外,对于较长的节流管,还须计及沿程摩阻损失。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整化群湍流模型的双向轴流泵出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双向轴流泵装置是一种特殊的泵站形式.结合某泵站技术改造,运用三维湍流数值模拟技术对其出水结构进行研究.基于定常不可压流体的控制方程和重整化群湍流模型,应用SIMPLEC算法,数值模拟了X型双向流道泵装置三种出水结构方案内三维湍流流场.通过给出计算流速矢量分布图、流速等值线图,直观地显示了出水结构内水流流场情况.分析表明,设计控制参数不合理是导致出水结构内部流态较差的主要原因,不良流态引起水力损失增加.文中依据数值模拟结果,预测出水结构水力损失,并与实验进行了比较,表明通过采用重整化群湍流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双向泵出水结构的水力性能.重整化群湍流模型在泵装置内特性数值模拟和外特性预测研究方面中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考虑油藏流入影响的水平井筒水平段流动模型 ,在给定边界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 ,得到了水平井筒沿程压力分布和流入剖面。推导了均匀流入时压力剖面、单位长度生产指数剖面以及沿水平段的孔眼分布方程 ,并用一个实例计算了在给定井产量和水平段长度时所需要的生产压差。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井筒中压降的存在 ,油井产量不能随水平段长度的增加而无限增加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研究“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有关实验数据出发,讨论不可压缩流的晶格玻耳兹曼模型.内容包括:不可压缩流的Navier-Stokes方程、稳定流(Poiseuille流)、不稳定流(Womersley流).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维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和kε模型分别模拟了离心通风机内部流场的流动;几何拓扑结构使用多块结构以减少计算机内存的浪费;运用贴体坐标系统描述了复杂的几何边界;使用二阶中心差分以离散扩散项和源项;对于控制方程的对流项的离散,为了克服中心差分在网格Pe数大于2后解的不稳定和迎风差分时不考虑Pe影响的缺陷,应用混合差分(HDS)格式,并对时间参数采用二阶向后差分;求解方程使用Simple算法.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得出了不同时刻叶轮内流道速度、湍动能及耗散能的分布.这为了解旋转对流道内速度分布、壁面摩擦力和紊流结构等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离心风机设计、节能改造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测量群体中单个颗粒的运动进而揭示群体运动规律的方法,在垂直、同心的全尺寸环空实验架上完成了群体颗粒在牛顿流体和幂律流体中运动规律的研究,得到了固相浓度对颗粒在轴向流及螺旋流流场中上返以及在静止或旋转流场中下沉速度的影响规律,从而分别得出了群体颗粒在牛顿流体或幂律流体的轴向流和螺旋流中上返及在静止或旋转流场中下沉的半经验公式。用所得的半经验公式校正了钱思复计算井底压力的模式,给出了由泥浆液柱压力、环空循环压耗以及环空固相浓度产生的井底压力计算公式。并对确定喷射钻井中环空合理返速的依据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分形油藏非牛顿幂律液的不稳定渗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分形几何学并结合渗流力学,建立了无限圆柱对称有分形结构的油藏的单相微可压缩、具有起始压力梯度非牛顿幂律液径向流的解析压力不稳定模型,导出了描述分形油藏幂律流的新的偏微分方程。利用拉氏变换和格林函数,得出了分形油藏无限大地层中心一口井在定产量生产时及稳态和不稳态条件下的井底压力解和渐近解。  相似文献   

18.
95型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Φ1000的冷模实验装置上,用空气-水体系测试了95型大通量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流型、压降、漏液量、降液管液层高度等重要参数,关联出压降、降液管清液层高度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含有小气泡的油气两相流体的物理特性,建立了湿空气和油的两相流体润滑膜物理模型,以及径向滑动轴承的润滑基本方程,同时采用SIP法求解了上述方程,并对径向滑动轴承的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20.
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油水分离旋流器内部的流场分布。油水混合物中的水被作为流体相,油被作为颗粒相。流体相的控制方程为连续性方程、N-S方程,其中结合了修正的Prandtl混合长湍流粘性模型,颗粒相的控制方程是浓度扩散方程,流体相与颗粒相之间的相对运动由代数滑移模型确定,全部控制方程用Patankar-Spalding的SIMPLE算法求解。计算程序取名CYCLON,用通用形式写出,用户只要输入旋流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