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空间大地测量以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测定地球整体(地球自转)和各圈层(特别是大气,海洋与地壳)的运动,使地球动态变化的监测,研究及应用呈现了崭新的面貌,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地球动力学最新发展概况,内容包括地壳运动,地球自转,重力场时间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现代构造活动性及其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长江三峡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新构造运动、地壳形变、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地应力测量等方面研究了本区现代地壳运动基本特征及其对地壳稳定性的影响,认为该区地壳稳定程度较高,现今构造活动微弱,不会对三峡工程造成影响,或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运用力学的理论研究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规律,以发生在地壳中的机械运动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的“大陆车阀”假说和构造体系概念的建立,在整个地质学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建华 《科学观察》2009,4(5):20-25
海平面的升降变动是海水量、水圈运动、地壳运动和地球形态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演化的一个重要方面。1906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提出了全球性海面变动的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学者把地壳和水体当作统一的平衡体系,用地球流变观点研究地球各区域之间海平面升降的关系。长期海平面变动引起的最直接后果是海侵或海退。因此,研究海平面变化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对研究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探索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对于人类生活和生产都极为重要。目前,海平面变动研究,一方面从测年技术上提高精度,另一方面加强全球性对比研究。其中,研究重点是关于世界海面变化的起因与未来发展的趋势问题。  相似文献   

5.
七千万年前地壳的运动,改变了地球陆地板块的格局。澳大利亚及其周边的群岛,就是在这次地壳运动中被分离出去。从此,澳洲大陆适宜、稳定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资源,成了很多古老生物生存繁衍的一片乐土。再加上环绕的浩瀚海洋,让它们避免了外来先  相似文献   

6.
云南西北部丽江、鹤庆、剑川和洱源等地,是我国第四纪地壳运动表现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各种丰富多姿的最新地壳表皮形变,壮丽的山川面貌,都一一吸引着新构造科学工作者。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大面积剧烈隆升造成了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原峡谷地形。几十年来,中外学者多从滇西的地貌着手,记述过本区的新构造运动现象。1964年春夏,作者来此区调查地质地貌(图1),深为各种第四纪地壳运动迹象所吸引,曾仃足考察一二,从而对滇西北第四纪地壳运动有关问题取得一些粗浅的看法。正值国家在此区  相似文献   

7.
我的地震预报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激烈形式。不了解现代地壳运动的状态或了解的时空精度达不到要求精度,不能有效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历史经验证明,预报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震前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对异常现象的广泛性、同步性、非均一性、不可逆性、前兆性和非前兆性、多源性、地壳运动的效应等特征的分析表明,研究现代地壳运动的历史,把握地壳现代构造运动的趋势是提高地震预报质量的关键。据此,作者提出了地象资料和征兆地质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六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学术年会上,一位身材魁伟、三十开外的年轻学者宣读了一篇内容新颖的科学论文。他从地壳岩层的变化,海水进退的差异,讲到大陆的大规模水平运动,进而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地壳运动理论——地球自转速度在地质年代时快时慢的变化,是地球表面构造形态变更的主要因素。讲者侃侃而谈,论又有据,述之成理,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这位学者就是当年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的李四光教授。他宣读的这篇著名论文《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在地质学中引进一个新的方  相似文献   

9.
云南西北部丽江、鹤庆、剑川和洱源等地,是我国第四纪地壳运动表现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各种丰富多姿的最新地壳表皮形变,壮丽的山川面貌,都一一吸引着新构造科学工作者。第四纪地壳运动的大面积剧烈隆升造成了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原峡谷地形。  相似文献   

10.
天山现今地壳变形的非连续接触模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物理接触模型模拟断裂的非连续运动,计算GPS观测结果约束下天山的地壳运动变形,探讨天山东西部差异性地壳缩短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天山现今地壳运动方向基本为NNE—NE向,运动速度由西南往北、往东逐渐减小;在活动断裂两侧,地壳的运动状态没有大的跳变;天山现今地壳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这种应力环境导致地壳发生与之相应的近南北向缩短变形;受到山体内部块体几何形态和力学性质差异的影响,天山的地壳变形并不均匀,而且地壳缩短的主方向在东西部出现微小变化:中部为近N—S向,往西偏为NNW向,往东偏为NE向;塔里木盆地的顺时针旋转导致它对天山的挤压强度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在这种西强东弱的不对等挤压作用下,天山便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弱的差异性地壳缩短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1.
韩毅 《科学观察》2009,4(3):37-42
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地质灾害,爆发时喷出的熔岩流在顷刻之间会给附近的人们带来灭顶之灾,产生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对大气圈产生很大影响,引起臭氧层破坏和地表气压升降。火山活动还会影响地球温度、火山活动地区降水量和ENS0循环,给全球气候变化带来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火山研究不仅是人类寻求防御自然灾害的需求,更是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组成、探讨地壳运动规律与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内容。此外,科学家在火星、金星等天体上也发现了大规模火山活动的遗迹,在木星的卫星上还观测到了正在进行的剧烈的火山活动。目前,火山已开始作为一种宇宙现象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控制了福建地区新生代地壳变形和现今地壳运动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受该断裂带控制,形成福建现代地壳运动南北分区,地壳活动南强北弱、南升北降的特点;历史中强地震基本分布在断裂以南的东部和邻近海域地区,形成南部地震集中区;1999--2006年环境剪应力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以南,也反映了南强北弱、南北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钻透地壳?嗯,是个好主意,那样我们就能够获得地球深处的资料,了解原始时候的地球,甚至还可能找到生命从海底起源的证据。然而问题是,谁能钻透地壳? “地球号”探测船吗?  相似文献   

14.
王方辰 《科技潮》2002,(2):45-48
大约6000多万年前,一股强大的地壳运动力,将印度板块渐渐挤压到欧亚板块的下方。从那时起,这股强大的力量竟把原来曾是大海海床的庞大地壳缓缓托起,历经整个第四纪的漫长抬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的椭圆形高地,最高点竟有8848米。这块神奇高地的出现带给全球一系列变化,今天人们就把地球上这块年纪最轻的高地称为“世界第三极”。这就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影响地貌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地壳运动的5种假说,指出这些假说并不能独立和完全地解释地球的地貌和矿产资源分布的情况,由此推测出地球公转速度曾经瞬间加快过,并对公转速度瞬间加快的力做了分析,这样才可以比较圆满地解释地球的地貌和资源分布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近期地震时空分布与现今地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西部地区近13年M≥6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成果探讨了其与地壳运动场的关系;结果对该区地震活动分布与趋势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发现     
《科技潮》2003,(1)
最古老岩石揭示地球起源科学家近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境内发现了一块有38.25亿年历史的岩石,这块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将有助于研究地球的起源。他们研究的岩石样品取自魁北克省北部地区的火山沉积岩。对岩石的年龄测量主要采用放射性元素蜕变计算法。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因此,科学家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铀和铅的含量算出岩石的年龄。科学家说,对地球岩石的研究有助于推算地球年龄以及研究地球早期的演变过程。由于地壳由岩石组成,测出岩石年龄就可获得地壳年龄。但地壳年龄并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目前,科学家们估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太阳系天体运动规律,建立以地心为圆心,黄赤道交线为Z轴,Z、Y轴平面为黄道面的直角坐标系。通过单位圆到余弦函数的变换,具体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相对位置变化。将太阳系天体对地运动分解成其对地心的波动和自转运动,并推导出太阳、月球、七大行星相对于地球的理想波动运动方程,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并给出螺线要素,指出实际运动时的修正方法.以从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描述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自转和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呈周期性变化;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螺线运动轨迹与太阳系天体、地球上某参照点间的绝对距离无关,只与太阳系天体的对地心的横向幅度(距离比值)、角度、地球自转角度、黄赤道夹角相关。最后对太阳直射点进行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五大行星对地球波动运动方程曲线,且对此进行了叠加。叠加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某点波动呈周期性变化,说明文中推导与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壳的三大基本构造单元——地槽区、地台区和地洼区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统计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差别,探讨了由此反映出来的深部构造特点。重点探讨了中亚地洼区与华夏型地洼区在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上的异同;对三个残留地台现阶段的构造运动状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在综合分析各构造单元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深部构造形成演化的可能原因的基础上,从地球物理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地壳演化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0.
物质的再循环是地球动力学的主要过程之一.大陆下地壳是否能够再循环返回地幔是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化学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难题,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壳幔交换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