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向培良在《中国戏剧概评》一书中对郭沫若早期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等提出了严苛的批评,认为郭沫若历史剧"教训"色彩浓重、人物塑造机械呆板、脸谱化等.向培良意在以此引进和宣传纯正的戏剧艺术观念,从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两方面正本清源.他的批评意见显然未能真正发挥效用,郭沫若在后来的历史剧创作中一仍其旧并有巨大反响,但这些意见为后人看待历史剧、认知戏剧提供了理性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学术界一些学者否定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形象塑造提出辩驳,认为在历史剧创作中应予作者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从而提出历史剧创作的三个原则——独创性,假定性和当代性。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伤别具一格,为中国现代历史剧和历史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剧作语言鲜活,生动,极富个性和动作性,与婉转的情节和诗意的形象相映成趣,互补互现,使剧情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从而焕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郭沫若一度消歇了的诗思重新勃发起来。两年多的时间中,他连续创作了六部浪漫主义历史剧,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竖起了又一块世人瞩目的方碑。这六部历史剧题材的相似性、基本主题的一致性、以及题材和主题强烈的现实性,已经得到充分的历史评价。“借古鉴今”、“据今推古”,是郭沫若创作这几部历史剧的直接动机,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固定在这一视角上,是否限制了人们从郭沫若这一时期的史剧创作中去挖掘更多的东西?譬如强调主题的现实性,是否忽略了主题的丰富性和多层次  相似文献   

5.
历史剧应该写出历史的真实与复杂。求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能否写出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剧成败的关键。历史剧可以虚构,甚至可以戏说,但虚构和戏说不应以损害历史的真实为代价。写出历史的复杂性,关键是要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写出历史事件、历史进程与历史规律的复杂性,写出历史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6.
现今,当代性一方面成为历史剧创作者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剧作家在对历史的阐述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成为观众对历史剧欣赏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观众往往因为在历史剧中发现与现实的相通之处而增加观赏的兴趣。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剧作家称尝试"以推动时代进步论英雄"的全新视角,把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中重新审视。其中李鸿章的形象由传统教科书中的"卖国贼"变成了一位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7.
中国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的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该历程虽然并非短暂,但在中国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对莎翁历史剧的研究只是初始阶段。尽管如此,我国的研究水准并不低于国际莎学界同时代的研究水平,并表现出了一些特色。将对这一时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特点进行回顾与评论,追本溯源,从而思考如何拓宽与加深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学术界一些学者否定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形象塑造提出辩驳,认为在历史剧创作中应予作者以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从而提出历史剧创作的三个原则-独创性,假定性和当代性。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历史剧以抒情、瑰丽的浪漫主义为基调,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创作风格却有一定的差异。前期的诗剧更近于同期的浪漫主义诗作,但有的短剧还不成熟。中期的《屈原》是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孔雀胆》则是一部具有转型意义的作品。其后,写实因素在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中,不断有所介入并对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对于文学领域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对于历史学领域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用艺术形式表现于历史题材的历史剧的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同志读了历史剧《虎符》后于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写信称赞郭沫若做了很多十分有益的革命的文化工作”,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同志又写信给郭沫若,称他的“史论、史剧大有益中国人民.”郭沫若同志的历史剧业绩和其他文学、历史学等业绩一样,永载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册.但评价任何事物绝对化是不符合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