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陆良盆地是云南省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以腐泥腐殖型为主,成熟度低,以形成生物(细菌)气为主。盆地具有生物气形成的优越条件。盆地储集层以高孔中渗和高孔低渗两类为主,盖层岩石的封闭能力弱,保存条件欠佳。盆地第三系有一个含气系统,即N2c2-N2c3(!)含气系统。上第三系茨营组二段(N2c2)为主力烃源岩,三段(N2c3)为优势储集岩,而N2c4为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2.
陆良盆地是云南省第三系沉积盆地的典型代表。盆地中识别出四个不整合面,即Tg、T6、T3和T0。其拉张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Tg→T5,拉张强度渐增期;(2)T5→现今,拉张强度渐弱期。与拉张史相对应,陆良盆地的沉降史可分为两个阶段:(1)N2c为快速沉降阶段;(2)Q为沉降缓慢阶段。据此,陆良盆地的形成演化阶段为:(1)盆地初始形成期(Tg—T6);(2)盆地扩张发育期(T6—T3);(3)盆地发展稳定期(T3—T0);(4)盆地萎缩充填期(T0—现今)。  相似文献   

3.
N-间甲氧基苯基亚胺基二乙酸合铜(Ⅱ)二水化合物[Cu(CH2COO)2NC6H4OCH3]·2H2O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bca,a=1.0725(3),b=1.0851(4),c=2.1827(5)nm,v=2.540(2)nm3,Z=8,Mr=336.8,Dx=1.76gcm-3,μ=18.1mm-1,F(000)=1376。结构由直接法解出,偏离因子R=0.078。Cu(Ⅱ)离子与亚氨基二乙酸分子中一个氮原子、两个水分子氧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一变形四方单锥构型。Cu(Ⅱ)离子到四方单锥顶点O(7)原子(水2)的键长为2.279×10-1(4)nm,长于配位基平面内Cu-O和Cu-N的平均键长[1.939×10-1(4)和2.051×10-1(4)nm]。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用N-苯基-3-羟基-2-乙基-4-吡啶酮(HL)为配体合成了Fe(Ⅲ)型配合物,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1.6767(5)nm,b=1.219(3)nm,c=1.730(1)nm;β=93.31°;V=3.530(8)nm^3,Z=4,Dc=1.382g/cm^3。结构分析表明Fe处于三个N-苯基-3-羟基-2-乙基-4-吡啶酮的6个氧原子的畸变的八面体配位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对1 ,3 - 二咔唑基丙烷(1 ,3 - DCZP) 在光激发下与电子受体化合物1 , 4 - 二氰基苯(1 ,4 -DNB) 形成三元激基复合物的光物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1 , 4 - DNB 对高浓度的1 , 3- DCZP荧光猝灭时, 随着猝灭剂浓度的增加, 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分子形成了[DDA]* 型(2个1 , 3 - DCZP分子和一个1 , 4 - DNB分子) 的三分子激基复合物; 当1 , 4 - DNB 对低浓度的1 , 3 - DCZP荧光猝灭时形成了[(DD)A] * 型(1 个1 , 3 - DCZP分子具有2 个电子给体基因, 与1 个1 , 4 - DNB分子) 的三元激基复合物.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二齿胺配体内消旋-1,2-二苯基乙二胺(Stein)内消旋-1,2-二对氯苯基乙二胺(4-Cl-st)和钯配合物[Pd(stein)(NO3)2,[Pd(4-Cl-st)(NO3)2,[Pd(tmcpda)(NO3)2],[Pd(O-phen)(NO3)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并用MTT染色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Pd(4-Cl-st)(NO302]对人体宫颈癌和鼻咽  相似文献   

7.
N,N,N’,N’-四异丁基-3-氧戊二酰胺对锝(Ⅶ)的萃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荚醚N,N,N‘,N’-四异本基-3-氧戊二酰胺-正辛醇-煤油溶液从HNO3体系中萃取Tc的行为,萃取过程为一放热反应,反应热约为-40.1kJ/mol,确定萃合物的组成和萃取反应机理,萃取反应为:H^++TcO^-4+25iBuGA(0)=HTcO4.2TiBuGA(0)。  相似文献   

8.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1-二(4-二甲胺苯基)-2苯基丙烯腈(TPA-1)1-二(4-二甲胺苯基)-2-(4-氯苯基)丙烯腈(TPA-2)及1-二(4-二甲胺苯基)-2(3,4-亚甲二氧基苯基)丙烯(TPA-11)的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TPA-1分子式为C25H25N3,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1.0593(1)nm,b=2.1639(2)nm,c=1.0081(1)nm;β=11  相似文献   

9.
Ru(OAc)2(Ph3P)2和等摩尔的N,N-双-〔邻-(二苯基膦苯甲基)〕乙二在四氢呋喃中回流反应,高产率地合成了新型四齿胺膦配位的Ru(OAc)2P2N2H4,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结构测定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反式的构型,P2N2H4作为四齿的配体与中心钌原子配位,在温度30-70C、氢压1.0-4.0MPa内,发现了Ru(OAc)2P2N2H4是比具有类似组成和结构的Ru(OAc)2P2N2gj  相似文献   

10.
多聚配合物[Cd(β-ala)Cl2]用CdCl2与β-丙氨酸(β-ala,H3N+CH2CH2CO2-)在水溶液反应制得,并用单晶结构分析法测定其结构.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C3H7CdCl2NO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No.62),a=694.4(1),b=796.3(2),c=1293.1(3)pm,V=0.7150(6)nm3,Z=4,Mr=272.40,Dc=2.530Mg/m3,用834独立衍射数据对结构进行精化,最后残差因子R1=0.0421.结果表明,每个镉离子与4个Cl和2个β-ala的羧基氧原子配位,呈变形八面体结构.每对镉离子由2个Cl和1个双齿羧基桥连,形成一维链状聚合结构  相似文献   

11.
渤中凹陷西次洼新近系油气资源丰富,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机理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烃源岩成熟度模拟、原油地球化学及油源关系分析、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结合断层的封闭性能及疏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渤中西次洼存在沙三、沙一-沙二与东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三段为优质烃源岩,成熟度高;该区原油成熟度普较高,为烃源岩在生油高峰及后期生成的原油,主要与沙三段烃源岩相关;渤中8区新近系储层砂岩孔隙烃与油气包裹体发蓝白色荧光,油气包裹体丰度(GOI)普遍较低,主要为一期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油气主要充注期为3.5 Ma B.P.、1.0 Ma B.P.以后,为晚期快速充注成藏。在新构造运动活动期,持续快速生烃、供烃能力强的烃源灶、高效的断裂输导格架,为晚期快速成藏的主控因素;"高效供烃、主断控藏、浅层聚集"为该区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探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的形成与分布及其对成烃和成储的影响。在岩心、薄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雷口坡组膏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岩性组合特征和测井特征等开展研究发现,雷口坡组膏盐岩层系发育云岩+膏盐岩、膏岩+云岩、灰岩+膏盐岩、膏盐岩+灰岩4种组合类型,以及潮上塞卜哈、潮上小型蒸发盐盆、潟湖和蒸发盐盆4种成因模式。雷一段-雷二段面状展布的膏盐岩以塞卜哈成因为主,龙岗地区雷一段发育环带状展布的小型蒸发盐盆;雷三段发育以川中为中心、呈水滴式展布的潟湖成因膏盐岩;雷四段在川西南-川西地区发育牛眼式展布的蒸发盐盆成因膏盐岩。川西地区雷四段膏盐岩层系中发育有品质较好的烃源岩和以膏溶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岩溶储层,具备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浅层生物气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一直被认为完全是由第四系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1)第四系生物气藏探明储量与源岩条件之间不匹配;(2)高分辨率地震剖面特征表明三湖坳陷气田区域第四系发育了大量的气烟囱;(3)生物气组分特征表明有热成因气混入的可能性;(4)乙烷等重烃气碳同位素特征表明三湖坳陷第四系气藏有腐泥型生物气混入;(5)三湖坳陷上第三系狮子沟组发育偏腐泥型有机质.笔者认为第四系浅层生物气藏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包括“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模式,第四系的浅生物气由上第三系狮子沟组生物气与第四系生物气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渤海蓬莱20-2油田原油物性和色谱-质谱等实验数据进行成藏综合分析与研究,探讨新近系馆陶组原油物性差异及成因.蓬莱20-2油田原油具有高密度、高黏度、低硫、低蜡和低凝固点的稠油特征,油田南区的原油物性呈现出优于北区和东区的特点.南区的原油来自庙西南洼沙三段烃源岩的贡献,其成熟度较低;而北区和东区的原油分别来自渤东...  相似文献   

15.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有关沙四段油源、油气充注期次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渤南洼陷的沉降特征、古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在油气两次充注的背景下,渤南洼陷的沙四段油气成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成藏时期,即东营期第一次充注期、馆陶期第二次充注早期、明化镇期第二次充注晚期.其成藏过程严格受古能量场的控制,特别是明化镇期的快速增压对沙四段晚期成藏具重要影响.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遵循"压浮双力驱动、断砂网状输导、短距就近捕集、晚期复合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秦皇岛32-6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是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点及难点之一.秦皇岛32-6地区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输导体:骨架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其中断层又分为基底断层和盖层断层2种,基底断层主要是沟通烃源岩与圈闭,盖层断层则控制着新近系油气的再分配,馆陶组厚层块状砂砾岩体在油气侧向运移过程中被称为油气运移"高速公路",而基底不整合面则是潜山及古近系油气成藏的主要通道.由于输导体系不同,导致研究区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即新近系网毯式成藏模式和古近系及潜山"S"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靠近湖盆中心的南八仙、冷湖Ⅵ号和Ⅶ号、鄂博梁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带。路乐河组(E1+2)冲积扇较为发育,辫状河相对发育;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到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是一个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水进沉积序列;上干柴沟组(N1)和油砂山组(N2)发生进一步湖侵,湖盆扩张,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古近纪—新近纪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并探讨了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探索川西拗陷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气藏类型,为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源储配置关系研究、流体特征分析、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单井生产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断层沟通输导网状供烃和源储直接接触面状供烃是研究区须二段气藏主要的供烃方式。由此将研究区须二段气藏划分为"断层输导型"和"源储相邻型"2大类5亚类。晚期断层输导区和优质源储直接接触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组合关系,是须二段有利的油气分布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恢复了渤海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根据花岗岩风化壳的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分为:砂-砾质风化带、裂缝带与基岩带,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与微裂缝,风化壳储层发育厚度几十米,甚至达200多米。古潜山油源来自渤东南洼沙三段、沙一段或东营组烃源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风化壳的高部位,新近系馆陶组是潜山油藏有利的封堵层。古潜山油藏具有“下生上储顶盖的新生古储式组合”和“高压驱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油气仓储式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