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详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含铀砂岩的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富集成矿机理及多种能源共存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探讨盆地型多种能源富集成藏(矿)的潜在的规律.含铀砂岩的碳酸盐胶结物C-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样品δ13CPDB值变化范围为-4.2‰~-23.62‰,大部分样品δ13CPDB值落在碳酸盐岩δ13CPDB值范围内或略低,4个样品δ13CPDB值均低于-10‰;样品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为0.5%~16.12%.综合分析表明:含铀砂岩所属的中侏罗统直罗组在浅变质作用过程中受到过来自深部流体的交代渗滤作用,在淋滤与溶解盆地下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过程与古生界的油气相互混合,在砂岩的成岩(成矿)过程中并且具有一定比例有机质的加入,使得含铀砂岩的胶结物中碳同位素值变低.含铀砂岩在成岩(成矿)过程中和一定比例有机质进行水岩交换作用,有机质的参与促使本区铀矿质的络合与运移,最终在有利氧化-还原条件下沉淀和富集.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是我国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聚集地,多年来发现铀矿与油气、煤层等空间上有关联,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但就构造与铀矿成矿关系研究匮乏。文章从研究泊尔江海子断裂性质、形态、活动性、封闭性来探讨断裂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泊尔江海子断裂总体展布方向为近东西向断面北倾的逆断层,延伸长度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断面上陡下缓。断裂活动为先二次逆冲挤压后走滑撕裂。最强断裂活动为中晚侏罗纪走滑撕裂,本期活动导通了深部产油气太原组和山西组地层,使油气能够沿着断裂侧向开启的层间古地下水运移。东胜铀矿床形成于早、晚白垩纪,与烃源岩生油时期一致,间接地说明构造是油气等有机质在古地下水运移的导流通道。古近纪以后,鄂尔多斯盆地古地下水方向发生改变,泊尔江海子断裂带来的油气等有机质向上运移到直罗组层间砂岩地下水中,减弱了古地下水散矿作用,起到保矿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深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深部找矿显得尤为重要.以近年来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深部找矿突破为实际案例,结合铀矿勘查方针的转变和砂岩型铀成矿理论的创新思路,对中国北方典型砂岩型铀矿床深部成矿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深部具有巨大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其理论依据与国外经典模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松辽盆地西缘泰康地区四方台组发现了多处铀矿化点,显示该地区具有砂岩型铀矿找矿潜力.通过结合岩心观察、钻孔取样和室内镜下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四方台组沉积相特征和构造活动等铀成矿控制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方台组沉积相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滨-浅湖相,砂岩具有砂体厚度较薄和含砂率较低的特征;盆地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内铀矿化异常孔位的发育范围,铀矿化部位大多位于烃类等还原性流体渗出改造后的砂岩中.可见该区铀富集作用主要与深部烃类流体上移浅层位发生还原作用有关,受四方台组所发育沉积相类型控制因素较小.  相似文献   

5.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新近系库车组出露面积广,沉积厚度大,为客观认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的成矿潜力,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上新统库车组发育以河流相为主的一套杂(红)色陆相碎屑岩系,具有有利的泥-砂-泥结构;构造抬升控制着砂岩型铀成矿作用的发生,成为地层中铀活化、淋滤的有利通道;盆地北缘蚀源区的下元古界绿片岩,下二叠统火山岩及凝灰岩和华力西中、晚期花岗岩体提供丰富的铀源;具有完善的地下水动力系统,补-径-排体系完善;铀成矿与含油气构造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油气参与了铀成矿,发育的深大断裂沟通了深部烃源岩与上部圈闭,盆地深部油气逸散的有利地带,为砂岩型铀矿成矿提供了还原障;同时盆地具有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由此推断,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较好,可作为有利的勘查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已有的航空能谱原始测量数据寻找砂岩型铀矿。方法利用航空能谱原始测量数据,选择区域等值图编制、元素间比值分析、能谱组合特征参数计算以及相关分析等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参数研究。结果应用不同方法提取了与砂岩型铀矿成矿有关的航空能谱测量的微弱信息,研究了铀源和铀元素的活化迁移规律,预测出砂岩型铀矿成矿远景区。结论该方法在潮水地区砂岩型铀矿找矿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根据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铀矿床的形成与地下水成矿作用密不可分,砂岩型铀矿床中铀元素主要是通过地下水对其溶解、迁移、富集沉淀而来的,所以地下水的作用方式、运动状态、作用类型对铀矿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蒙其古尔铀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铀资源量最大的砂岩型铀矿床,关于该矿床的成因机理,也一直是铀矿地质学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该矿床含矿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对黄铁矿硫同位素的分析测试,认为在铀成矿过程中有还原物质的参与,而且该还原物质与生物作用有一定关系。生物作用参与成矿可能是蒙其古尔铀矿床矿体品位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八宝山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基于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以晚三叠世八宝山组为目标地层,通过地质调查、化学样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砂岩型铀矿5个重要成矿地质条件(铀源条件、古气候条件、岩性岩相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构造条件)。结果显示:研究区铀源丰富;成矿时期的气候处于干湿交替的阶段;赋矿岩性中的“泥—砂—泥”结构稳定;“补—径—排”水动力系统发育完善;辫状河相、三角洲相广泛分布;盆地边缘缓倾斜坡带特征明显。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已有成矿事实表明,东昆仑八宝山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0.
柴北缘上干柴沟组为半湿润、半干旱环境下的陆源碎屑岩建造,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的空间展布、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地层结构良好,具有一定还原能力。油气成藏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及酸解烃数据分析显示铀矿化与油气渗出还原作用有关,烃类气体的逸散增加了砂体的还原容量。分析认为上干柴沟组是砂岩型铀矿有利目的层,层间渗入氧化与油气渗出还原蚀变界面附近是重点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床是我国典型的古河谷砂岩型铀矿床,铀主要经潜水-层间氧化作用富集成矿。为了研究其粘土矿物组成、含量、形态特征及其产状,对区内目的层粘土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床目的层粘土矿物成分基本一致,主要为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个别样品中见少量绿泥石。蒙脱石集合体呈花朵状、片状,高岭石集合体呈书页状、扇状,伊利石集合体呈片状,绿泥石集合体呈玫瑰花朵状。粘土矿物以分散质点式不完全充填于孔隙中和薄膜式贴附于颗粒表面。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总结了该矿床氧化带分带粘土矿物特征,并探讨了粘土矿物对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伊犁盆地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及铀矿形成物质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地形、沉积环境、水系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规律,分析总结出伊犁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成矿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伊犁盆地周边存在长期稳定的蚀源区,源区内存在富铀地质体,源区形成的溪流在流出山区之前汇入较大的沟谷;并沿规模较大的沟谷流出山区,流经出露有深部倾斜砂岩地层的盆缘。同时,由于砂岩的渗透性大,地下水交替强烈,还原容量大,这些水文地质条件共同成为伊南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准确地指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空间位置,从成矿特点出发探讨了金属活动态的异常形成机制,认为指示元素在弱氧化带为高异常,还原带为低异常,铀矿通常位于高异常向低异常过渡的区间内。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为例,综合分析了沉积相特征和铀源条件,认为研究区西侧的铁厂沟花岗岩体具备较好的铀源条件,铀元素自南西向北东方向迁移;在此基础上依据金属活动态的异常模式划定了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苏红图盆地玄武岩中铀矿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苏红图盆地玄武岩中铀矿化的类型,为开采利用提供理论根据。对该区玄武岩中铀矿化特征、成矿条件及成矿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其具备与砂岩中层间氧化带型铀矿类似的成矿条件,是受后生层间水作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可用地浸技术开采利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研究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下段砂体厚度和砂地比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室内普通薄片镜下鉴定,在此基础上绘制了乌库尔其铀矿床西山窑组下段沉积相展布图,探讨了砂体对铀成矿的控制与影响,指出了砂体连通性和均质性变化部位,为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同时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一些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赋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围岩。  相似文献   

16.
滇西地区是国内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带之一。近年,随着铀矿勘察工作的持续推进,先后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铀矿化点和铀矿床。本文以户撒盆地新发现铀矿化层位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化学方法探讨沉积期古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户撒盆地芒棒组第二段为温暖潮湿环境下的淡水沉积;沉积水体总体为还原环境,部分过渡为氧化-还原环境。沉积水体环境是制约铀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沉积水体由还原环境逐渐过渡为氧化-还原环境是砂岩型铀矿的有利成矿层位。  相似文献   

17.
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我国铀矿勘探的主要类型。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诺木洪北五道梁一带,整体位于霍布逊坳陷带内,北部为锡铁山-牦牛山隆起,南部为诺木洪凹陷。通过收集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开展了地质-伽玛能谱剖面测量、活性炭剖面测量、取样分析及适量的钻探工程等对研究区进行了调查评价,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分布的航放异常的展布特征、异常特征、铀镭含量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铀异常的成因,为该区下一步砂岩铀矿勘查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江西相山铀矿田位于火山盆地中,前人对该地区铀矿床已经做了较多工作,但对于铀矿床的成因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对盆地周缘斑岩体的认知以及深部铅锌的发现,更是增添了矿床成因的复杂性。近年部分学者提出了相山铀矿应属于斑岩型矿床。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工作,对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床围岩蚀变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并与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斑岩体以及矿石形态等特征进行了对比,认为:相山铀矿田与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差别较大,赋矿围岩为中上地壳变质基底重熔的S型花岗岩,矿石矿物虽然以浸染状为主但是围岩蚀变具有典型的线状特征,应该属于火山(岩浆)热液型。  相似文献   

19.
东胜矿床是近几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铀矿床,对该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找矿价值.早期人们认为该铀矿床属层间氧化带型矿床,但经对资料的分析认为用层间氧化带的观点很难完全解释东胜铀矿床的成矿问题.利用遥感技术研究了矿床的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发现本区存在一断隆构造,矿床处于该断隆构造的南缘.该断隆构造叠加在早期蚀源区-斜坡带成矿背景之上.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进行了追溯,并探讨了断隆叠加与铀矿化形成的关系,提出断隆构造的发生、发展促进了东胜矿床成矿作用的演化.从断隆的隆升作用,构造-热事件作用和断隆边缘断裂的导通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断隆构造的叠加是东胜铀矿床叠合成矿的诱因.由于东胜铀矿床是断隆叠加成矿作用形成的铀矿床,因此,对这类矿床的勘查,不仅要重视沉积体系和氧化带的研究,还要重视构造和深部物质运移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