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瑞良 《科学之友》2002,(10):23-23
通常人们认为,鸟类(如鸳鸯)和某些哺乳动物对爱情是忠诚的,其中有些被人类当作是爱情专一的象征,然而事实上,情况远非如此。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表明,在终生成双成对生活的动物中,只有大约10%能够对性伙伴一心一意,而大多数常常会以与非配偶异性交配为乐。即使是看起来用情最为专一的动物夫妻,也常常会去附近的巢穴或群落寻找陌生异性欢爱一番。例如,一向被认为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东蓝鸲,它们的性交往其实相当活跃。一对共同生活的东蓝鸲所抚养的后代中,有15%~20%不是雄鸟的亲生后代。  相似文献   

2.
在动物世界中,争斗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争斗原则:尽量避免流血事件,防止出现“你死我活”的场面。这是为什么?据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动物也会考虑后果。因为动物争斗时,败者必定会受伤甚至丧失生命,而胜者也有可能负伤。因此,胜者会尽量避免受伤,以免影响自己今后的正常行动,或感染其他病症。为此,动物在争斗时往往会“手下留情”。  相似文献   

3.
在植物中表达农用医用动物基因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对动物基因在植物中的整合、转录和表达作了回顾,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即Spiralia)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蜕皮类原口动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动物门类。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支系,即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纽形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星虫动物门组成的担轮动物(Trochozoa),由环口动物、内肛动物和苔藓动物门组成的群居虫类(Polyzoa),以及由许多小的动物门类组成的扁形动物(Platyzoa)。最近,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冠轮动物的形态和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群居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冠轮分支的化石记录几乎仍是空白。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新近收集的400多个瘤状杯形虫(Cotyledion tylodesLuoetHu,1999)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库中早期发现的这类疑难类化石可能代表一类具骨骼的干群内肛动物。研究表明这类生物身体呈高足杯形,由杯形萼部和圆柱形的固着柄组成,固着柄的末端具有盘状的吸盘,用以附着在其他生物的外骨骼或身体上。杯体内具有U形的消化道,两端分别洞开于口和肛门,均包围在由一圈可自由伸缩的柔韧触手组成的纤毛环内。然而与现生的假体腔内肛动物相比,瘤状杯形虫个体较大,身体高度可达8~56mm,身体表面覆盖一层疏松或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骨片。另外,化石观察表明瘤状杯形虫固着柄的中央具有杯体向后延伸的体腔,属于有体腔类动物。因此,现生内肛动物体腔的丧失可能是衍征(apomorphy),其微型的身体以及解剖和体壁的简化可能是动物小型化作用(miniaturization)的结果,或者是现生内肛动物群居附着生活的适应性演化有关。具骨骼干群内肛动物的发现对理解早期冠轮生物的系统演化和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即Spiralia)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非蜕皮类原口动物,包括许多不同的动物门类。目前主要分为三个支系,即由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纽形动物、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星虫动物门组成的担轮动物(Trochozoa),由环口动物、内肛动物和苔藓动物门组成的群居虫类(Polyzoa),以及由许多小的动物门类组成的扁形动物(Platyzoa)。最近,寒武纪大爆发期间冠轮动物的形态和系统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群居动物和扁形动物两大冠轮分支的化石记录几乎仍是空白。最近,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对新近收集的400多个瘤状杯形虫(Cotyledion tylodes Luo et Hu, 1999)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表明澄江化石库中早期发现的这类疑难类化石可能代表一类具骨骼的干群内肛动物。研究表明这类生物身体呈高足杯形,由杯形萼部和圆柱形的固着柄组成,固着柄的末端具有盘状的吸盘,用以附着在其他生物的外骨骼或身体上。杯体内具有U型的消化道,两端分别洞开于口和肛门,均包围在由一圈可自由伸缩的柔韧触手组成的纤毛环内。然而与现生的假体腔内肛动物相比,瘤状杯形虫个体较大,身体高度可达8~56 mm,身体表面覆盖一层疏松或紧密排列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骨片。另外,化石观察表明瘤状杯形虫固着柄的中央具有杯体向后延伸的体腔,属于有体腔类动物。因此,现生内肛动物体腔的丧失可能是衍征(apomorphy),其微型的身体以及解剖和体壁的简化可能是动物小型化作用(miniaturization)的结果,或者是现生内肛动物群居附着生活的适应性演化有关。具骨骼干群内肛动物的发现对理解早期冠轮生物的系统演化和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动物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雄性动物常常为雌性配偶自杀。它们或者为了圆满完成性行为而在交配后立即死去;或者在交配后心甘情愿,也可能是无可奈何地让雌性配偶吃掉,充当雌性配偶养儿育女的营养食品;或者为了保护雌性顺利逃亡或保证家族繁衍而在“监狱”中自毁。这一场场悲壮而残忍的爱情故事,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将一句古谚改为:“一生中只要爱过一次,即便死去,也比一辈子没有爱过好”。动物行为学家饶有兴趣地研究了这~类可怜而又可敬的雄性动物,企图揭开雄性动物自杀性性行为的谜底。一澳大利亚有一种绰号叫“黑寡妇”的雌性蜘蛛…  相似文献   

7.
动物的这种"高尚"境界究竟来自哪里?是本能,还是进化?真让我,我们之中某些忘恩负义的家伙们脸红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这种学说,动物之间应该是一种自私、冷漠的竞争关系——常常为了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如食物、栖息地)而  相似文献   

8.
黑猩猩是灵长类中最接近人类的类人猿动物,通过对黑猩猩的基因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自己,以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未解之谜——当1991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组织决定为人类基因组研究立项时,规划者曾有远见地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照动物的基因测序。但在当时,列入基因组计划的非人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雄性动物相互竞争主要是为了获得与雌性动物交配的权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雌性是无能为力的被动的一方。现在这种观点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认为, 生物并非我们原先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雌性动物实际上利用更多的技巧和圈套来主动选择自己的配偶。  相似文献   

10.
武夫 《科学之友》2004,(6):52-53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自自然界,但是因为进化程度不同,二者就产生了分歧,道德范畴就只存在于人类世界。例如“偷情”。受人类道德的影响,这种行为被冠以“偷”式的不光彩,而在其他动物那里,偷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它们选择更多基因确保后代生存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戴捷  王小明 《自然杂志》2004,26(5):277-281
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片段化和过量的捕杀使多数犬科动物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均大幅度下降,这类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已经引起保护生物学家的广泛重视,而DNA分子标记技术为犬科动物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犬科动物保护遗传学在研究内容上逐步扩展和深入的发展趋势,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犬科动物的分类地位、系统发生、杂交和基因渗入、遗传变异、种群遗传结构、基因流、亲缘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还总结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绵动物的演化意义及其生物硅的仿生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红  曾令森 《科学通报》2007,52(12):1372-1381
海绵动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简单的动物, 但对它在生物进化中的定位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认识过程. 作为“活化石”, 海绵动物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最好的证据; 而对海绵动物研究更令人入胜的是近年来人们发现硅质海绵动物骨针的独特结构和良好光纤特性, 从而开辟了利用纳米生物技术进行仿生合成的广泛研究领域. 综述了海绵动物的发现及新的分子生物学进化证据, 骨针硅蛋白催化合成生物硅的研究进展及仿生合成在纳米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分析实验结果的方式。可以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叶足动物是寒武纪海洋中非常特殊的类群,它们因为具有柔软的叶片状附肢而得名,而这柔软的叶片状附肢正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一对腿"。这对腿的出现,使地球进入了全新的"步行"时代,并且继而开启了地球上最大优势类群节肢动物的演化之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以澄江化石库中的叶足动物为主线,浅析寒武纪叶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5.
动物数学家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计算能力,而动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却表明,某些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不管鸟窝和小动物巢穴是多么温暖,事实上,许多动物的家正是充满血腥味的“谋杀”现场,兄弟姐妹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相互残杀随时都可能在这里发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同类相食”,它往往是动物为平息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而采用的一种极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12,(6):7-7
对野鼠、实验室动物和家养宠物共8种哺乳动物的最新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这些动物的体重一直在增加。  相似文献   

18.
数字     
11个我们都知道,猎豹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陆地动物。那么,猎豹能如此快速地奔跑,会不会和基因因素有关呢?目前,科学家对一头名叫Chewbaaka的猎豹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猎豹在世代繁殖中出现了11个基因突变,这些变化增强了猎豹肌肉收缩和压力反应的能力,从而使它们能更加快速地奔跑。其中,实现间接能量代谢的某些基因表明,选择性奔跑加速,有助于猎豹高速追赶猎物。研究人员称,这些选择性、扩展性和复制性基因将解释猎豹如何具有高速奔跑能力和短期忍耐力。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术界对最古老后生动物门类的分支序列及系统演化仍没有共识,但大多数学者都深信海绵动物是最早分支的后生动物.现生海绵部分属种有似辐射对称、少部分有顺轴旋系对称,因此,海绵被认为是在真后生动物发育特征,如有明确的轴性对称出现之前演化的动物.其他早期后生动物门类有两侧对称、四辐射对称(刺胞动物门)、二辐射对称(栉水母门)或是没有对称轴性(扁盘动物门).本研究报道了来自华南寒武系荷塘组具有四辐射对称结构的海绵化石,并且从已报道的柱状海绵化石中鉴别出前人所忽略的四辐射对称结构.本研究指出四辐射对称是海绵的原始特征,并且推测最早的海绵始祖应该是由基因控制、外形规整、细胞结构交织而成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表明,战争不仅人类之间有,而且在动植物之间也存在.植物靠自己特有的"感知"和特有的方式,调整体内化学反应去合成一些使动物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散发和接收化学"警报",协调集体力量抵抗动物的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