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辽宁省老帽山区是山地灾害严重区、频发区,文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灾害区的泥石流灾害诱发因素进行权重分析,认为暴雨是触发泥石流灾害的最主要因素。以南岔河流域泥石流沟为例,评价其危险度,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对辽南泥石流其他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中。针对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文章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旨在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采用相对高差和坡度将公路地貌划分为平原区和山区的基础上,将山区公路洪水灾害分为山区沿河公路水毁和山区公路边坡水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调查法建立了危险性评价模型,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依托ArcGIS10.0软件开展了山区公路洪水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完成了山区公路洪水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显示:山区公路洪水灾害综合危险度值为[1.24,7.52];全国可划分为微度危险、中度危险、重度危险和极重危险4级;区划方案与山区公路洪水灾害实际分布状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形成条件来看,大寨沟堆积物储量丰富、谷深坡陡、流水丰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后从以下3个方面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1)按照谭炳炎建立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方法对该泥石流沟严重(易发)程度进行了数量化综合评判,结果评分为77,为轻微等级,易发程度低;(2)对不同频率下泥石流爆发时泥石流的流量、流速和规模等泥石流的关键特征值进行了计算和确定;(3)根据最新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成果对危险度进行了计算,为0.56,属于中度危险,利用刘希林提出的多次泥石流冲出堆积模型计算,位于沟口的水电站枢纽区处在危险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4.
西藏日喀则地区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影响西藏日喀则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从水土流失现状和驱动力两个方面选择了10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日喀则水土流失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木林、谢通门、昂仁3县处于轻度危险状态,定日、萨迦、萨嘎、仲巴、聂拉木、岗巴、康马、日喀则8县处于中度危险度状态,其余的县市水土流失危险度指数值都比较大,处于重度危险状态,尤以定结县和拉孜县最为突出。通过危险度指数和现状强度指数的比较,南木林、昂仁、定日、仲巴、聂拉木、岗巴、日喀则、康马、亚东、定结、白朗的水土流失危险度指数高于水土流失强度现状指数,其水土流失程度可能将进一步加剧,其中昂仁、定日、仲巴、谢通门、岗巴、日喀则、康马、亚东很可能从目前的轻度水土流失区跃为中度水土流失区;而仁布、拉孜和吉隆的水土流失危险度指数低于水土流失现状强度指数,其水土流失程度将有所下降,但只有拉孜可能从中度水土流失区下降到轻度水土流失区。谢通门、萨迦、萨嘎、江孜的水土流失危险度指数和现状强度指数相近,因而在今后其变化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集对分析法、熵组合权重法和格网GIS等方法,构建了锡林郭勒草原荒漠化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对该区1990,2000,2010和2015年的荒漠化灾害风险进行了动态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研究区荒漠化灾害风险经历了增大—减小—增大的过程,以低风险到中等风险、中等风险到极高风险的转移模式为主;空间上,研究区西部易出现高和极高风险,极高风险等级的重心点由正镶白旗南部迁移至苏尼特左旗中部,从侧面证实了荒漠化灾害风险等级有向西南增高之势,而极低风险等级和低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西乌珠穆沁旗,亦说明了东北地区荒漠化灾害风险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土地沙漠化灾害危险度的概念及评价内容,制定了沙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体系,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建立了沙漠化灾害危险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并以此定量评价了晋西北地区沙漠化灾害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沟危险度的模糊评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泥石流的活动特征、泥石流危害对象特征,提出了六大评价指标;同时考虑到模糊数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危险度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泥石流的危险度模糊评价模型,最后用成功的泥石流研究实例对模型进行了运算验证。结果表明,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进行评价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它对实际泥石流的灾害特征认识、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择位于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作为研究区,基于1960年代,1978,1988,2000和2008年土地覆被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建立"敏感性-弹性-压力"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近半个世纪的草地生态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乌审旗草地生态系统大部分属于中、低度脆弱区。50年间,草地生态脆弱性经历了...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地形地貌、易滑岩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河流切割密度、年平均降雨量及地质灾害分布密度作为评价因子,每个因子分成四级,其权值由黄金分割法确定,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贵州省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度分为:灾害密集发育区、灾害中等密集发育区、灾害偶发区、灾害基本不发育区。分区结果表明:灾害密集发育区和灾害中等密集发育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南部及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在雨季地质灾害危险性明显增加,黔东地区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位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西南部的札达地区,是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部位之一,由于研究区独特的构造背景及其演化过程,故重大滑坡灾害在区内多发,严重的阻碍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破坏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以对影响札达地区重大滑坡灾害发育及分布因素的研究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重大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通过分析区内重大滑坡灾害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结合札达地区地质特征选取合理的影响因素建立评价体系,权衡各影响因素具体情况后确立滑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并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区内各评价单元按易发程度分为低易发性、较低易发性、中易发性、较高易发性及高易发性五类并对分区结果进行检验,检验曲线表明分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荒漠有毒灌草的资源状况,其生物学,生态学和固沙机制及综合开发利用的成果,提出了培育和综合利用荒漠有毒灌草资源防治荒漠化,应用新技术对有毒灌草中毒性成分进行研究及开发利用,使综合利用有毒灌草工程成为具高附加值的新沙产业,且使荒漠化的治理与发展当地经济可能形成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并就该途径在荒漠化治理及发展我国荒漠化地区经济等方面的意义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土地荒漠化灾害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持下,研究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孕灾机理及过程,建立土地荒漠化灾害扔监测及预警系统,对于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的土地荒漠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土壤盐渍化、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等是重要的几种荒漠化类型。以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为例,该区土地沙质荒漠化的面积百分率已由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86.98%,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94.78%。受土地荒漠化的影响,与荒漠化相关的灾害主要发生在4个地理区域,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荒漠化及其灾害的综合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沙漠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虽然有关沙尘运动和沙纹形成方面的研究较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有关沙漠扩散过程定量描述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沙漠面积较大,气候环境较复杂的地区进行研究带来许多困难。本文尝试从沙漠一绿洲之间的作用关系入手,分析交错带沙漠化的特征,对沙漠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相应的微分模型,并给出了平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荒漠化态势及其防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荒漠化是指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有近1/3的土地处于荒漠化. 扭转荒漠化态势应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 防治荒漠化需要科学地恢复和重建这些地区的自然植被,植树种草要遵循植被演替和生态学规律,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要适度开发利用,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石漠化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通过对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现有石漠化内涵的归纳总结,在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特点、区域和基质的基础上,认为石漠化属于荒漠化的范畴,是人为干扰与自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特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面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作者提出我国东部干旱地区的沙漠早在有史记载以前的第四纪地质时期就已存在.晚更新世以来沙漠几经流沙(?)半固定、固定沙丘一系列正、逆变迁过程.人类历史时期以来出现的沙漠化,只是沙漠长期演变过程最近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沙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总的看来,自然因素是第一位的.在全国干旱—半干旱区范围内沙漠的变迁和沙漠化的形成,在时间上是可以对比的,基本上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7.
Sandy desertification: Borne on the wi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ndy desertification is both an inherently interesting bioscience and geoscience topic and an important topic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It has therefore increasing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in addition to researchers,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on sandy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wind activity in determining the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sandy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this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combining geolog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ppears likely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mplex system, thereby providing a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at a range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防风固沙功能区进行研究,了解其成因和现状,并根据相关准则对沙漠化进行现场评价,选取气候因素及地质背景作为生态因子,分析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少数民族地区沙漠化的土地类型和面积,依据沙漠化直接影响人口数量来评价防风固沙重要性,并划分了对四类少数民族防风固沙功能区,同时分析了功能区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沙漠化问题,提出了防风固沙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维系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的重要环节。目前,在风蚀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土壤质量的修复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推动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并取得较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但是,总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其内容大都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而基于土壤质量特征影响因素的系统总结还不多见。因此,笔者基于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变化基本过程的系统分析,从风力侵蚀、荒漠植物、荒漠动物和人类活动等4个方面构建和丰富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体系,梳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明确现有研究的不足,预测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认为风蚀荒漠化地区土壤质量特征研究应在土壤质量变化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土壤质量与荒漠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耦合关系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县域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发展趋势。以宁南县为例,首先运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提取2005年和2015年两期的石漠化范围并分级;其次,将提取结果分别与坡度、坡向、河流、人口数据叠加,分析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宁南县未来10年石漠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宁南县2015年重度、中度石漠化面积较2005年有所减少;潜在、轻度石漠化面积有所增加,分别增加3. 9%和1. 7%;重度、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黑水河、金沙江流域,人口密度大于120人/km~2的区域,且坡向偏南、偏东,坡度为缓坡、缓陡坡。根据预测结果,2025年,重度、中度、轻度、无石漠化面积减小,潜在石漠化面积增加。研究为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与重点防治以及其他地区石漠化监测及预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