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贝塔朗菲的跨学科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塔朗菲作为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和系统哲学的开山鼻祖,他十分关注科学发展中的跨学科现象,重视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跨学研究面临的障碍、跨学科研如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等问题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对贝塔朗菲的上述思想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典系统论和现代系统论是一般系统论发展的两个阶段,经典系统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其数学工具主要是微积分,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处在经典阶段,其适用性也有一定限制。而现代系统论则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来说明系统,其数学工具是现代数学,并吸收了还原论的积极成果,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发展到了现代阶段。钱学森为现代系统论的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门科学都严格地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向动态,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的数量分析起源较早,而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则是近半个世纪才发展、成熟起来的。作为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社会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还仅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系统动力学(简称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福雷斯特于五十年代中期在吸收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他于1961年出版的《工业动力学》,1968年出版的《系统学原理》等为SD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他认为,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一样,都存在自有规律和可  相似文献   

4.
一般系统论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根据这一论点,本文从分析管理对象和生物机体的“系统类同”出发,初步探讨了“管理机体”这个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并对增强企业活力问题提出了若干看法。本文认为管理学和医学是可以沟通的,管理仿生和管理诊断可能是重要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系统论创立之前,毛泽东就大量运用了“系统”或“体系”的概念。从系统的整体优化性、动态复杂性、自组织开放性等方面探析毛泽东的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般系统论四位创始人共同关心用“系统”概念来整合人类知识,并用∫(积分符号)作为一般系统研究会的标记。“整合”也是社会和政治的概念。只有在广泛合作基础上的整合才能使我们这个物种免遭灭亡。  相似文献   

7.
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是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石,是认识组织运行及其管理活动规律的一把钥匙。公共行政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备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机制,本文认为,系统的问题必须以系统的方法进行解决,因此针对澳门公共行政改革当前的处境,本文提出采用系统论(System Theory)的观点和方法,从系统论的目的性、突变性、整体性、生态性等层面,对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路径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系统存在方式的共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于本世纪4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一般系统论至今,系统科学经历的还只是一个从产生到发展的阶段。 贝塔朗菲当时主要是基于他在20年代提出的生物机体说,并根据科学的不同领域中十分普遍地使用着与系统概念极其类似的诸多概念,希望能以逻辑和数学的形式来揭示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内在必然性,阐述和导出能适用于由整体性、组织和动态等观念表征其特征的一般性原理,而提出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般系统论,并试图以此说明由这种一般性原理体现出的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贝塔朗菲对发展系统科学的贡献总体说来只是提出了问题,重要的成果不是很多。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某些科学成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伦理道德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影响,生命伦理学正是时这种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交叉性学科;系统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社会人科学与各种边缘科学的研究中。主要探讨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如何结合系统论中的基本的“系统”原则,从整体和最优化的角度,来看待广为关注的生命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构人文主义的科学--贝塔朗菲的永恒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认为,在现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趋势面前,近代经典科学观和还原论方法论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从贝氏创立一般系统论入手,分析了他批判还原论、主张整体论的方法论原则,进而分析了他针对经典科学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最后表明贝氏科学观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开放的系统、实现人文主义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工程系统论——一门工程元学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门新学科一工程系统论.它首先给出了工程系统的概念.接着讨论了工程系统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学科层次.最后论证了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根据,并分析了工程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的差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2.
斯蒂文·温伯格是当代物理学领域颇具声望的科学家,以系统论视角对他终极理论中自然规律的解读进行多重审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温伯格的“自然规律”概念中涵盖了“有终极”“客观实在”“可还原”等多个系统要素,并且具有整体性、涌现性与层次性的典型系统理论特质,却也存在着不足。为此,从系统科学角度研究温伯格的终极理论,探索统一性与多样性、科学与哲学、客观性与历史性间的要素耦合,以期为系统学基础理论建设提供案例,深化“自然规律”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系统思想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系统思想的诞生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一般系统论是系统思想的核心 ,它的创立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范式转换”。系统思想的发展对 2 0世纪后半叶的整个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系统科学的诞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生命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命系统理论是J.G.Miler1978年提出的跨学科综合性理论,在国外已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这一理论及应用做了简要概述,并认为生命系统理论对各门学科都有应用价值。生命系统理论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美国圣菲研究所的宗旨和理念就是开展跨学科的复杂性研究,认为一种新型科学正在从这种跨学科综合中涌现出来。系统思维和系统科学实际上就是跨学科研究的结果,而跨学科研究也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研究进路。其中,类比、隐喻与模型是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与创新,就是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运用隐喻与计算机模拟探索复杂系统突现的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英美科学哲学中的以南茜·卡特赖特为代表的史坦福学派新经验主义提出批评、剖析和讨论,认为南茜否定基本物理定律的普遍性的观点以72_她的“斑杂破碎的世界”是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种d颠覆性的论证。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根据新经验主义提出的《破碎的系统观》是我国系统哲学的一种新见解,也是很有启发性和颠覆性的,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本文认为系统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正面解决了“南茜的质疑”。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具体地研究不同类型的系统。当今的主攻方向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普遍规律及其突现行为,并用于解决我国开放改革遇到的各种全局性和局域性问题。世界是有系统的和有规律性的而不是班杂~,r4-和无规的。  相似文献   

17.
工程系统论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工程系统论产生的必要性,全面讨论了其基本观点,包括工程系统论的若干概念和规律,工程系统论的分析和设计观,并给出了评价观.工程系统论的产生为一般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架起了一座桥梁.工程系统论为系统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系统工程则是在其指导下产生的工程技术的完整集合.工程系统论对于解决复杂系统有着旺盛的生机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从系统论角度看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亚琴 《系统科学学报》2002,10(3):92-93,96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人才培养的保证,任何教育目的的制定、培养模式的选择、教改方案的实施,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高校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匀速论"是一切系统客观存在的共同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纳揆 《系统科学学报》2006,14(4):54-59,69
“匀速论”简而言之是系统匀速进化发展论。作为一个新概念,有其内涵和相应的结论。“匀速论”的提出有其理论依据——世界及其平衡理论、现代系统论原理、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和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理论;有其实践依据——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观大反省和对我国经验教训的反思。“匀速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这种意义将在实践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试图以“匀速论”概括可持续发展观暨科学发展观,或以此为其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1992年5月25~2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举行了首次系统论学术讨论会。按照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思想,系统论是系统学通向马克思哲学的桥梁。这次讨论会的目的是探讨系统论的研究。会议由理事长许国志、秘书长顾基发、于景元同志分别主持。会议采取主题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这次作大会发言的有: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方福康:经济系统的演化、平衡与稳定; 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朱照宣:“新三论”中的数学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