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田径运动训练中恢复性训练积极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机体的各种机能在一定运动结束后,将不能保持一定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即产生疲劳.通过采用恢复性训练,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使运动员机体内能量物质分解后更好地合成,促进运动员机体的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生理、心理、运动技术学习三个方面阐述了恢复性训练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运动员中长跑的大运动量训练,增加了负荷,并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长跑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因素,并对其恢复的手段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延年 《科技信息》2011,(10):I0391-I0392
青少年运动员中长跑大运动量训练后,增加了负荷,并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本文是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教学训练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长跑训练后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两大主要因素并对其恢复的方法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每天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以提高运动能力。但往往是运动员在机体轻度疲劳的情况下接受新的负荷,最终导致运动损伤。本人通过对投掷运动员的疲劳与恢复这个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疲劳的确定方法和疲劳的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杨波 《科技信息》2012,(34):I0152-I015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常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度疲劳除外),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疲劳一超量恢复一再疲劳一再超量恢复的过程。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疲劳是很正常的。但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疲劳积累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安排和健康。能否尽快消除疲劳,连续、合理和有规律地安排训练,是运动训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疲劳消除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具体介绍了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正确选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其能尽快消除疲劳,连续、合理和有规律地安排训练,为取得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孙鑫 《科技信息》2011,(4):262-262
由于参与体育锻炼,机体出现疲劳现象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正常情形下,这类疲劳经过十二到廿四小时后便应该逐渐消失。但如果训练计划安排失当,例如忽略了训练与恢复的配合,令到运动员有疲劳的状态下继续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已经疲劳的机体便难以得到恢复,超量补偿将无法达成,运动员亦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如果仍然坚持训练下去,就会形成过度训练状态。过度疲劳是过度训练的前提,在过度疲劳的基础上出现集体形态和机能的明显变化后,才发展为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过度负荷与机体机能状况过于不相适应,导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素乱或病理状态。过度训练多见于力量、速度、耐力和协调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7.
郭志勇 《科技咨询导报》2009,(20):201-201,203
通过对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的疲劳产生的机制,疲劳对机体的生理影响。以及训练中对运动员疲劳的判断,总结恢复的途径和主要恢复手段,对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比赛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路 《科技信息》2011,(8):270-270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负荷运动引起的机体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普遍存在于运动训练的过程之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作系统的阐述,以期对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肩负着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在高强度大负荷的训练中,极易产生运动性疲劳.如何确保大学生运动员产生疲劳后迅速恢复,促进其运动水平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显得尤为关键.文章从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诊断方法和恢复手段进行阐述,为今后教练员制订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计划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动训练是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过程,同样也是机体进行超量恢复和提高身体机能水平的过程,认识和了解篮球运动员运动训练疲劳的产生机理、分型、诊断,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将有助于篮球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及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恢复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的恢复,从而使运动训练能正常、科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2.
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英 《科技信息》2009,(6):236-236
文章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及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对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恢复方法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加速机体的恢复,从而使运动训练能正常、科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男子运动员负荷能力与机体疲劳及恢复问题,多年来一直是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关注的焦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运动和竞赛中成败的基本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弄清男子运动员在不同负荷状态下尿-17酮类固醇在体内分泌代谢的情况,把握其规律,力求为训练与竞赛负荷的安排及过渡训练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散打运动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益提高,其运动特点也决定了只有对运动员进行大规模、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才能进一步地向自身生理极限和运动极限发出挑战.这就难免在运动和训练过程中出现疲劳,必将对系统训练和运动寿命等造成影响,怎样恢复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疲劳与恢复成为运动训练当中两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的判断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运动员疲劳恢复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运动疲劳及运动后能源物质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剧烈的运动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运动训练的任务之一是延缓疲劳的发生,从而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后加速机体的恢复过程是当前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简要论述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过程、主要能源物质的恢复和影响恢复的因素;着重论述促进恢复过程的方法,为教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运动训练与休息是矛盾的,要训练就不能休息,要休息就不能训练。但运动训练和休息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疲劳,只有出现疲劳,才能取得运动成绩,但不能长期的出现过渡疲劳,过渡的疲劳,又会影响训练的效果,疲劳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休息,但休息又不能过长。休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训练。所以说,“没有适当的休息,也就没有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7.
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负荷的综合性、累进效应及其恢复,认为要从训练学、心理学、生理学三个层面来看待训练负荷,才能合理地施加负荷,保证训练的系统和连贯效应。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安排训练负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田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疲劳产生的机理、原因及生物学恢复手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强调在训练过程中要重视恢复问题,在对疲劳作出客观科学判断的前提下,合理地运用休息和睡眠、热水浴、按摩及补充营养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消除运动疲劳,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将恢复计划列入到训练的全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19.
跟踪观测国家古典式摔跤队多哈亚运会重点参赛队员赛前一个月“2+1”模式大强度训练实况,采集血液指标,分析Hb、血清CK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训练负荷强度和疲劳恢复的反映.结果显示:一次大强度训练后,CK升高(P〈0.05),Hb变化无显著性(P〉0.05);四次大强度训练后CK继续升高(P〈0.01),Hb降低(P〈0.01);七次大强度训练后恢复三天,CK与初始值无差异(P〉0.05),Hb与初始值有差异(P〈0.01).提示:CK(反映负荷强度)对疲劳程度的反映表现出很强的同步性,可能反映“2+1”模式大强度训练下疲劳的产生;Hb(反映负荷强度)对疲劳程度的反映表现出滞后性,可能反映“2+1”模式大强度训练下疲劳积累.CK对疲劳恢复的反映比敏感,Hb对疲劳恢复的反映滞后.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庆功  陈磊坡 《科技信息》2009,(26):277-277,279
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必然产生运动疲劳,甚至导致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成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作一综合,根据运动疲劳的概念及分类和产生机制,总结出恢复疲劳的方法。运动性疲劳问题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问题,它不仅是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还与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当今运动训练科学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动训练的竞技水平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运动员为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进行高强度、大运动负荷训练的日常训练和竞赛。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必然大大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水平,随之而来的是能量供应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产生运动水平下降、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消极的症状。这就是我们所称的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